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时代社会科学竞争的一种表现就是发现好的研究单元。研究单元可能是一种研究路径,也可能是一种分析性的概念。比如,沃勒斯坦运用“资本主义”这一研究单元构建了世界体系理论,亨廷顿运用“文明范式”研究单元构建了名为“文明冲突论”的美国大战略。世界政治学,则是以“世界市
《世界政治概论》
现时代社会科学竞争的一种表现就是发现好的研究单元。研究单元可能是一种研究路径,也可能是一种分析性的概念。比如,沃勒斯坦运用“资本主义”这一研究单元构建了世界体系理论,亨廷顿运用“文明范式”研究单元构建了名为“文明冲突论”的美国大战略。世界政治学,则是以“世界市场”和“政治思潮”为研究单元的新议题、新范式乃至新学科,对于推动国际问题研究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杨光斌
世界政治概论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宋伟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5年5月
内容简介
国家安全研究、区域国别研究等研究议题的兴起,表明传统的将国际关系研究与国内政治研究相分离的做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宋伟教授主编的《世界政治概论》提出了世界政治学的基本框架,属于开拓性的世界政治理论研究。世界政治学将世界政治的变迁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有一些共同的动力同时推动了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发展。
世界政治学认为,自古以来,贸易、战争等机制就将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如果不理解世界政治发展的深层动力,那么便无法理解世界政治变迁背后的根本原因。技术革命、追求承认的斗争等因素是世界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了世界政治力量格局和思想格局的变化,最终通过国际和国内政治斗争塑造了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制度。因此,世界政治学旨在解释哪些因素塑造了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深层结构。
主编介绍
宋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世界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涵盖世界政治学、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组织与区域合作、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等。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3部;专著《国际关系理论:从政治思想到社会科学》获得2014年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位置现实主义:一种外交政策理论》在2024年被上海市委外宣办评为“银鸽奖”优胜奖。
编写团队
本书的写作团队成员都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师,来自政治学、国际关系、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不同的学科。
杨光斌院长为本书撰写了作为理论部分的第2章,阐明了世界政治思潮对于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重大影响。副院长李巍教授写作了有关技术革命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变迁的第3章。副院长翟东升教授写作了资本、世界市场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思潮变迁的第4章。作为本书主编,笔者在导论部分介绍了世界政治研究路径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性,在第1章介绍了世界政治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概念,在第5章探讨了追求承认的斗争如何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
本书从第6章到第10章重点关注了世界政治思潮如何通过国际国内的政治斗争塑造了国际和国内秩序。黄晨副教授写作了自由主义如何推动世界政治秩序变迁的第6章。吴迪博士写作了有关帝国主义如何推动世界政治秩序变迁的第7章,马嘉鸿博士写作了社会主义如何推动世界政治秩序变迁的第8章。田文林教授写作了民族主义如何推动世界政治秩序变迁的第9章,而本书的第10章是林红教授对民粹主义如何推动世界政治秩序变迁的研究。
编写背景
世界政治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杨光斌教授近年来所力推的一种研究路径,这一新的研究路径试图打破传统的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的分野,找出一些能够同时影响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重要因素,分析它们如何塑造了世界政治中的力量对比和思潮兴衰,并最终如何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国际秩序和国内秩序。
从学科发展的意义来看,这种研究路径有助于从世界政治的深层动力角度来认识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重大变迁,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这一研究路径也有助于推动国内正在兴起的区域国别研究和国家安全研究,因为这两个交叉学科都同时涉及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层面,如何将两个层面的要素整合起来一直是一个难点,而世界政治的研究路径可以提供重要的启发和帮助。
精彩选摘
世界政治体系的形成时间并不长。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和西方世界的兴起造就了一个全球性的国际体系。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强国由于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制造业、交通和军事技术等方面拥有了对于非西方国家的巨大优势。在此之前,自然地理条件的分割造就了一些地区性的帝国体系,这些帝国体系虽然相互有着贸易往来,但是总体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由于率先完成了资本主义政治革命和技术革命,西方国家在国际政治体系中占据了优势地位。19世纪60年代后,英国的制造业产量占世界的50%左右,工业制成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其他国家,使其对外贸易量得以进一步增长,大约达到了世界贸易总量的40%。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其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达到了3/5。自由贸易开始成为国际经济秩序的核心内容,而帝国主义和殖民体系则成为国际政治秩序的核心内容。
西方列强为了保障自己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供应,深度介入非西方国家的内部政治之中,从而使得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之间的互动和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政治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并且随着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而成为日益密切的全球整体。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一个全球性的、各国相互影响的国际体系的出现,是“世界政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学术概念的现实基础。在一个自由贸易的体系下,通过进入对方国家的市场以及增强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西方国家打造了一个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之间存在密切互动的新的世界政治现实。这种现实,意味着存在某种“世界性的政治”,而不是简单的“国家间政治”。
“世界政治”的概念并不仅仅意味着“高级别政治”(政治、安全问题)与“低级别政治”(经济、社会、环保等问题)之间的密切互动,以及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之间的密切互动,更重要的是,“世界政治”的概念突出了世界的整体性与政治的统一性: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力量在同时推动着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以及后两者之间的互动。在上面的案例中,国际贸易就是这样的一种中间机制或者说力量。其实,如果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世界政治力量的作用。
例如,技术因素同时影响了美苏之间的粮食贸易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美国拥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设施完善,生产率高。1972年,一个美国农民就可以养活50个人;相比之下,苏联的农业生产率就低得多,农业机械化水平远低于美国,一个苏联农民只能养活7个人。这就意味着在美苏的粮食贸易中,苏联处于相对不利的局面,不得不从美国进口大量的粮食。而在美国国内,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多,但是这也意味着农业政策的变化对于每一个农场主来说关系重大,从而导致农业利益集团组织化程度高、政治能量大。“当美国政府尝试利用粮食禁运来与苏联讨价还价时,农场主们的利益受到侵害。因此,农场主们的愤怒成为在美苏谈判中美国不能不考虑的因素。”也就是说,世界政治研究试图解释那些同时推动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力量,以期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世界政治的变迁。上面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世界政治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世界政治体系进行一种整体视角的研究具有越来越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本文内容选摘自《世界政治概论》(宋伟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有删改。
排版 | 冯雅莹
本文来源于人大社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