摘要:1945年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故宫太和殿前,日寇交出战刀,谢罪投降;北平军事法庭上,战犯被押上审判台,罪行被一一细数。抗战胜利,古都沸腾,挺过了苦难艰辛的中国人民迎来和平与荣光。伟大的中国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故宫太和殿前,日寇交出战刀,谢罪投降;北平军事法庭上,战犯被押上审判台,罪行被一一细数。抗战胜利,古都沸腾,挺过了苦难艰辛的中国人民迎来和平与荣光。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敌人罪行种类表
档案摘录
(一)谋害与屠杀
——有系统之恐怖行为
(二)将人质处死
(三)对平民施以酷刑
(四)故意饿毙平民
(五)强奸
(六)拐劫妇女强迫为娼
(七)流放平民
……
(三十二)井中置毒——《敌人罪行种类表》
(1945年9月29日)
受降仪式 20万市民见证庄严时刻
夏日雨后的阳光像融化的金箔,泼洒在故宫太和殿如巨伞般撑开的重檐庑殿顶上,这座雄峙于中轴线之上、承载着六百年威仪的建筑,如今依旧熠熠生辉。正值暑期,宽阔的殿前广场上熙熙攘攘,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一拨接一拨,在广场的中轴线上拍下纪念照片。
穿过广场,沿台阶拾级而上,来到太和殿前,游客们争相凑到前排,只为近距离一睹这金銮殿的真容。
“太和殿是故宫现存等级最高的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的地方,每年的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以及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也就是说,这里一旦使用,就有大事发生。”导游们的讲解里,这样形容着太和殿的地位。
顺着殿顶抬头仰望,蓝天映衬下的白云缓缓飘过,一瞬间,历史的风云变幻在眼前划过。80年前,太和殿前的广场上,也如这般热闹。北平市民赶到这里,只为亲眼见证日本向中国投降的庄严时刻。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9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向各战区派遣军政人员,准备接受日军投降。北平的受降仪式,就选定在故宫的太和殿前广场上举行。
10月10日,北平秋高气爽,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北平市民达20多万人,太和殿前广场上人山人海,天安门、午门、东西华门、南北池子、南北长街,到处都聚满了人。
上午10时整,景山山顶军号长鸣,太和殿前受降仪式开始。司仪传达主官命令:“引导日本投降代表入场!”全场立时寂静无声。日军投降代表、前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官根本博及参谋长高桥坦等人,由太和门外下车进场。会场上军乐队奏乐,礼炮齐鸣,全体肃立,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士默哀,日本投降代表团个个低头鞠躬,向中国人民谢罪。随后,根本博在投降书上签字,在众目睽睽之下,日本投降代表将他们手中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刀放在受降桌上。
当年的北平《生活画报》以整版篇幅,生动形象地报道了这场受降仪式,其中写道:“最精彩的节目,是献刀的一幕,当日军降伏代表由根本博领导一一解下他们的佩刀双手献上的时候,全场的欢呼和兴奋达到最高潮……”
太和殿前广场
翘首以盼 古城内外欢庆抗战胜利
早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夕,饱经忧患的北平市民已经预感到这个划时代的日子很快就要到来。1945年8月8日和8月10日,潜伏在伪北平广播电台的中共地下党员,监听到苏联对日宣战、日本被迫发出乞降照会的消息。中共晋察冀城工部宋汝棼、饶毓菩、李子才等人印制了五百多份《告北平青年书》,12日深夜秘密张贴在北平街头,将抗战即将胜利的消息告诉北平市民。
8月12日,中共冀热辽区党委要求各地委“在日本已承认无条件投降(尚未签字)”的情况下,“举行大规模的庆祝大会,总的精神在于动员根据地军民向敌伪作总的进攻”,“群众大会、游行示威、早晚鸣钟、民兵大检阅等方式均可采用,迅速把消息传达到每一个角落”。
15日下午2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广播稿被译成中文,在伪北平广播电台放送出来。北平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人们欢呼雀跃,商店门前贴出“庆祝胜利”的标语,天安门前竖起大型标语木牌,上书“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晚上,市民提灯逛街,学生锣鼓巡游,整个北平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著名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这样写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消息像闪电,划过黑夜的天空,人们从各个角落涌出,向街上奔走,向广场奔走……地壳在群众的脚步下震动了!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
在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命令作战值班员用电话、电台通知各部队,层层传达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的消息。村干部爬上房顶,大喊:“鬼子投降了!”大家奔走相告,脸上挂着欢欣的泪水。晚上,老乡们点燃火把、敲锣打鼓,比过节还热闹。冀东14个专署甚至下令全区放假3天,以示庆祝。
正义昭彰 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罪行
抗战胜利后,在战争中犯下累累罪行的战犯,也随之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1945年12月中旬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分别在南京、上海、北平、汉口等10地成立军事法庭审判战犯。12月16日,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审判战争罪犯军事法庭在北平成立,设立在西四附近的石碑胡同。现在,这个胡同叫作育德胡同。
走进这条不足400米的胡同,如今是一片岁月静好的景象。
1946年4月8日,北平军事法庭在这里开始庭审工作,彼时的石碑胡同严肃、庄重。“这比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开庭时间还早了近一个月。”北京市档案馆工作人员郝金科介绍。
北京市档案馆收藏着一份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颁布的《敌人罪行种类表》,其中规定了三十二种罪行,作为调查敌人罪行、追究战犯法律责任的依据。“正是这些分门别类的罪行通过明确的法律术语界定,将日军罄竹难书的暴行转化为可追溯、可举证的罪名。”郝金科说。
北平军事法庭宣判了112人,包括宪兵和宪兵翻译、警察、特务以及从事各种经营性事业的战犯。
“逮捕并杀害北平市卫生局局长谢振平的主犯汐海茂、朴亨俊就是在北平军事法庭被审判的。两人于1946年12月14日被判死刑,翌年6月12日执行枪决。”郝金科讲述道,“汐海茂当时差点就逃脱了法律的制裁。1946年3月,他正准备随被遣返的日侨从连云港乘船返回日本,幸而被谢振平家人及时检举,应第十一战区请求,被当地驻军逮捕,于5月下旬从水路经无锡押至上海军事法庭,7月底从海路押赴北平受审。”
1948年1月31日,北平军事法庭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其对战犯的审判和惩处,起到了伸张正义、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补白
北平受降仪式地点为何更改
北平受降是中国战区受降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太和殿受降仪式前几天,美军在天津的一个广场上举行了“天津受降”,代表中国政府受降。时任第十一战区副参谋长、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吕文贞受邀前往,在场深受触动。回到北平后,吕文贞建议取消原定在中南海怀仁堂的室内受降计划,改为在故宫的太和殿前广场举行公开受降,让更多民众参与,分享胜利喜悦。本报记者 徐英波 文并摄
北京晚报北京市档案馆联合出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