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怎么又睡不着?明天还要上班,肯定没精神了”“别人倒头就睡,我怎么这么没用”—— 不少人失眠后,都会陷入这样的焦虑和自责,越着急越清醒,越自责越难入睡,陷入 “失眠 - 焦虑 - 更失眠” 的恶性循环。其实,偶尔失眠是身体的正常反应,就像感冒一样常见,而焦虑自
“怎么又睡不着?明天还要上班,肯定没精神了”“别人倒头就睡,我怎么这么没用”—— 不少人失眠后,都会陷入这样的焦虑和自责,越着急越清醒,越自责越难入睡,陷入 “失眠 - 焦虑 - 更失眠” 的恶性循环。其实,偶尔失眠是身体的正常反应,就像感冒一样常见,而焦虑自责只会给大脑 “添负担”,让睡眠离得更远。比起对抗失眠,接纳 “暂时睡不着” 的当下,反而能让神经慢慢放松,睡眠也会悄悄回归。
1.焦虑让大脑 “停不下来”
失眠时,人越焦虑 “睡不着怎么办”,大脑就越容易处于 “兴奋状态”。比如躺在床上,反复想 “明天有重要会议,没睡好肯定搞砸”“再睡不着就凌晨了,白天肯定犯困”,这些想法会像 “小马达” 一样,让大脑不停运转,根本无法放松。原本只是 “偶尔失眠”,却因为焦虑变成 “持续失眠”,甚至形成条件反射 —— 一到床上,就自动联想到 “睡不着”,神经立刻紧绷。
2.自责让心理 “添负担”
很多人失眠后会自责:“都怪我昨天刷手机太晚”“我怎么这么没自制力,连觉都睡不好”,这种自我否定会加重心理负担。比如有人因为一次失眠,就觉得 “自己的睡眠出了大问题”,甚至开始恐惧睡觉,每次睡前都紧张 “今天能不能睡着”;还有人会因为失眠影响白天状态,进一步自责 “我怎么这么没用,连睡觉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这种负面情绪会一直积累,让睡眠问题越来越严重。
45 岁的老周是一名教师,前段时间因为准备公开课,连续 3 天失眠。一开始他特别焦虑,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心里不停算 “还有几小时天亮”“明天上课会不会出错”,越想越清醒,甚至凌晨 2 点爬起来在客厅踱步。后来他听朋友说 “别逼自己睡着,接纳睡不着也没关系”,就试着改变:睡不着时,不再强迫自己 “必须睡着”,而是从床上起来,坐在书桌前看一本轻松的散文书,不看时间,也不焦虑 “什么时候能睡”;觉得有点困了,再回到床上,如果还是睡不着,就闭目养神,告诉自己 “就算没睡着,闭目养神也能休息”。没想到坚持 2 周后,他慢慢能在 11 点左右入睡,即使偶尔还是会醒,也不会再焦虑,翻个身就能继续睡,白天的精神状态也变好了。
1.“睡前心理暗示”—— 告诉自己 “睡不着也没关系”
睡前别给自己 “必须睡着” 的压力,可以做简单的心理暗示: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然后在心里轻轻说 “今天就算睡不着也没关系,闭目养神也是休息,明天一样能应对事情”“偶尔失眠很正常,身体会自己调整过来”。这种暗示能帮大脑放下 “一定要睡着” 的执念,减少焦虑感,让神经慢慢放松。即使一开始没效果,多重复几次,大脑也会慢慢接受 “睡不着不可怕” 的想法,为入睡创造条件。
2.“睡不着就起来”—— 别和床 “较劲”
如果躺在床上 30 分钟还没睡着,别继续和床 “较劲”,可以起身做一些 “低刺激” 的事。比如坐在沙发上看一本不费脑的书(别选小说或悬疑类,避免大脑兴奋),或者听一段轻柔的白噪音(比如雨声、海浪声),也可以泡一杯温牛奶(别喝太多,避免起夜),做这些事时,别看时间,也别想 “什么时候能睡”,只专注于当下的事。当身体和大脑都放松下来,自然会产生困意,这时候再回到床上,入睡会容易很多。
3.“白天不补觉”—— 帮身体建立 “睡眠节律”
很多人失眠后,会在白天补觉,比如中午睡 2 小时,或者下午趴在桌上打盹,可这样会打乱身体的 “睡眠节律”,让晚上更难入睡。正确的做法是 “白天尽量不补觉”,即使白天很困,也只在中午小睡 15-20 分钟,别超过 30 分钟;下午和晚上,别做容易让人犯困的事,比如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看电视剧,保持身体的 “轻微疲惫感”,这样到了晚上,身体会更需要睡眠,也更容易入睡。同时,白天可以适当做些运动,比如快走、打太极,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放松,也能让晚上的睡眠质量更好。
失眠不是 “绝症”,焦虑自责才是让失眠持续的 “元凶”。偶尔失眠很正常,就像身体偶尔感冒一样,不需要过度紧张,更不用自我否定。试着用 “睡前心理暗示” 放下执念,“睡不着就起来” 避免较劲,“白天不补觉” 调整节律,接纳 “暂时睡不着” 的当下,让神经慢慢放松。相信只要不与失眠对抗,睡眠就会像迷路的孩子,慢慢找到回家的路。
你有没有过失眠后焦虑自责的经历?后来是怎么慢慢找回睡眠的?有没有试过类似的 “接纳” 方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技巧,让更多人知道 “失眠不可怕,接纳能帮睡眠回归”,一起摆脱失眠困扰,睡个安稳觉。
来源:太原科大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