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人都要拥有领导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3 22:01 1

摘要:关于领导力的论著汗牛充栋,定义也五花八门,组织发展学者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的总结尤为特别:“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常有人认为,领导者才需要有领导力。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并非只有领导者才需要领导力,也不是做了领导

夜读 vol.439

CHEERS BOOKS

- 选本好书,让生活松弛有度

关于领导力的论著汗牛充栋,定义也五花八门,组织发展学者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的总结尤为特别:“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常有人认为,领导者才需要有领导力。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并非只有领导者才需要领导力,也不是做了领导者就自然有了领导力,那只是拥有了领导权。每个人都需要领导力,它关乎自己的幸福、健康、满足感和生活质量。越是缺少职位领导权,越是需要拥有领导力。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领导力可以后天习得

领导力究竟是天赋还是后天习得?对此,学界、商界一直争论不休。那些看似具有“天生”领导力的人,可能因为外向、善于社交,更有机会成为领导者,但要想拥有真正的领导力,必须通过放下自我、成就他人来达成。而这种意识和能力是不可能与生俱来的,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真正的领导者,并非人们通常以为的聪明善辩、雄壮外向,而是从内心拥有使命,能真正关心人的成长和价值。基因是自私的,没有人天生就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感恩、同理心、谦逊等优秀品质都要靠后天习得。

《成就》(Trillion Dollar Coach)一书由掌帅谷歌18年的前总裁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领衔出版。该书并不是作者自传,而是为了纪念导师比尔·坎贝尔(Bill Campbell)。比尔·坎贝尔被称作“硅谷的最高机密”“万亿美元教练”。施密特成功的职业生涯,离不开比尔·坎贝尔15年的悉心指导。

施密特的核心秘诀是“人最重要”。只有对下属尊重、信任,下属才会愿意把事情做好。头衔,让你成为名片意义上的领导;而下属,才会让你成为真正的管理者。一个真正关心公司、关心下属的管理者,才能获得职权之外的真正拥戴,这种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领导力”。最重要的领导力是成就他人。卓越的管理者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应该是下属的成功。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92岁的德鲁克在一篇题为《他们不是雇员,他们是人》的文章中如此强调:“对任何组织而言,伟大的关键在于寻找人的潜能并花时间开发潜能。”无论是管理大师德鲁克,还是硅谷导师比尔·坎贝尔,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朴素的常识:只有具备对他人的尊重,把人的潜能真正激发和释放出来,才算真正具备“高阶”领导力。而对人的尊重和赋能,并非天生,而是靠后天培养的。

首先要提升自我领导力

领导力,首先是领导自我,然后才有可能领导好他人。领导自我,必须了解自己的根本价值观和内心渴望,对自我内核有清晰的认知,有合理的自我意识,才能活出自我。自我领导力,是一种可以发展的能力,能习得,也能传授。

首先,作为个体,你要想领导好自己,就需要懂得一个生理学知识,避免经常被自己的“杏仁核劫持”。如图2-4所示,前额区的背外侧是认知控制、注意力调节、决策、自主行为、推理以及灵活应变的地方,前额皮层是自我调节的主要神经区域,可以比喻为大脑的“好领导”,让我们能保持在最佳状态。杏仁核是苦恼、愤怒、冲动、恐惧等情绪的触发器,一旦杏仁核神经回路接管大脑,它就像“坏领导”,会促使我们采取令自己后悔的激烈行动。因此,当你感觉自己要发怒时,通过深呼吸帮助杏仁核降温,是克制愤怒的一个有效方法。

图大脑的“杏仁核劫持”

其次,扁平化、自组织的兴起,要求个体具备更强的自我领导力。过去,通常由管理者进行决策,发出命令,告诉下属何时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远程办公、扁平化网络化组织、自组织的兴起,便需要个体更具主动性、积极性,也就是具有更强的自我领导力。

实际上,当下属具有更强的自我领导力时,上下级双方的合作才更高效、互动更良性。吸引、聘用具有更强自我领导力的员工,以及培养员工更具自我领导力,恰恰是优秀组织的标志。比如,谷歌允许员工自主安排20%的工作时间,巴塔哥尼亚允许员工在上班时间去冲浪,这些都是考验和锻炼员工自我领导力的方法。

反之,有些大学要求教授上班打卡,这真是相当糟糕的管理办法。要求知识型、创造型的知识分子打卡,是一种不信任,这不是在提升他们的自我领导力,而是在打击、浇灭他们的热情和自驱力,因为倘无信任,何谈尊重?最后,很可能剩下一些“撞钟的和尚”,而真正对工作有热情的人,会因缺少信任、尊重和自由空间,而选择离开,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总之,对于知识工作者,组织的制度、氛围、文化,要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干劲为先,而非打击和浇灭。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就是提升自我领导力的好方法。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由内而外”就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心理动机和品德操守。“由内而外”还指个人领域的成功必须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即只有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

人如果不能领导自我,就无法领导他人,甚至还会将他人带入歧途。自我领导力是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首先需要追求的。李嘉诚先生的座右铭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建立自我,体现了自我领导力;追求无我,则体现了领导他人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总有人将领导力等同于个人魅力,这其实是个极大的误解。尤其是把个人魅力置于品德之上,妄图在自我完善之前领导他人,号令天下,这样的人到头来都会是本末倒置、徒劳无功。

领导权,不等于领导力

微软前任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和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的领导风格,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不允许员工用iPhone手机,强调竞争和控制;另一个则放开限制,强调合作,更具同理心,但在强权面前并不退缩。纳德拉上任后,拒绝为美国联邦调查局提供斯诺登等客户的个人隐私数据,并起诉美国政府,最终胜诉。是纳德拉的“领导力”,而非“领导权”,让微软市值重回世界第一,并抓住了人工智能和ChatGPT的革命性技术进步。

常有人将“领导权”与“领导力”混为一谈,误把“领导力”与拥有正式的权威、权力画等号。何为领导权?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弗伦奇(John French)和伯兰特·雷文(Bert Raven)共同提出了权力来源,包括法定权、强制权、奖赏权,以及后来添加的信息权。其中,法定权是需要借助组织架构上的法定地位的权力来施展力量;强制权是指通过负面处罚或剥夺积极事项,来强制让下属服从的权力。

简而言之,领导权,靠的是职位、头衔及其赋予的资源所带来的威权和诱惑。而领导力,则包括远见、洞察、专业能力、对目标使命的坚定和坚持,以及令他人心甘情愿追随的能力。想想圣雄甘地和特蕾莎修女的领导力,就能体会到不同。

领导权,是让他人害怕损失或抵御不了诱惑而产生的力量,是一种外驱力;而领导力,则是他人心甘情愿,主动跟随,因向善、进取而产生的一种内驱力。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如何从“领导权”向“领导力”转变的。当只能靠念紧箍咒控制孙悟空时,唐僧对孙悟空的领导主要靠“领导权”,而非“领导力”。过了女儿国后,唐僧能够拒绝凡俗的诱惑,坚守西天取经的使命,再不需要念紧箍咒来控制孙悟空,孙悟空才变得心甘情愿地跟随他,这时的唐僧才真正具有领导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追问工作的意义。重新思考领导力,可以帮助人们变得更谦逊、好奇和坦率,更紧密地连接人和组织,将个体与组织用高于每一个个体的使命感连接在一起。其实,如果愿意把目标和合作伙伴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地盘”和“等级”放在最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简而言之,地位、头衔、职务是领导权,并不能定义“领导力”。每个层级的每个角色、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影响力,都能拥有领导力。

要具有领导力,首先需要拥有远见卓识,因为领导者首先要能激发他人强烈的渴望,驱动他人创造成就、克服困难的愿望。如果无法影响他人并激起他人对愿景的热望,就无法开启领导力的第一步。正如法国作家安托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在《小王子》(Le Petit Prince)一书中所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你要先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归根结底,领导力就是把一个人的视野提到更高的境界,把一个人的成就提到更高的标准,锤炼其人格,使之超越通常的局限,把人深层的潜能、持续的创新动力充分开发出来,让他做出自己想都不敢想的成就。

「夜读好书」栏目往后将每日晚间更新,由编辑们从数百本经典书目中精选呈现。在纷繁的世界中,让好书陪你度过一段深邃、宁静的晚间时光。好书夜读,让生活松弛有度~

来源:湛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