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景溯史 乐铭山河丨烽火声纹里的民族记忆刻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3 10:48 1

摘要:数十载时光流转,老唱片中仍存留着抗战时代的真实声景。《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作品以音乐记录战术策略与军民斗志,《南京浩劫》等曲目更成为国际社会认知历史的重要声音注脚。这些唱片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具历史价值的特殊文献。本期通过八首经典作品的原始录音与背景解读

声景溯史 乐铭山河

烽火声纹里的民族记忆刻痕

数十载时光流转,老唱片中仍存留着抗战时代的真实声景。《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作品以音乐记录战术策略与军民斗志,《南京浩劫》等曲目更成为国际社会认知历史的重要声音注脚。这些唱片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具历史价值的特殊文献。本期通过八首经典作品的原始录音与背景解读,带领读者从音乐档案中触达抗战历史的多元层面。

《黄河大合唱》

聆听乐曲

01

创作者

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02

创作背景

三十年代末,诗人光未然在延安目睹黄河奔流的壮阔景象,结合中华民族抗战的悲壮历程,深受震撼,于是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受其感染,仅用六天时间完成谱曲,以八乐章的宏大结构展现黄河儿女英勇抗争的史诗画卷。

03

社会反响

1939年4月13日,该作品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到场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周恩来观看后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2019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游击队歌》

聆听乐曲

01

创作者

贺绿汀(作曲、作词)

02

创作背景

1937年淞沪会战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深入山西八路军总部,根据游击战争的实战经验创作。歌曲以轻快的节奏和生动的歌词,描绘游击战士灵活机动的战术,成为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群众歌曲之一。

03

社会反响

1938年,这首歌在山西八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上首演,就获得了朱德总司令的高度赞扬,并迅速传遍各个敌后根据地;1940年,它作为电影《青年中国》的插曲,进一步在大后方广泛流传。1943年贺绿汀抵达延安后,毛泽东特别称赞他“为人民做了好事”。1993年,该曲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优秀曲目奖;2015年,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直至今天,它依然被公认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

《大刀进行曲》

聆听乐曲

01

创作者

麦新(作曲、作词)

02

创作背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这支部队早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就曾以大刀队英勇杀敌而威名远扬。音乐家麦新有感于其昔日之豪迈与当下之英勇,彻夜创作,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豪迈歌词,呼应全民抗战的怒潮。

03

社会反响

这首歌像一把出鞘的战刀,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战初期最具号召力的战歌之一,无数热血青年正是在它激昂的旋律感召下,奔赴抗日救亡的战场。其精神薪火相传,至今仍在回响——上海格致中学特意设立“麦新杯”器乐赛事,让校园里一代代青年学子继续高唱《大刀进行曲》;2015年,它正式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再次印证了它穿越时代的不朽力量。

《歌八百壮士》

聆听乐曲

01

创作者

桂涛声(作词)、夏之秋(作曲)

02

创作背景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谢晋元率第五二四团第一营(自称“八百壮士”)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昼夜。云南音乐人桂涛声被其英勇事迹感动,创作歌词,后经夏之秋谱曲传唱。

03

社会反响

这首歌以“中国不会亡”这句铿锵有力的呐喊为核心,瞬间点燃了苏州河南岸数万民众的爱国热情,他们每日聚集,以歌声和实际行动声援死守四行仓库的孤军。它不仅在当时凝聚了人心,其艺术与精神价值也历经时间考验,在1993年荣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等机构评定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成为近百年来124首最佳音乐作品之一,被永久铭刻于华人音乐的辉煌史册中。

《南京浩劫》

聆听乐曲

01

创作者

出自唱片《The Secret Music Of China》,由Alexander Laszlo指挥,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于1949年发行,其中一曲名为《Rape Of Nanking (南京浩劫)》

02

创作背景

这部作品创作于1949年,距离南京大屠杀事件仅过去约12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已经进行,但关于战争暴行,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的系统梳理和国际认知仍非常有限。艺术家通过音乐的形式提及并试图铭记这段历史,其出发点值得关注。

03

社会反响

目前已知的较早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西方音乐作品之一,证明了早艺术家通过音乐这种形式,试图在西方世界传播和铭记这段历史。

《松花江上》

聆听乐曲

01

创作者

张寒晖(作曲、作词)

02

创作背景

1936年冬,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士兵和流亡民众的惨状,以北方妇女在坟头哭诉的哀声为素材创作。歌曲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同胞"被迫离开家乡"的悲怆为主线,成为《流亡三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03

社会反响

1936年首唱即引发强烈共鸣,毛泽东称赞道”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20世纪60年代,周总理指示将该曲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在太行山上》

聆听乐曲

01

创作者

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

02

创作背景

1938年春,桂涛声随八路军总部深入太行山区,目睹八路军与民众的浴血奋战后深受触动,在烟盒纸上写下歌词。冼星海在武汉接到歌词后,运用进行曲节奏与抒情合唱形式,仅用三天完成谱曲。

03

社会反响

1938年7月汉口首演时引发全场共鸣;2009年10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环球广播制作特别节目解读其音乐价值;2025年8月,该曲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合唱曲目。

《毕业歌》

聆听乐曲

01

创作者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02

创作背景

1934年为电影《桃李劫》创作的主题曲,通过"同学们,大家起来"的呼喊,号召青年学子投身民族解放运动。聂耳采用进行曲风格,在"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处使用渐强处理,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03

社会反响

1935年随电影上映迅速传唱,成为清华、北大等校学生的集会必唱曲目;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北平各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齐唱此曲;2015年入选"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专题音视频。

岁月流转,抗战时代歌曲的旋律从未褪色。那些激昂的音符,曾是烽火中的号角,唤醒无数国人的抗争意志;它们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不屈,也承载着对和平的珍视与向往。让这些不朽的歌声,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上,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守护和平、振兴家国的不竭动力!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