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传来,很多人不信。有人说她不抽烟不喝酒,不乱交、不打针,连体检都比别人主动,怎么可能感染这种病?但医院的确诊报告摆在那里,病毒载量高得惊人,免疫系统几乎崩盘。
她是我们小区的老熟人,五十多岁,个子不高,早晚各一趟,扫着街边落叶,笑容干净,话语温暖。她走了,死于艾滋病。
消息传来,很多人不信。有人说她不抽烟不喝酒,不乱交、不打针,连体检都比别人主动,怎么可能感染这种病?但医院的确诊报告摆在那里,病毒载量高得惊人,免疫系统几乎崩盘。
她不是“高危人群”,却还是失守了。不是命苦,是对艾滋病的误解太多、警觉太少。她的故事,是一记响亮的提醒。这不是一篇煽情稿,我们今天就来拆解:一个“看起来不会得艾滋的人”,到底怎么走到那一步的。
先说她的身体怎么垮的。早期她只是觉得累,吃不下饭,出虚汗。以为是更年期,拖着没当回事。到医院时,白细胞已经低到见底,CD4细胞(人体免疫系统的“指挥官”)只剩个位数。医生说,她的免疫力已经形同虚设,任何一个小感冒都可能致命。
这就是艾滋病的可怕:前期无声无息,后期防线全破,一旦拖晚,连流感都能要命。而这种病,早发现其实有药可控,关键在于——她没想到自己“会得”。
她的感染源,不是你以为的“乱来”。她没有乱性、没有吸毒,生活极其自律。问题出在两个她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细节。
第一个,是一次牙科小诊所的洗牙。
她记得那次洗牙特别疼,牙龈出血很厉害。诊所是熟人开的,操作没戴手套,用具也没看到消毒。她当时只觉得不正规,没多想。但艾滋病毒可以通过被污染的牙科器械传播,尤其是有血液接触,黏膜破损的情况下。
研究显示,在无消毒的牙科环境中,艾滋病毒在器械表面可存活数小时。虽然“通过牙科传播”的比例极低,但“极低”不是“没有”。对于一个免疫力一般、口腔多出血点的中年人来说,这就是一个被忽略的破口。
第二个,是她曾照顾过一个远房亲戚——晚期艾滋病患者。
当时没人告诉她那是艾滋病,亲戚发烧、腹泻、咳嗽,她就用毛巾擦、手接呕吐物,换床单、倒血水,忙前忙后。她没戴手套,也没戴口罩。她自己说,“亲戚那么惨,哪还顾得了这些。”
但医学上有个概念叫职业暴露,意思是医护人员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若无防护,感染风险显著升高。她不是医生,却做了医护做的事,却没有任何保护。
艾滋病毒不会通过皮肤传播,但一旦手上有小伤口、黏膜破损,又碰上高病毒载量的体液,感染就不是天方夜谭。
她,就在这两个细节里,埋下了命运的伏笔。
你可能会问,现在都有药了,真的会死吗?是的,如果拖得太晚,药也救不了。
抗病毒治疗(ART)可以将病毒压到检测不到,延长寿命几十年,但前提是早发现、早吃药。而她确诊时,已经是第四期——机会性感染(免疫力崩塌后各种疾病趁虚而入)全面爆发,肺炎、结核、口腔真菌全上了。那时候药也顶不住了,器官功能一个接一个衰竭,像多米诺骨牌。
她不是孤例。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全国新确诊HIV感染者中,将近四分之一是在感染多年后才发现,确诊时已进入晚期。这些人很多都不是“高危人群”,而是像她一样,在生活的小缝隙里被病毒钻了空子。
我们再说清楚几个关键知识点,不为恐吓,而是让你对这个病毒有点敬畏心:
艾滋病不是“性病”,它是免疫系统的系统性疾病,可以通过性、血液、母婴传播。性传播虽然是主流,但不是唯一。被污染的针头、牙科器械、穿刺工具、文身器具、血液制品都可能成为传播渠道。
病毒不会靠空气传播,不会靠拥抱、握手、共餐传播,也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但——任何带血液、体液的暴露,都不是儿戏。
艾滋病没有疫苗,但有药物预防。这几年临床越来越推“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前者适用于高风险职业群体,后者适用于“可能暴露后的72小时内紧急用药”。
像她这种情况,若在接触亲戚体液后72小时内服用PEP,感染风险能降到极低。但她不知道,也没人提醒她。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反复说:不是只有“乱来”的人才该警惕艾滋病,而是每个接触过血液、体液的人,都得有点基本防护意识。
她走的时候很安静,医院的护士说,她最后几天一直在问:“我怎么就得了这个病?”没人能回答她这个问题,但我们能从她的遗憾里,帮更多人把门守住。
别以为自己“生活干净”就不会中招,病毒不看人设,只看有没有入口。别觉得只有“别人”才会得,艾滋病离你我从来不远。别等身体撑不住才去查,一次HIV抗体检测,15分钟,免费无创,能救命。
别在照顾病重亲人时只讲情义不讲防护,戴手套、戴口罩,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亲人负责。别再说“我看着不像有事”,病毒从不写在脸上,很多人外表健康,体内已是风暴。她的故事,不是结束,而是提醒。
我们习惯了把艾滋病标签化、污名化,以为那是别人的事。但现实一次次打脸我们:病毒从来不挑人,只挑不设防的人。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赵红梅.2023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6):789-794.
[2]李建国.艾滋病病毒的非性传播风险与防控策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4):412-417.
[3]王志强.暴露后预防在艾滋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1,20(3):217-221.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