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宝坻石经幢:石幢镇域存文脉、经字流光溯本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14:05 3

摘要:天津宝坻区石经幢位于老城区十字街口、广济寺旁,是城区制高点,也是华北辽宋时期三大经幢之一,距今逾千年。其始建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开泰元年至五年(1012-1016),后在金、清两朝多次重建,1998 年又经葺补复原。作为宝坻历史文化地标,它见证了千年岁月变迁,兼具

天津宝坻区石经幢位于老城区十字街口、广济寺旁,是城区制高点,也是华北辽宋时期三大经幢之一,距今逾千年。其始建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开泰元年至五年(1012-1016),后在金、清两朝多次重建,1998 年又经葺补复原。作为宝坻历史文化地标,它见证了千年岁月变迁,兼具历史价值与地域文化意义。

石经幢南侧立有一碑,上书“陀罗尼经幢”,故石经幢又称陀罗尼经幢,核心因幢身主体镌刻佛教典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陀罗尼” 是梵语音译,意为 “总持”,指总摄佛法要义的咒语或经文,以此为名凸显其宗教载体属性。“石经幢” 从材质(石质)和形制(经幢)统称,“陀罗尼经幢” 依所刻核心经文命名,二者指向同一建筑,仅命名角度不同,前者侧重物质形态,后者侧重宗教内涵。

石经幢通高 11.4 米,由幢座、幢身、幢顶构成。幢座雕佛传故事,幢身六级八面体,刻千佛像、经文及重修记,宝盖饰兽头与垂幔。其雕工精湛,蟠龙石柱尤具特色,“石幢金顶” 为古宝坻八景之一,1991 年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石经幢下有直通大海的海眼,内藏残暴恶龙。恶龙常兴风作浪引发洪水,致宝坻十年九涝,还化人作恶,百姓苦不堪言。观音菩萨见状,化身为清丽媳妇,在旁开面馆卖牛肉拉面。恶龙化黑小伙来捣乱,观音递上一碗面,恶龙吃后腹痛呕吐,吐出铁锁链。菩萨趁机擒住恶龙,用装面佛牙的石匣堵海眼,又让老僧建石经幢镇住恶龙。此后宝坻风调雨顺,“观音镇龙” 的传说代代流传,石经幢也成了庇佑一方的象征。

石经幢基坛座部呈方形构造,沉稳大气;座部不仅是石经幢的基础支撑,更是一部立体的佛教故事典籍,基坛四面雕刻有二十八幅佛祖生平故事,承载着辽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也为后世展现了佛教文化在当时的深远影响。

这幅石刻画面,虽经岁月洗礼,石面有斑驳痕迹,却仍具韵味。画面中,左侧雕刻着精致的云纹,线条婉转流畅。中间有一人形雕刻,身着长袍,手持长杖,姿态端庄。其旁有一似兽类的形象,姿态呈现出恭顺之态。

这幅石刻画面,虽历经岁月侵蚀,石面斑驳,却仍可辨人物与马匹的形象。画面中,一人骑于马上,姿态在雕刻中有所呈现,旁边有站立的人物,似在互动或随行,还有动物形象,似呈休憩之态。

这幅石刻画面,虽历经岁月侵蚀,石面斑驳,却仍可辨人物与马匹的形象。画面中,一人骑于马上,姿态在雕刻中有所呈现,旁边有站立的人物,似在互动或随行。

这幅石刻画面,虽有破损痕迹,却仍可辨多个人物与马匹的形象。画面中,有人骑于马上,姿态各异,身旁还有人物相伴,似在随行或互动。

这幅石刻画面,展现出两人骑马的场景。画面里,两匹马造型古朴,似正奔腾前行。骑于马上的人物姿态各异,虽因岁月侵蚀,细节有所模糊,但仍能感受到动态的力量感。背景隐约可见类似建筑的雕刻,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整体石刻风格厚重,仿佛在诉说一段与骑马出行或征战相关的故事。

这幅石刻画面展现了一处古朴的建筑场景。画面中,有一座带有屋顶的建筑,屋顶的结构与纹理雕刻细致。建筑内,一人似卧于床榻之上,姿态安然。建筑外,另一人俯身,姿态呈现出关切之态。

这幅石刻画面,虽历经岁月侵蚀,石面有斑驳痕迹,却仍清晰呈现出人物骑马的场景。画面中,一人骑于马上,身姿姿态在雕刻中有所体现,身旁还有人物相伴,似在随行。

这幅石刻画面古朴生动,雕刻着人物骑马的场景。画面中,一人身着飘逸服饰,骑于马上,姿态悠然,似在行进。旁侧还有一人,与骑马者相伴。周围环绕着精致的云纹雕刻,线条流畅,增添了画面的灵动之感。

这幅石刻画面,以古朴的石质为载体,中间圆形区域内,雕刻着一头大象,象身造型敦实。象背上有一人物形象,人物似有头光,姿态庄重。这和佛教中普贤菩萨骑象的经典造像元素有相似性

这幅石刻画面,展现出一处古朴的建筑场景。画面中,有一座带有屋顶的建筑,屋顶线条规整,瓦片纹理清晰。建筑内似乎有一人物形象,姿态安详。左侧雕刻着云朵状的纹饰,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与古朴氛围。

这幅石刻画面古朴而细腻,中央雕刻着一棵枝叶繁茂的树,造型优美,仿佛能为下方场景遮荫。树下有一形似容器的物件,其上有一人物形象。两侧各有一人,姿态各异,似在与中间场景互动。

这幅石刻画面虽有破损,却仍具韵味。左侧,一位人物立于云纹之上,衣袍飘逸,姿态端庄,似有仙风道骨之感;右侧,能看到几个人物形象,虽部分残缺,但可辨有人手持器物,似在互动。

这幅石刻画面古朴沧桑,虽有裂痕与岁月痕迹,仍可辨多个人物形象。画面中,有身着古装的人物,有的似在互动交流,有的姿态各异,或站立或有所动作,背景还有类似建筑的雕刻元素。整体场景营造出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仿佛在展现一段古代生活或事件的片段。

这幅石刻画面,虽有裂痕,却仍可辨三位人物形象。左侧人物似坐于石座,姿态端庄;中间人物手持长物,身形挺拔;右侧人物同样呈坐姿,怀中似抱物。背景雕刻有云纹,线条婉转。整体雕刻风格古朴,人物造型颇具古韵,仿佛在展现一场古代的人物互动场景。

这幅石刻画面虽有明显裂痕,却仍可辨识出几个人物形象。左侧人物身形挺拔,姿态舒展,似手持器物而立;中间的人物或坐或互动,姿态显得较为亲昵;右侧人物身形相对较大,衣袍线条飘逸,整体场景营造出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

这幅石刻画面,以古朴的石质为载体。画面中,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人物站立着,姿态舒展,一手伸展,一手似持物。其旁有造型独特的形象,或蹲或伏,姿态各异。背景雕刻着云朵纹饰,线条流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与氛围感。

这幅石刻画面历经岁月,表面有明显的裂痕与斑驳痕迹。画面中雕刻着几个人物形象,左侧人物造型相对复杂,似有特殊的头饰与服饰;中间人物姿态独特,双臂交叠于身前;右侧人物身着长袍,整体雕刻虽因时间侵蚀有所损毁,但仍能感受到古朴的艺术风格。

这幅石刻画面展现了生动的场景:左侧一人身形矫健,正吃力地扛着一根长物,双臂用力,姿态尽显劳作的艰辛与专注;右侧立着两人,他们或静立观望,或似在低声交流,神态悠然。背景中隐约可见类似建筑构造的轮廓,整体氛围质朴,仿佛在呈现一段凡人生活里的日常片段,传递出一种朴实的生活气息与劳作场景的鲜活感。

这幅石刻画面刻画了几个人物与器物的形象。画面中,左侧一人手持长物,似在专注操作;中间人物身着长袍,姿态舒展,一手伸展,一手持物,颇有引导或展示之态;右侧有造型尖长的器物,还有一人,姿态恭谨,似在关注中间人物的动作。

石经幢基坛方台上置须弥座,由多层石材精心构筑,呈八角形,造型沉稳大气。座身雕刻有精致莲瓣纹、云纹等,线条流畅,束腰刻壶门,再上作仰莲。莲花纹象征着纯洁与神圣,云纹寓意吉祥如意,它们与壶门相互映衬,展现出辽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

幢身由八面体石柱和宝盖构成,现为六级,第一、二级雕千佛像,第三级为光绪年重刻康熙二十一年《重修石幢记》,第四级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第五、六级复雕佛像。

第一、二级布满千佛像,佛像尺寸小巧却雕刻精细,面容圆润慈祥,双耳垂肩,眉眼细长低垂似悲悯众生,嘴角噙浅笑,尽显温和。身着通肩或袒右肩袈裟,线条或柔如流水、或简洁明快,雕刻手法各异。佛像多结跏趺坐,却姿态有别:或结禅定印专注冥想,或施无畏印护佑平安,或结说法印传佛法妙义。细微差异让佛像鲜活,有序排列的它们,层层叠叠又各自分明,既显工匠技艺,更让人感佛法广大、佛陀慈悲

第一层幢身外侧,巧妙环绕着八根独立石柱,第一级的八根石柱上,均精雕着栩栩如生的蟠龙,龙身蜿蜒盘绕,鳞片纹路清晰可辨,龙爪锋利遒劲,尽显灵动与力量。尤为特别的是,这八条蟠龙里有五条呈张嘴吐舌之态,龙须飘动,似有腾云驾雾之势;另有三条则闭口含珠,神态沉稳,动静对比间更显生动。相传这些蟠龙出自工匠 “张五” 与 “何三” 之手。

第一、二层之间的连接部位是八角形,边缘处的纹饰雕刻得十分精巧。流畅的卷草纹、繁复的云纹相互交织着,像是在石面上蜿蜒舞动。

第二层,石柱间的幢身壁面布满千佛像。佛像虽小巧,却雕刻细腻,面容慈祥,眉眼低垂,似含悲悯;身披简洁袈裟,线条流畅,尽显布料质感。佛像多结跏趺坐,或结禅定印、无畏印,神态各异,传递佛法智慧慈悲。幢身周边石柱规整,撑起带莲瓣纹的 “屋檐” 状结构,如莲花绽放,满溢圣洁之感。

二层与三层的连接部分为双层八角式构造。下层刻有方屋檐滴水纹饰,上层各面雕有形态各异的瑞兽,两层间刻仿丝缕垂幔纹饰,第三层幢身有《重修石幢记》(光绪年重刻康熙二十一年碑文)。三、四层的连接部分依旧为八角造型,边缘雕刻着婉转的如意纹与灵动的云纹相互缠绕,似在石间穿梭,第四层镌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第五至七层,延续八角形制,复雕佛像及花卉。第五层幢身以佛教故事浮雕为主,画面中佛陀说法、菩萨胁侍的场景生动,人物衣袂流转,神态安详,细节刻画尽显细腻。第六、七层每面雕刻有神态各异的佛像,环绕着缠枝莲纹,花瓣层叠舒展,枝叶蜿蜒缠绕,线条柔美流畅,兼具装饰性与韵律感。

宝坻石经幢幢顶的宝盖别具匠心,四周围绕雕刻,兽头造型生动,与仿丝缕垂幔纹饰相互映衬,垂幔线条细腻如真,仿佛随风轻拂。宝盖最上层雕有瓦檐图案,瓦垄排列规整,还原出建筑的精巧质感。瓦檐之上立着莲台,花瓣舒展饱满,尽显圣洁。莲台中央竖有铸铁幡竿,竿体挺拔,顶端托着一枚如意宝珠,圆润光洁,为整座经幢增添了庄严灵动之气。

宝坻石经幢是天津保存最好的石幢,属市级文保单位,对研究辽代建筑、佛教文化及雕刻艺术意义重大。幢身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研究辽代佛教传播的关键实物;多层雕刻呈现辽代佛教艺术演变,第二层八根石柱雕有蟠龙。其建筑结构体现辽代工匠对石材力学的理解,铁柱芯筒技术比欧洲早 700 余年,作为宝坻古八景唯一完整存世者,还反映辽代城市中心宗教场所的典型布局。

(拍摄于2024-04-15)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来源:牛爷走四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