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战旗方队过来的时候,我原本还在注意那些响亮的部队番号,结果看到“刘老庒连”的旗子,突然心里一震。
九三阅兵那天我连续着看了两遍。
到战旗方队过来的时候,我原本还在注意那些响亮的部队番号,结果看到“刘老庒连”的旗子,突然心里一震。
不是因为它排在前面,也不是因为旗子设计有多特别,而是因为“庄”字多了一点,写成了 “庒”。
我当时愣了一下,心里第一反应是“不会写错了吧?”
可你再一想,不可能。
阅兵这样的场合,从排练到出场,哪怕一个颜色、一个字体,都会反复审核几十遍。
更别说是军旗这种东西。
所以那个多出来的一点,肯定是故意保留的。
后来我去查,才知道,这面旗子的来历,比任何一个注释都沉重。
不是错写的,是故意保留的。
而且,这一笔,是为了一个很难说出口的原因:
怕烈士回来,认不出自己的连队。
1943年3月,苏北沦陷区,日军对新四军盘踞的淮阴地区展开“扫荡”。
为了掩护党政机关和成千上万的群众安全转移,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二营四连,在刘老庄打了一场硬仗。
说是“硬仗”,其实说白了,就是“死守”。
敌人兵力是他们的十几倍,装备也好太多,而四连总共就82个人,枪不多、弹也不多,阵地就是几道土壕、几棵树、几个炮弹刨出来的深坑。
但命令下来了: 不能退。
于是他们守了整整12个小时。
子弹打完了,用枪托。
枪托砸断了,用铁锹。
铁锹砍缺了,用石头、拳头,甚至牙。
有人胳膊都炸没了,还在用身体挡住敌人前进的口子。
等到敌人第六次冲锋打进来,整整一排人,全都倒在了原地。
全连82人,无一生还。
真正的“一个不剩”。
敌人后来都懵了,以为碰到了伏击,来的人都死光了还没看见新四军增援。
他们不敢久留,扔下伤员就撤了。
新四军战后清理战场,发现交通壕里尸体堆了三层,有的还在握着没爆炸的手榴弹,有的已经烧成焦炭,连人脸都看不清楚。
而群众赶来埋葬他们的时候,跪地大哭,说:
“这是我们的孩子啊。”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这片土地上的孩子。
那之后,当地党委从附近几十个村里挑了82个青壮年,又补齐了这支部队。
但旗子不能用新的。
他们把原来那面写着“刘老庒连”的战旗拿了出来,缝好了,用的是旧布,字也没改,哪怕“庒”字不是规范写法,也一笔没动。
不是迷信,也不是形式主义。
就是怕,万一那82位牺牲的战士,真有一天从泥土里走出来,会找不到自己的队伍。
这一点,就是给他们留的。
你要说,这是不是一种执念?
我觉得是。
可这种执念,让这支连队,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从来没有断过传承。
你想想,一支普通的步兵连,从战争时期走过来,经过抗战、内战、朝鲜、边境、维稳、抗震、抗疫,到现在仍然在编,而且旗帜没换、连名没改、风格没变,能有几支?
“刘老庄连”,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
连队的新兵编号从“83号”一直编到现在的“六千多号”。
每个新兵进连队第一课,不是教你怎么操枪,也不是给你发装备,而是拉到连史馆,对着82个烈士的名字,站好,敬礼。
教官只问一句话:
“你知道‘庒’字为什么多这一点吗?”
答不上来的,军帽不能戴,队列不能进。
你要是不知道自己扛的是哪支旗子,那你不配进这个门。
后来国家统一规范汉字,2000年出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像“庒”这种异体字就不能再用了。
从那之后,刘老庄连在平时使用的文件、宣传册、对外介绍里,都写“庄”。
但有一样东西不能动。
那面旗子。
只要是参加正式场合,比如阅兵,比如重大纪念,比如部队荣誉室,那面“刘老庒连”的老旗,都会被从箱子里取出来,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而“庒”字上那一笔,依然在,国家特批。
有的人看了,会问一句:“为什么不改回来?”
可只要是这个连的人,就会回一句:“不能改。”
那不是笔画,那是命。
那是82位新四军战士,用血打出来的一笔。
你要是动了,就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就是自己断了自己的根。
这也是为什么九三阅兵那天,国家批准了这个特殊字样,让它出现在直播画面上。
不是为了怀旧,也不是为了什么情怀。
而是让全国人民知道,我们没有忘记这支部队的来历,也没有忘记那82位年轻战士的牺牲。
那面写着“刘老庒连”的战旗,不只是写给活人看的,更是写给烈士看的。
告诉他们:
你们的部队还在。
我们还记得。
你们的番号,没有被抹掉。
而且我还查到一些资料,说现代的刘老庄连,几乎每一场国家急难险重任务都有他们。
2010年,青藏线雪灾,运输中断,是他们带头破雪、清路,连续8天没合眼,把几百吨物资运进牧区。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通路全部阻断,是他们背着装备徒步十几公里进入重灾区,救出被困群众一百多人。
2020年,武汉抗疫最艰难的时候,是他们第一批进驻方舱,干运输、做消杀、运物资、帮医护顶班。
而每次他们出发前,都要全员集合,在连旗前站一排。
仪式不复杂,没人讲话,也没有横幅标语。
就是默哀一分钟,然后列队出发。
那面老旗,放在指挥车里,谁也不能碰。
你以为这些只是形式,其实不是。
因为这些人知道,他们手里扛的,不是一个营区的荣誉,不是一次任务的指标,而是82个人的命,是一支打过硬仗、扛过鲜血的老部队的脸面。
有新兵说,他第一次站在“刘老庒连”的战旗前,背后一身汗。
不是怕,而是心里压着一种东西,说不清,但知道不能掉以轻心。
而他后来成了方舱一线最能扛事的兵。
我不知道别的单位有没有这样的“仪式感”。
但“刘老庄连”有。
这种东西说不上来,但它真的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有老兵退伍的时候,带着那面小号的“刘老庒连”刺绣,走了一路没哭,到机场那天,把那面小旗子交给新兵,说了一句:“你给我接上。”
这就是他们的传承。
一代人打下来的东西,下一代不能丢。
而“庒”字那一笔,就是这条传承线上的一点墨。
不是多余,不是落后,而是不能忘。
阅兵那天,当那面旗子走过长安街,有人看到它写的是“庒”,有点不解。
但对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那一刻是动容的,是沉默的,是肃然起敬的。
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一笔,是给烈士们的归队信号。
就像那句评论写的: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