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屏幕亮起的那一刻,不只是年轻人的生活开始了节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学会了“点一点、滑一下”。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网民数量已突破1.5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的近两成。
屏幕亮起的那一刻,不只是年轻人的生活开始了节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学会了“点一点、滑一下”。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网民数量已突破1.5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的近两成。
你没看错,“银发族”正在成为智能时代的新主角。然而,很多人却对这一现象嗤之以鼻,甚至贴上“沉迷手机”的标签,却忽略了一个极其关键的事实——适度使用手机,对老年人可能反而是种“健康投资”。
说到底,手机不过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怎么用。有人用它打游戏打到眼花耳背,也有人通过它找到了生活的节奏和心灵的寄托。真正的问题,不是玩不玩手机,而是玩得有没有“章法”。
不少人习惯把“玩手机”和“伤身”“伤眼”划等号,但老人家们用手机,不是为了赶潮流,而是在努力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退休以后,时间成了“自由的负担”,人一旦闲下来,心反而容易空。孤独、焦虑、健忘、失眠,这些听起来像是老年病,其实很多时候是“闲出来”的毛病。
有个老教师退休后,总觉得生活没了节奏。后来他学会用手机刷短视频、看新闻、听广播,还和老同事建了个微信群,每天聊聊天、晒晒菜,反倒精神焕发了。有人说他“老不正经”,可他却笑着说:“这手机,就是我的‘精神拐杖’。”
研究发现,适度使用手机的老年人,在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绪状态方面,普遍优于那些完全不用智能设备的同龄人。这可不是空口白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银发经济发展报告》指出,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参与度更高,心理状态更积极,甚至患老年痴呆的风险也更低。
原因其实很简单,人脑就像一台机器,越用越灵光,越闲越生锈。刷新闻、看视频、玩拼图、听书,这些看似“娱乐”的事情,其实都在悄悄“锻炼”大脑。特别是注意力、记忆力和判断力这几项,正是老年人最容易退化的部分。
不仅如此,手机还能帮老人找到“存在感”。年轻人刷朋友圈、发微博,老年人也可以晒晒孙子、发发养花心得。别小看了这点“晒”,这是一种情绪的出口,更是一种社会联系的延续。对老年人来说,哪怕只是有人点赞一句“真好”,那都是一种温暖的回应。
不少老年人还有一个误区:怕手机辐射,怕伤眼,怕玩久了“上瘾”。其实真正的伤害不是手机本身,而是长时间不动、不变、不想。坐着不动看电视,看一整天也没人说什么,可一拿起手机,立刻就成了“坏习惯”。
更值得一提的是,手机还是一个强大的“健康助手”。很多老年人借助健康类App记录血压血糖、预约挂号、查看体检报告,甚至还能通过视频跟医生问诊。这一点,极大地方便了行动不便或居住偏远的老人群体。以前看个病要折腾半天,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完成一大半流程,真正让医疗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
还有不少老年人开始利用手机学习新的技能,比如拍照剪辑、做短视频、学养生知识,甚至还学会了用语音输入写日记。这些看似小事,背后却是一种对生命延续的热情和主动适应的能力。不要说他们“玩物丧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与世界保持连接。
当然,凡事都有个度。长时间低头、用眼过度确实会带来颈椎疲劳和视力下降,尤其是晚上关灯玩手机,对眼睛刺激更大。因此,老人用手机也要讲究姿势、光线和时间。建议每使用半小时就起身活动一下,或转换一下视线,看远处的绿植或窗外风景,缓解眼部和颈部疲劳。
不少人担心老年人沉迷短视频,其实与其一味禁止,不如引导他们选择更优质的平台。像一些以科普、养生、历史文化为主的内容,不仅能丰富认知,还能提升情绪。关键不是禁用,而是“会用”,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心理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学习使用手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延缓认知退化的训练。这就像是给大脑做“健身”一样,哪怕只是摸索着发个微信、查个天气,也比整天坐着发呆强。
更深远的影响,是手机在潜移默化中改善了老年人的社交圈。很多老人不再依赖子女“陪聊”,而是自己主动寻找“同龄圈”,甚至通过社交平台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社交自主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有助于缓解孤独感、预防抑郁。
有人担心老年人被骗,其实最该做的不是一味阻止他们用手机,而是教会他们识别骗局。提高媒介素养,比一味封闭更重要。就像开车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有没有学会怎么开,怎么避让,怎么判断路况。
手机的确不会让人长生不老,但它能让老年人活得更有参与感和价值感。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滋养,不容忽视。当一个人感觉自己还“有用”,还能“掌控”一些事情,他的内在生命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说到底,老年不是一个衰退的过程,而是重新定义生活的阶段。如果手机能成为这个阶段的“助推器”,我们又何必用“固有偏见”去压制这种探索?
当然,老年人使用手机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建立起“用脑不用命”的节奏。比如早上用手机看看新闻,中午视频聊天,晚上听听广播,既丰富生活,又不至于过度刺激。
更重要的是,家人要理解老年人用手机的初衷。他们不是“玩物丧志”,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抵抗孤独、寻找存在。他们玩得也许笨拙,但那份努力和坚持,不该被嘲笑,而值得被鼓励。
就像有人说过:“老年不是黄昏,而是另一种晨光。”手机,或许就是那缕晨光中最微小却最温暖的一束。
你以为他们只是“玩手机”?其实他们是在努力抓住生活的节奏,维持心灵的热度。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每一个愿意学习、尝试、适应的老人,都该被看见、被尊重。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长跑,老年阶段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风景段。手机,不过是那段路上的一副望远镜,帮他们看得更远,也活得更清醒。
你不妨回头看看,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悄悄变得“会玩”了?如果是,那就别阻止他们的探索,而是陪着他们,一起用手机翻开生活的新篇章。
互动引导句:你家里的长辈也爱玩手机吗?他们都是怎么玩的?留言聊聊,让彼此的经验成为对方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24.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3)》[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声明:以上内容为健康科普知识分享,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数据引用自权威资料,旨在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如有涉及版权或内容争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