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8月25日至29日),正式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了——3GPP第一次6G无线接入网(RAN)工作组会议。这场会议标志着3GPP正式启动6G无线接入网的标准化研究。
近日(8月25日至29日),正式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了——3GPP第一次6G无线接入网(RAN)工作组会议。这场会议标志着3GPP正式启动6G无线接入网的标准化研究。
大会上,包括华为、中兴、苹果、英伟达、LG、小米、vivo、OPPO、夏普、高通等17家全球主流科技企业提交了19篇相关提案,让6G从“概念探索”迈入“技术攻坚”的实质阶段。
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成立于1998年12月,是目前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国际通信标准组织,其主要职责是为移动通信系统制定和发布技术规范与技术报告。目前该组织有欧洲ETSI、美国ATIS、日本的TTC、ARIB、韩国TTA、印度TSDSI以及中国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7个组织伙伴,和超过550个独立成员。正是因为该组织制定了全球统一的标准,才能保证我们的手机无论是什么品牌、在哪个国家,都能连接到当地的网络并正常工作。
作为第一次6G无线接入网(RAN)工作组会议,本次会议围绕6G技术落地的核心需求,设置了两大与近场技术紧密相关的议程。
其一为6G专题议程,聚焦6G无线接入(6GR)空口的基础设计。
其二是3GPP信道模型修订,针对7-24GHz频段的近场信道模型参数进行优化。
而近场技术之所以成为焦点,核心在于它与6G“极致性能”需求深度绑定——大规模天线阵列、高频段传输是6G实现超高速率、超低时延的关键,但这两大技术若缺乏近场信道建模、波束管理的支撑,性能将大打折扣。
为解决相关痛点,17家企业发布了相关提案。
其中,华为与海思联合提案直接锚定频段协议,明确提及 7-24GHz 频段的近场信道模型适配需求,为高频段近场通信提供协议层面的参考依。
中兴则在评估体系上发力,建议将TR 38.901中的近场信道模型纳入6GR评估,并将近场通信列为6G初期(Day-1)多天线技术的核心方案之一。
小米在提案中提出“细粒度波束管理”思路,建议为近场用户设计专用码本,同时推动FR3(第三频段)信道建模纳入近场特性。
vivo则强调“空间非线性效应”的影响,认为这是提升6G频谱效率的关键。
OPPO进一步明确FR3应成为6GR新评估场景,需重点测试大规模MIMO与近场技术的协同效果。
英伟达聚焦大规模MIMO(mMIMO)增强,建议研究近场与远场用户的分布切换机制,并优化参考信号设计以适配“距离-角度”的相互依赖性。
高通则强调“场景适配”原则,认为远场模型仍是基线,近场模型需结合实际部署需求启用。
苹果针对7GHz频段提出差异化建模思路——近场MIMO设计需考虑球面波传播,远场则可灵活选择。
LG则建议研究CSI/BM(信道状态信息/波束管理),考虑UE报告的扩展和AI/ML预测/压缩、6G频段特性(如近场)以及低信令/报告开销。
夏普对TR 38.901更新后码本设计的探索,指出Rel-19已研究近场传播,预计TR 38.901信道模型将更新以包含近场传播建模,并建议研究使用更新后的TR 38.901对信道和CSI码本设计的潜在增强。
联想提出“模块化XL-MIMO设计”,该设计可扩展、能效高,并有助于处理近场信道和空间非平稳性。
这些提案都从不同维度丰富了近场技术的落地路径,助力了6G无线通信标准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6G无线技术标准项目已正式启动,由中国移动专家沈晓冬担任联合报告人,这也是3GPP成立27年来首次由中国企业牵头制定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
2025年作为全球6G技术标准制定的“元年”,全球6G产业正在迈入关键窗口期。包括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三星电子等巨头在2024年年底至2025年年初相继宣布,将年度研发投入提升5%至10%,其中AI+6G相关项目占比显著提高,旨在打造“AI原生”无线接入网。
随着产业化的提速,在政策层面,欧盟、美国、中国等多方也纷纷推出专项基金与行动计划,意在抢占6G标准话语权并培育本土产业链。
6G作为未来十年全球最重要的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将引领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代表,相比5G,6G将超越传统移动通信的范畴,在通信性能量级提升、通感算智等多要素深度融合、天地一体的立体覆盖等方面产生重大变革。
来源:卓乎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