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后方|浙江大学西迁:在湄潭取得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3 00:27 2

摘要:从遵义会议会址向东北行70余公里,便是素有“贵州小江南”之称的湄潭。这座坐落于湄江之滨的小城,四面环山,湄江河与湄水河在城南象山脚下交汇,形成深潭,江流弯环如眉,湄潭也因此得名。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座宁静的黔北小城与浙江大学结下了一段深厚的缘分。

从遵义会议会址向东北行70余公里,便是素有“贵州小江南”之称的湄潭。这座坐落于湄江之滨的小城,四面环山,湄江河与湄水河在城南象山脚下交汇,形成深潭,江流弯环如眉,湄潭也因此得名。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座宁静的黔北小城与浙江大学结下了一段深厚的缘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存教育文脉,浙江大学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怀抱“教育救国、科学兴邦”之志,踏上了西迁之路。他们辗转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地,行程2000余公里,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因彼时遵义至湄潭公路尚未完全修通,且湄潭校舍需筹备,首批师生暂驻贵阳青岩,校本部随后扎根遵义。自此,浙大在贵州遵义、湄潭、永兴三地开始了长达7年的办学生涯,直至抗战胜利。

湄潭县文庙,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理学院、农学院设于此。贵州省博物馆供图

早在浙大决定何去何从和准备西迁继续办学之时,竺可桢就提出,要使大学的内迁与内地的开发得到结合。竺可桢的这一决策,使浙大这支“文军”,在长江以南的赣中、桂北、黔北等地坚持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开发进程。

1940年春浙大迁入湄潭后,当地百姓以质朴的情谊接纳远道而来的浙大师生,曾为县民教馆的文庙,成为了浙大分部办公室和图书馆所在地;湄潭的老百姓积极腾房让屋,提供给浙大师生使用;当地粮商刘某曾冒险将百担军粮转赠浙大食堂;永兴士绅也组织挑夫为校园运送粮食,共度时艰……

浙大湄潭分部农学院农场,租用农地二百余亩而建。贵州省博物馆供图

在此度过7年时间的浙江大学理学院生物学家谈家桢,后来回忆说:“我一生在科学研究上有一些重要代表性论文,就是在湄潭写成的;我引以为豪的是,在日后的科学和教学中成绩斐然、独树一帜的第一代学生,也是在湄潭培养的。我们吃了湄潭米、喝了湄潭水,是勤劳淳朴的湄潭人哺育了我们。深情厚意,终生难忘。”

在遵义、湄潭、永兴三地,浙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与当地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不仅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学科研成果,还有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遵义,诞生了《遵义锰矿》《播州扬保考》等重要科研论文;在湄潭,仅以“湄潭”二字为题的论文就有25篇,内容涵盖当地农业经济的多个领域,如《湄潭之大气电位》《湄潭茶树土壤之化学研究》《湄潭之农业》等。此外,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淦芝与浙大师生一起对湄潭茶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从杭州请来制茶师傅,按照龙井茶制作工艺研制出别有风格的“湄红”“湄江翠片”等品种,为后来湄潭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贵州期间,浙大数学系评议会成员合影。贵州省博物馆供图

在湄潭的7年间,浙大不仅坚持办学育人,还为当地留下了黔北地区最早的实用职业学校、现代茶叶科研体系,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据1946年有关统计,浙大经过9年的艰苦奋斗,其规模由抗战前的3个学院16个系,扩展为6个学院25个系;学生人数也由抗战前的613人,增加到2171人;正副教授从62名增加到212名,培养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2000余名。

浙大复员离开遵义时的情景(一九四六年五月)。贵州省博物馆供图

浙大与湄潭的情谊并未随战火平息而消散。1981至1989年间,曾在湄潭浙大农学院任教的著名五倍子专家唐觉3次返湄潭考察,为湄潭县五倍子基地的发展奠定研究基础;自2008年起,浙大在湄潭设立支教点,年复一年播撒知识火种;两地持续深化合作项目……这段跨越时空的缘分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深厚。

相关链接

抗战大后方·贵州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抗战大后方 | 贵州:一切为了前线

抗战大后方 | 中国共产党在贵州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战大后方 | 专访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余福仁:用生命诠释“一寸山河一寸血”

抗战大后方 | 中共贵州省工委:汇聚抗战力量

抗战大后方 | 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战国际壮歌

抗战大后方 |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少将副部长肖裕声:贵州让同盟国看到了中国抗战的韧性与希望

抗战大后方 | 黔军家书见证打通国际通道的壮烈一战

抗战大后方 | 炮火硝烟中安顿的课桌 —— 抗战高校西迁保存教育国脉

抗战大后方 | 大夏大学西迁:开创贵州师范本科教育先河

抗战大后方 | 广西大学西迁:在榕江埋下了一粒足球的种子

抗战大后方 | 湘雅医学院西迁:与贵州高等医科学府守望相助

抗战大后方 | 烽火中的大通道

抗战大后方 | 名家笔下的战时贵州日常

抗战大后方 | 守护文脉的文艺抗战重镇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