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高级翻译学院面临关停,全球翻译教育格局生变,中国如何应对?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17:42 3

摘要:8月29日,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在官网发布公告,宣布其研究生项目和部分在线学位项目将逐步停止招生,并计划于2027年6月正式结束办学。这一消息迅速在国际翻译界引发广泛关注。蒙特雷是翻译界公认的“三大高翻院校”之一,享有卓越的声誉,其口译和

8月29日,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在官网发布公告,宣布其研究生项目和部分在线学位项目将逐步停止招生,并计划于2027年6月正式结束办学。这一消息迅速在国际翻译界引发广泛关注。蒙特雷是翻译界公认的“三大高翻院校”之一,享有卓越的声誉,其口译和笔译专业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培养的学生广泛活跃于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蒙特雷的谢幕,并非个别院校的兴衰,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全球翻译教育格局深刻调整的缩影。

盛名难掩的结构性困境

蒙特雷的关停并非偶然。据有关资料,蒙特雷赤字累积,招生不足。《The Middlebury Campus》2025年4月披露,明德大学预计2025财年赤字总额将达到1410万美元,其中870万美元来自蒙特雷。疫情之后,由于国际生源锐减,蒙特雷原本设定的850人招生目标仅完成一半左右,实际学生规模维持在440人上下,远低于收支平衡点。

蒙特雷的困境也折射出翻译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日益扩大的错位。蒙特雷虽尝试增设本地化管理等新方向,但在财政与生源的双重压力下,转型动力终究不足。其谢幕实质上是传统办学模式难以适应新格局的注脚。这种困境,也是全球翻译教育在转型浪潮中共同面临的挑战。

更加趋向多元的全球翻译教育格局

蒙特雷是国际上培养高端翻译人才的重镇,长期以来为国际组织、跨国机构输送了大量人才,其退场势必带来全球翻译教育格局的再平衡,也预示着美国院校在这一领域的中心地位式微,全球翻译教育格局正迈向多元。

欧洲是最直接的受益方。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院等欧洲知名翻译院校早已在联合国、欧盟等机构建立稳定输送渠道,在国际语言服务市场拥有坚实基础。随着蒙特雷的淡出,欧洲院校的辐射力有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亚洲正成为新的增长极。伴随国际事务参与度的提升,亚洲国家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相应教育体系也在加速完善。特别是中国,凭借庞大的翻译专业硕士(MTI)培养规模与日益活跃的国际合作,正逐渐在全球翻译教育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同时,行业需求本身也在朝着多元化转向。人工智能翻译、大数据和数字传播以及本地化平台的快速普及,深刻重塑了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从以往单一“语言技能型”需求逐步转向融合语言、技术、专业与管理的复合需求,市场更青睐那些既精通语言,又能驾驭数字工具、具备特定领域专业知识并能统筹项目的人才。法律、科技等特定专业领域的翻译、本地化工程、人工智能训练等新兴方向,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新焦点。

守正与创新并重的中国翻译教育新路径

蒙特雷的谢幕并不意味着世界舞台出现空白,更不是“谁被谁替代”的简单命题,而是在提醒我们:翻译教育需要在既有厚实积累之上,推进一场面向未来的升级与转型。

自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来,中国翻译专业硕士(MTI)教育快速发展,已形成全球领先的培养规模与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全球翻译教育体系中作出重要贡献。然而,近年来,国际环境与技术范式发生深刻变化,行业需求不断升级,对高端翻译人才的定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语言技能,而是转向“四位一体”的综合胜任力,即精深的语言能力、使用数字工具的能力、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项目管理能力。未来的翻译人才,不仅是精准传达语言的执行者,更是文明交流的桥梁、政策沟通的助力、标准传播与科技叙事的参与者。

中国的翻译教育,要坚守为国家自主培养高端翻译人才的战略定位,积极寻求创新路径,其创新不在于规模再扩大,而在于结构再优化——由“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升”,由“技能训练”走向“胜任力塑造”,由“课堂导向”迈向“任务导向、场景导向与项目导向”。以此为牵引,推动课程从“翻译—口译”向“语言技术、专业领域与国际实践”纵深融合,推动培养目标从“能译善译”迈向“懂技术、懂规则、懂行业、能协同”,需要我们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强化服务国家的战略导向。进一步强化培养能够服务大国外交与全球治理的高端翻译人才。高端翻译是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表达中国立场、进行外交磋商的核心保障,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国家队”,才能准确、完整、无误地传递中国声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同时,在国际舆论场中,如何精准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念、政策术语,并向世界传播,至关重要。中国翻译教育要始终立足国家需求,培养能够维护国家安全与话语权、深谙中国国情和文化底蕴、更好构建和传播中国叙事的人才。

第二,进一步扩大翻译教育对外开放。要用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翻译教育网络。一方面,可加大翻译领域留学生教育规模,加大多语种口译笔译专业建设力度,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语种,积极接收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扩大中文在全球翻译教育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国际组织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动与欧洲高翻名校联合培养或学位互认,增强中国在全球翻译教育版图中的话语权和制度性影响力。

第三,加快推进翻译人才复合型培养模式。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语言、技术、专业、管理深度融合的综合胜任力培养。具体来说,要强化人工智能翻译、语料库开发与应用、本地化工程等课程,开设涉外法律、能源环保、医疗健康等专业模块,使学生既能应对传统翻译场景,也能进入专业化、复合化的新领域。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机制,推动翻译教学更多从课堂走向场景,从校园走向社会,通过行业命题课程、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协作等方式,把真实任务引入教学,把学术培养与行业需求、国家战略紧密衔接。

蒙特雷的谢幕并不意味着翻译教育的终结。它提醒我们:翻译教育须顺应技术革命和国际格局的变迁,走向战略化、国际化、复合化。面向未来,中国翻译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的语言服务者,更要锻造一支契合国家战略、面向世界舞台的“国家队”。唯有主动作为,方能在新时代承担起提升国家话语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使命。这是中国翻译教育的新程,也是必须紧紧把握的战略机遇。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上海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