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忍出大问题!医生提示:这5种胃不舒服,千万别硬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17:45 3

摘要:一阵胃痛,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忍忍就过去了。热水袋敷敷、喝点粥、吃几片胃药,日子照样过,工作继续忙。可有些胃病,就是在一忍再忍中,从“毛病”变成了“大病”。

一阵胃痛,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忍忍就过去了。热水袋敷敷、喝点粥、吃几片胃药,日子照样过,工作继续忙。可有些胃病,就是在一忍再忍中,从“毛病”变成了“大病”。

胃癌的早期症状,很多时候就是一阵阵不明原因的胃痛。2024年《柳叶刀·胃肠病与肝病》发布的一份数据指出,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近48万人,其中超过一半确诊时已属晚期。

令人揪心的是,其中不少人曾长期忽略胃部不适,直到症状加重、体重骤减,才警觉地走进医院。

作为医生,接触过太多“拖出来的病”。不少患者在病床上懊悔地说:“早知道,就不该硬扛。”但遗憾的是,很多人确实分不清哪些胃痛是“小问题”,哪些可能是“危险信号”。

第一个不能忽视的,是饭后胀痛、嗳气频繁。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消化不良,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超过两周,伴有食欲减退,很可能是胃黏膜已经发生了慢性炎症,甚至是萎缩性胃炎的表现。

第二种,是清晨空腹时隐痛厉害,吃完饭就缓解。这类症状往往是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经典表现”。尤其是夜间饿醒、胃部抽痛,更要警惕是否存在胃酸分泌过多,长期不治可能导致穿孔、出血。

第三种,是胃部灼热或烧心,尤其躺下后严重。这类情况与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2023年一项全国流调显示,中国约有18%人群患有反流性食管炎,且其中不少患者误以为是“胃不好”,错用了止痛或护胃药,反而加重病情。

第四种,是反复恶心、上腹部隐痛却查不出具体原因。临床上见过不少这样的患者,胃镜、B超都做了,结果正常。但症状持续存在,这时就要考虑是否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胃动力障碍”。这类疾病看似“无形”,但长期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诱发焦虑、抑郁。

第五种,是体重突然下降,胃口变差,饭后饱胀明显。这类症状看似“慢性胃炎”,但实际上在很多早期胃癌患者中非常常见。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必须立刻就医,必要时进行胃镜及病理活检。

胃痛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症状。它可能是胃酸过多、胃黏膜破损、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能是更复杂的神经系统调节紊乱。更严重时,胃痛是肿瘤压迫、溃疡出血、甚至穿孔的报警信号。

有些人问,难道所有胃疼都得跑医院?当然不是。医生并不鼓励人人“过度检查”,但有些“红灯信号”必须要重视。比如持续两周以上的胃痛、服药无效、伴随黑便、呕血、贫血、体重骤减等,都应尽早就医。

胃病并非“吃粥就能好”。很多人一胃痛就开始吃白粥、喝米汤,甚至只吃流食。这种做法短期可能缓解症状,但长期对胃黏膜修复并无帮助,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胃动力减弱。

2024年《中华消化杂志》的一项营养研究指出,长期摄入单一碳水化合物,会降低胃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医生建议胃不适时,饮食要清淡但营养均衡,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鸡蛋羹、鱼肉)、维生素(如南瓜、胡萝卜)、膳食纤维(如煮熟的蔬菜),避免油炸、辛辣、腌制类食物。

不仅吃得对,作息也得调。熬夜、饮酒、暴饮暴食、情绪紧张,是胃病的“催化剂”。医生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胃溃疡患者中,超过60%存在长期晚睡、情绪波动大等生活习惯问题。

肠胃是情绪的“晴雨表”。长期焦虑、压抑,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胃酸分泌、胃动力,甚至引发胃痉挛。心理科与消化科联合门诊已成为不少医院的常规设置。

医生建议,胃病患者每日坚持30分钟散步,避免饭后立即躺下,每天固定时间用餐、睡眠,保持规律生活节奏。中医则强调“脾胃喜温忌寒”,建议少喝冷饮,少吃冰淇淋、生冷水果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胃病的重要元凶。根据2023年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接近44%。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高危因素。

医生提醒,家庭成员之间的共餐、共用筷勺,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建议高危人群(如有胃病家族史、长期胃痛人群)进行呼气试验筛查。若确诊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除治疗,切勿自行买药服用。

胃病的防与治,关键在“早”。很多人直到胃镜下看到溃疡、出血,才意识到“忍痛”并不是解决办法。更有甚者,被查出胃癌时已无手术机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胃是个“慢性脾气”的器官,出问题往往不吵不闹,但一旦沉默太久,就可能爆发大问题。正如医生常说的那句老话:“胃不舒服,别硬扛,听身体的声音。”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你是否也曾忍过那几次胃痛?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关注这些被忽视的身体信号。持续关注健康科普,一起守护好“养命的根”。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06):401-410.
[2]陈志峰,李国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3,17(03):208-211.
[3]王雪,刘晓菲.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神经机制及治疗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4,29(02):106-110.

来源:健康知心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