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强化内容的是正在全面推进的电商规范化改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3 10:09 1

摘要:投流是电商的心脏,抖音、快手、淘宝,谁不是靠巨额广告费支撑着流量分配。根据中国广告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984亿元,其中电商类广告占比超过40%。过去投流成本只要商家自己消化就行,现在税务监管加上平台对资金流的透明化要求,意味着连买

财政部的数据摆在那里,2023年全国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5.42万亿元

投流是电商的心脏,抖音、快手、淘宝,谁不是靠巨额广告费支撑着流量分配。根据中国广告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984亿元,其中电商类广告占比超过40%。过去投流成本只要商家自己消化就行,现在税务监管加上平台对资金流的透明化要求,意味着连买流量的钱都要走正规财务流程。

拼多多在2023年财报里披露,海外Temu的投入已经接近100亿美元级别

我查了一下,工信部在2023年底的讲话中就点名,要推动电商企业规范竞争,防止恶性价格战。这话背后的潜台词很直接,反内卷。过去的打法是谁便宜谁赢,现在是谁合规谁留下。小微商家习惯了打价格战,习惯了拼快递补贴,一旦要在产品、售后、财务上都正规化,能坚持下来的比例不会高

线下同样受限于租金和人工,线上再怎么收紧,也依然是更高效的分销渠道。

清洗掉的是靠灰色利润生存的卖家,留下的才是能规范化运营的企业。有意思的是,这一波规范化,不是完全出于保护实体,而是政策主动调整竞争秩序。

像电商税和投流税,本质是要让行业回到一个健康的财政和竞争逻辑,而不是任由低价血拼把产业链都卷废。

企业未来的出路,不再是拼价格,而是拼产品力、拼合规度、拼长期经营。

现实就是,合规的门槛正在抬高,而大多数人只能被迫退出。

我问过几个做了七八年的电商朋友,面对投流税和平台规则升级,他们的反应都是沉默。

不是不懂,而是没法应对。广告费要走正规发票,利润少到连发工资都得掰着算,哪还有余地去搞升级。

更讽刺的是,消费者其实也没占到便宜,商品价格在涨,服务还在适应新规则。

电商投流费用新规引发行业地震,15%的广告费扣除红线让高投流企业面临生死考验,却倒逼行业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创造。美妆品牌首当其冲,中小商家艰难求生,而低投流行业意外受益。这场变革既是挑战,也是终结内卷、回归产品本质的契机。

这场行业地震的震源来自2025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广告法适用问题执法指南》,文件白纸黑字将电商投流费用定性为广告费。这意味着企业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流量推广商品的所有支出,都将适用《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广告费的扣除规定:普通企业不超过年营收15%,化妆品等特殊行业放宽至30%,超出部分需缴纳25%企业所得税。

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税务部门对“广告行为”的重新定义。新规为商业广告划出四大特征,包括营销性、媒介性、受众不特定性和非强制性。当你在抖音刷到达人带货视频,在淘宝看到直通车推荐商品,只要符合这些特征,相关推广费用就被纳入监管视野。

政策落地带来三重穿透效应。

第一重穿透平台数据,依据《互联网平台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各大平台必须按季度向税务部门上报商家交易流水与推广费用。

第二重穿透发票合规性,企业用私账支付主播佣金等行为将导致支出无法税前抵扣。

第三重穿透行业差异,美妆企业享受30%扣除比例,普通企业仅有15%空间。

新规对行业的冲击呈现出鲜明分化。美妆行业首当其冲,行业报告显示头部品牌年营销费用占比普遍达25%-35%,即便享受30%扣除比例仍捉襟见肘。某国产美妆品牌年营收50亿元,投流费占比47.8%,超支约9亿元需补税2.25亿元。

中小商家处境更为艰难。约68%的中小卖家营销预算占营业额8%-15%,新店起步阶段或销售低客单价商品时,付费流量占比常超50%。个体商家更无特殊行业优惠,扣除比例统一为15%。

宠物食品、家居日用类企业却迎来利好。

这些行业天然具备低投流属性,投流占比仅5%-8%,复购率超40%,政策对其影响微弱。某宠物食品商家凭借用户社群运营,自然流量占比达60%,新政下反获更多市场份额。

各大电商平台在新规面前呈现出不同抗压能力。受影响程度排序为淘系 >抖音>京东>快手>小红书。

淘系平台受冲击最大,因其美妆等特定品类广告投入占营收30%-50%,预计相关业务营收将下滑18%-20%。

抖音紧随其后,平台上科沃斯、石头科技等品牌投流占比普遍在20%-30%,均超过安全线。

小红书意外成为避风港。2025年其广告营收预计仅650亿元,不足头部平台的1/5,且用户八成是女性,美妆等核心品类年复合增长率达150%-200%,高速增长可对冲政策影响。京东受影响最弱,2025年一季度营收费用占比仅3.5%,远低于15%红线。

平台已启动防御机制。淘宝开始将达播收费拆分为技术服务费与佣金两部分,例如80%划分为技术服务费。抖音则推广CPC收费模式,将算法服务包装为有形产品计入报价。这些变通如同为高压锅安装减压阀,避免系统崩溃。

面对政策高压线,不同类型企业各显神通。大型企业采取架构重组策略,通过关联公司间分摊广告费额度,例如母婴公司与美妆公司联动,后者借用前者剩余额度。跨境卖家则用境外公司签约付款,隔离境内主体税负风险。

中小商家聚焦精准投放。

使用AI淘汰点击率低于3%的低效素材,在晚8-10点黄金时段加价竞价,对高复购客户降投流费50%。同时用“满赠活动”替代刷单冲营收,留存票据应对稽查。

个体商家转向内容突围。

某服装店主组建三人短视频团队,每周发布穿搭教程,三个月后自然流量占比从20%升至50%,有效避开税务风险。头部主播采用分账术,将收入拆分至多个个体户,各享15%扣除额度,年节税超200万元。

所有企业都需重构成本结构。

某男装企业将直播间话术从“限时逼单”改为面料工艺讲解,退货率从45%降至18%,广告占比自然回落至14%。这种转变如同将柴油车改装为新能源车,既符合环保要求又降低使用成本。

监管层推动新政的深层逻辑,在于扭转电商行业“流量驱动”的畸形生态。当头部美妆品牌投流费用占比达70%-80%,当白牌商家靠50%投流比维持生存,这种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早已岌岌可危。

政策如同在马拉松赛道设置补给站,强制选手从盲目冲刺转向科学配速。某省税务干部坦言,过去部分企业高额推广费不产生税收,实际形成不公平竞争。新规通过将流量成本纳入监管框架,倒逼企业将资源投向产品研发与用户体验,这正是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体现。

那些曾被流量绑架的企业,此刻正经历从“烧钱换增长”到“价值创利润” 的艰难转身。当15%的红线划出生存边界,电商竞争的终极赛场,终于回归到产品本身的价值较量。

来源:九思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