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佳木斯:让母爱浸润校园餐 筑牢秋季校园食安防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2 20:17 1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校园餐作为孩子每日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与品质始终是家长心中的“头等大事”。每逢开学季,校园餐的食材新鲜度、制作卫生、营养搭配等问题,都会牵动千万家庭的神经。为回应社会关切、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临近2025年秋季开学,黑龙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校园餐作为孩子每日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与品质始终是家长心中的“头等大事”。每逢开学季,校园餐的食材新鲜度、制作卫生、营养搭配等问题,都会牵动千万家庭的神经。为回应社会关切、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临近2025年秋季开学,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在全省倡导建立“妈妈食堂”,佳木斯市场监管局精准施策下发《关于加强秋季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将“妈妈食堂”工程作为核心举措之一,以“母爱视角”重构校园餐监管与制作体系,让民生实事真正落地见效。

政策引领。以“民生温度”锚定校园餐监管方向佳木斯市场监管局针对配餐企业供餐人数多、家长关注度高的情况,倡导实施“妈妈食堂”工程。“妈妈食堂”工程并非偶然举措,而是佳木斯市市场监管局针对秋季校园餐监管痛点的“靶向发力”。秋季开学后,学生返校集中、校园餐需求激增,食材采购量扩大、制作流程压力增加,传统监管模式易出现“细节疏漏”。为此,政策明确将“妈妈食堂”定位为“民生实事重点任务”,核心目标是通过“妈妈群体”的参与,补上校园餐制作中的“情感关怀”与“细节把控”短板。为确保政策不走样,佳木斯市要求各县市区同步开展专项培训:一方面,向配餐企业解读“妈妈食堂”的核心要求,明确妈妈员工的岗位设置、职责范围与参与权限;另一方面,对拟聘用的妈妈员工开展食品安全培训,涵盖食材鉴别、卫生操作规范、应急处理等内容,让“母爱优势”与“专业标准”结合,从源头夯实政策落地基础。

监督落地。以“妈妈力量”激活配餐企业内生动力“让母爱真正走进厨房”,需要实打实的机制支撑。佳木斯市市场监管局没有停留在“政策号召”层面,而是主动对接校外配餐企业,经过多轮沟通协商,建议配餐企业多使用妈妈员工,推动政策落地。从试点数据来看,成效显著:截至9月1日开学前,4家配餐企业共计983名员工中,妈妈员工达582人,整体占比58%;其中可礼客嘉配餐公司表现尤为突出,妈妈员工占比高达85%,成为试点中的“标杆企业”。更关键的是,妈妈员工并非“象征性参与”,而是深度融入采购、粗加工、切配、洗消、打餐等全流程——采购环节,妈妈们会仔细检查食材的新鲜度、保质期,拒绝“临期菜”“隔夜肉”“预制菜”;洗消环节,会比常规标准多一道“手检”,确保餐具无残留;打餐环节,会根据孩子的食量灵活调整分量,避免浪费的同时保障营养充足。这种“细致入微”的操作,正是“母爱落地”的最佳体现。

社会共治。以“妈妈智慧”完善校园餐优化闭环“妈妈食堂”的核心优势,在于让“最懂孩子的人”参与到餐食制作中。在试点过程中,佳木斯市市场监管局推动建立“边干边监督、边干边改善”的机制,鼓励妈妈员工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建议,形成“建议—反馈—落实—优化”的闭环。截至目前,妈妈员工已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30余条,每条建议都精准击中校园餐的“痛点”:在菜品调整上,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咀嚼能力较弱,建议将芹菜、胡萝卜等食材切得更碎,同时增加“软烂口味”的菜品,如土豆泥,鸡蛋羹;在原辅料使用上,建议替换掉“口味过重”的调味料,改用天然香料提味,同时选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地产优质大米,提倡低盐低脂,从源头减少健康风险;对于这些建议,配餐企业并非“被动接受”,而是成立专门的“妈妈食堂议事小组”,明确每条建议的落实责任人与时限——例如针对“菜品软烂度”的建议,3天内就调整了切配标准,1周内完成了厨师培训,真正让“妈妈智慧”转化为校园餐的“品质提升”。

共治共创。以“母爱优势”构建校园食品安全新格局妈妈群体的参与,不仅优化了餐食本身,更激活了校园食品安全的“多方共治”格局。从角色定位来看,妈妈员工就是安全员、监督员和协调员——她们对原材料的采购会进行第一道把关,发现问题原材料及时制止,他们是校园餐食品安全的“第一关”;她们会互相检查操作规范,发现同事的卫生疏漏时及时提醒,形成“内部监督网”;同时,她们也是“沟通桥梁”,定期向学校、家长反馈餐食制作情况,让家长“能看得见、放心得下”。从长远来看,“妈妈食堂”工程的价值远不止于“保障一餐饭”:对市场监管部门而言,它创新了“社会力量参与监管”的模式,让监管从“事后查处”转向“事前预防”;对配餐企业而言,妈妈员工的加入既提升了企业口碑,也倒逼企业完善标准化流程;对家长和孩子而言,校园餐不仅更安全、更营养,还多了一份“家的味道”。未来,佳木斯市计划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将“妈妈食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至学校“妈妈食堂”,探索建立“妈妈监督员”制度,让母爱成为校园食品安全的“长效防线”。

说到底,“妈妈食堂”不是一项简单的“员工结构调整”,而是一场以“民生为核心、以母爱为纽带”的校园食品安全革新。它让校园餐不再是“标准化的流水线产品”,而是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每一份饭菜里,都藏着妈妈的牵挂,也藏着城市对孩子的守护。(记者 高伟)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