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就像一把手电筒,事无巨细的生活,透支了太多地体力,人到中年,不再有青春时的满格电量,随时可以精力满满。
人生就像一把手电筒,事无巨细的生活,透支了太多地体力,人到中年,不再有青春时的满格电量,随时可以精力满满。
不知不觉消耗的太多存量,一去不返,如何精打细算地使用每一分精力,成为后半场人生至关重要的课题。
许多女性不约而同地改变多年沿袭的为人处世之道,提炼出一种“节能”心法,这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洞悉世情后的清醒选择。
01.装傻:洞若观火,难得糊涂
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匿于表面的“糊涂”之下。
闺蜜的导师,年轻时是单位里出了名的猛人。政策条文倒背如流,思维逻辑清晰,眼里揉不得沙子。
凡遇到不平事,她必定据理力争,寸步不让。那时的她,锋芒毕露,常陷于人际的漩涡。
年岁渐长,犀利的她渐渐变得温和许多。面对领导的头头是道,她含笑点头同事不动声色地摘取她的成果,她竟然当做不知道;长舌妇到处散播她的闲言碎语,她选择充耳不闻,步履从容。
旁人都认为她失了锐气,变得糊涂了。
一次,一位惯于抢占风头的同事故技重施,企图把她置于尴尬处境,旁人忍不住提醒她,她只是淡淡地说:“哦?是这样吗?我还真没太留意。”
对方剑拔弩张的攻击,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没有了她的回应,只得讪讪而退。事后有人问她为何不反击。
她微微一笑:“争赢了又如何?不过是场毫无意义的消耗战。我的精力,要留在真正值得的地方。”
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人生如棋,闺蜜的导师早已经深谙了人性,别人眼里的傻,不过是她看透后的抽离.
她不再需要表现得事事明察秋毫,更无需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聪明。
02.闭嘴:沉默是金,能量守恒
李姐是仓管部的主管,每天工作内容繁杂琐碎,她都能细心处理,有条不紊。
丈夫下班回家,因白天在单位工作不顺,把怨气带回家来。看见李姐在厨房里半天没做好晚饭,习惯性地抱怨起来,甚至翻旧账说起李姐的种种不是。
李姐看着丈夫疲惫烦躁的脸,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她没有辩解“我有多忙”,也没有指责“你为什么自己不做”。
只是平静地说:“不急,马上就好。”
然后手里动作加快了速度,很快把饭菜端上桌。坐下来夹菜吃饭,夫妻俩自然而然地聊起白天所见所闻,丈夫情绪也渐渐地平静了,两人跟平常一样融洽。
眼见着的一场争吵,因为李姐选择让情绪的风暴在沉默中平息了,上班忙碌了一天的夫妻才能平静地坐下来,好好吃一餐晚饭,好好地聊一聊天。
夫妻之间的适时沉默,是彼此怨怼地缓冲,是避免双输的高效节能策略。
“闭嘴”是言语上的战略性撤退,用沉默承接可能爆发的情绪火药,也是为更平和的沟通留出空间,比赢得一场口舌之争重要万倍。
03.隐身:心远地自偏,能量自由
我的发小才华横溢,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曾是社交场上的活跃分子。
对朋友掏心掏肺,约饭局能参加必定出席,谁的忙都愿意帮,是圈子中的高能量人物。
然而,过度的主动状态,让她成了情绪垃圾桶、免费咨询站和随叫随到的“便利贴”。
四十岁那年,她忽然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是快乐,而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负担。
她选择了一种“低电量”模式的生活。朋友聚会能婉拒就婉拒,同学聚会再也不做组织者,有时候甚至不出现。
有人觉得她变得孤僻、冷漠。她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她将自己从那些高耗能的无效关系中彻底抽离出来。她不再费力挤进任何人的主场,也不轻易邀请无关者踏入自己的圈子。
张爱玲晚年离群索居,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这种“隐身”,它并非逃避,而是为了更深刻地拥抱属于自我的私生活,吮吸真正滋养生命的精髓。
装傻、闭嘴、隐身,绝非懦弱或冷漠,而是女性在历经世事沧桑后,淬炼出的生存智慧与高级自律。
人到中年,不需要患得患失等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再执着于证明自己的能力,不再渴求所有人的理解,不再为表面的热闹买单。
这个世界我们只来一次,前半生,为别人郁闷,为别人不安,为别人而活。
剩下的后半生,不如改变一个方向,吃想吃的饭,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将生活圈子清理干净,节能减耗,让余生的日子在安然中变得简单惬意。
来源:摆地摊赚大钱的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