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腊月二十三,我扶着父亲跌跌撞撞地穿过县城熙攘的人群。集市上叫卖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置办年货的热闹景象与我内心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
(为方便阅读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部分情节艺术处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仅为叙事呈现,与故事内容无关,感谢您辛苦阅读!)
1
腊月二十三,我扶着父亲跌跌撞撞地穿过县城熙攘的人群。集市上叫卖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置办年货的热闹景象与我内心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
“爹,咱歇会儿吧。”我看父亲面色发白,额头冒着豆大的汗珠,不由得担心起来。
父亲摆摆手,倔强地说:“没事儿,就是有点儿上不来气,休息一下就成。”
他话音未落,身子一晃,像棵被风吹断的老柳树,重重地倒在了地上。我一下子慌了神,嘴里喊着“救命”,却不知如何是好。周围的人群像看热闹似的围过来,却没有一个伸出援手。
“让一让!让一让!”一个清脆的年轻嗓音从人群中传来。一个瘦高的年轻人挤到我父亲身边,麻利地解开父亲的衣领,又将他的头侧向一边,还不忘检查他的呼吸。
“大爷没事,可能是血压高了。”年轻人头也不抬地说,“要赶紧送医院。”
我正不知如何是好,年轻人已经高声叫了声,一辆蓝色三轮车从街角拐了过来。他三下五除二扶起我父亲,动作麻利把我父亲扶上了三轮车。
“张老师家住哪儿?”车上,年轻人随口问道,却让我心头一震。
“你认识我爹?”
“啊,我……”年轻人眼神闪躲,“刚才听您喊他爹,他看着像退休老师的样子,就猜的。”
我将信将疑。转眼到了医院,父亲被推进急诊室,我掏遍口袋,只凑出几十块钱,远不够挂号费。正着急时,年轻人已经从窗口拿着票和找零走了过来。
“这怎么行?”我过意不去。
“张老师,别客气,救人要紧。”年轻人递过挂号单,笑容比寒冬的阳光还要温暖,“您照顾张大爷,我去给您打点热水。”
看着他熟门熟路的样子,我忽然意识到他知道我的身份,还知道我姓张。这小伙子究竟是谁?
2
父亲被诊断为脑溢血,所幸送医及时,没有大碍。可即便如此,住院费用也是天文数字。我一夜未眠,既担心父亲的病情,也为医药费发愁。
晨光熹微,病房里传来父亲与人交谈的声音。我睁开眼,发现昨天那个年轻人正和父亲聊得火热。见我醒来,他递过一个热乎乎的肉包子。
“张老师,趁热吃。医院对面新开的早点铺,味道不赖。”
父亲看我接过包子,眼里闪过一丝笑意:“旭东,这是小马。他爹去年……”
小马慌忙打断:“张大爷,您别操心这些,好好养病。”转头又对我道,“张老师,您昨晚没睡好吧?我帮您看着,您去洗把脸,清醒清醒。”
我困惑不解,却也只好照办。回来时,恰好听见邻床的老刘对妻子说:“你瞧那年轻人,天天来医院当义工,多少病号都得他照顾呢。”
“是嘛?”我有些诧异,看着小马麻利地帮父亲整理床铺,手法纯熟。
“小马,听说你在医院当义工?”
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就是闲着没事,来搭把手。”
“那你平时做什么工作?”
“我爹在运输公司修车,我跟着学点皮毛。”他的眼神飘忽不定,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病房门被推开,护士王大姐端着药盘进来。看见小马,她笑道:“小马又来啦?你爹昨天还说你天天往医院跑,是不是看上我们哪个小护士了?”
小马涨红了脸:“王大姐净瞎说。”
等王大姐离开,我忍不住追问:“小马,你到底是谁?为什么对我家这么熟悉?”
父亲插嘴道:“旭东,别为难人家小伙子。他是好人,这就够了。”
小马垂下眼帘:“张老师,缘分到了,自然会相见。”
“什么缘分?”我越发疑惑。
看着小马和父亲交换的默契眼神,我感觉这其中必有隐情。
3
住院第三天,一位灰白头发的男子出现在病房门口,手里提着一袋水果。他衣着朴素但干净整洁,脸上的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沧桑。
“张老师!”他喊了一声,声音微微发颤。
父亲抬头,眼睛一亮:“是大伟啊!快进来坐。”
我看着两人亲切地握手,那种熟稔感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当这个名叫“大伟”的人转过身来,我猛然愣住了——这张脸,有点熟悉。
“张老师,我听小马说张大哥住院了,特地来看看。”中年人对我说道,“我是马大伟,去年冬天在您家......”
去年腊月,那个被父亲叫来家里吃了一餐饭的卖爆米花的大叔!
我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这个精神矍铄的中年人,与记忆中那个差点饿晕在路边的大叔重叠在一起。
“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
小马从门外走进来,站在马大伟身边:“我爹,就是去年被大爷救助的卖爆米花的。”
病房里突然安静下来,只有门外护士推车的轮子发出吱呀的声响。我看看父亲,又看看马家父子,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马大伟坐在床边,眼眶泛红:“张大哥,去年要不是您收留我,给我一顿热饭和那五十块钱,小马可能就……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您的恩情。”
父亲摆摆手:“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不,那对我们家来说意味着生死。”马大伟握住父亲的手,声音哽咽,“小海患了病,我走投无路,才出来卖爆米花。正好被大雪困在您们村,是您让我在家吃了热乎饭,还借给我钱。那钱救了小马的命啊!”
我坐在一旁,脑海中闪回去年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当时我满心疑虑,甚至暗中责怪父亲太过心软,却不知这一善举竟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4
是去年的事了。
雪片纷飞的寒冬,那天放学回家,屋里的煤炉烧得正旺,我推门进去,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人正坐在我家灶台边,双手捧着父亲递给他的热水,瑟瑟发抖。
几步之外,一辆破旧的车载着爆米花物件靠在墙边,上面积了厚厚一层雪。
“这是......”我皱起眉头。
“旭东回来啦。”父亲热情招呼我,“这位是马师傅,卖爆米花的,被大雪困在咱村了。”
马大伟局促地站起身,那张被冻得通红的脸上写满了尴尬和感激:“打扰了,张老师。”
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年头骗子多,平白无故收留个陌生人,怎么看都不妥当。
可父亲丝毫不以为意,还亲自下厨做了晚饭——白菜猪肉炖粉条。
饭桌上,马大伟小口小口地吃着,像是怕吃相难看。他告诉我们,自己老家在离这几十里的马家庄,因为今年庄稼歉收,家里已经没多少粮了。
更糟的是,儿子小马得了病,需要钱治疗。走投无路之下,他只得推着爆米花车出来挣点钱,想攒些钱给儿子治病。
“小马今年多大了?”父亲问道。
“十八了,正是大好年华。”提起儿子,马大伟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下去,“可惜病着,上不了学,找不了工作,我这个当爹的……唉!”
父亲不断给他夹菜:“人活一口气,总会有办法的。”
那晚,父亲执意留马大伟住下。我虽有顾虑,却拗不过父亲的决心。
半夜起来上厕所,我听见客房里传来压抑的啜泣声,还有小声的呢喃:“小海,爹这趟没白出来……遇上好人了……钱够你打针了……你等着,爹很快回去......”
第二天天蒙蒙亮,马大伟已经悄然离开,只在桌上留下一张纸条:恩情难忘,来日必报。
父亲见了,只是淡然一笑:“帮人不求回报,若是假的,我们损失一顿饭;若是真的,也许能救一个家庭。”
5
父亲出院那天,天空飘着细雪。医院门口,马大伟开来一辆崭新的面包车,说是借的,专门送我们回家。
车上,我忍不住问起这一年来他们父子的经历。
“离开您家那天,我赶回老家,给小马看了病。那些钱救了他一命。”马大伟目视前方,手指在方向盘上轻轻敲打,“小马病好后,我不想再出来卖爆米花。正好县里运输公司招修理工,我年轻时在拖拉机站干过,就去应聘了。”
“爹手艺好,一试就被留下了。”小马接过话头,脸上写满骄傲,“我身体好了,也想做点事。看到医院招义工,就去报了名。”
我心中充满疑惑:“那你们怎么会在县城遇到我父亲?”
马大伟转头看了小马一眼,笑道:“这就是缘分了。”
小马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在医院当义工,就是想着有一天能报答张大爷的恩情。每次看到年长的病人,我都格外留心。那天在街上看到张大爷晕倒,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去年去您家感谢时,我一直记着呢。”
我心头一热,竟无言以对。
当初父亲收留一个陌生人,我心中满是抵触;如今这个陌生人和他儿子帮了我们大忙。
世事轮转,善念传递,这大概就是父亲常说的“善有善报”吧。
车窗外,雪越下越大,却掩不住我内心的温暖。
6
车子驶入杨柳村,熟悉的土路、低矮的房屋、光秃秃的杨树,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几个村里的娃娃在雪地里打闹,看见车子来了,好奇地凑上前来。
“哟,是张老师回来了!”村里赵婶挑着担子从田间小路上走来,看见马大伟父子,有些疑惑,“这是......”
“赵婶,这是我爹的朋友,马师傅和他儿子。”我连忙介绍。
赵婶打量着马大伟,忽然一拍大腿:“哎呀,我想起来了!去年是不是你,推着爆米花车,给我家胖丫送了块糖?”
马大伟一愣,随即笑道:“是我,赵大娘还记得呢。”
“怎么会不记得?”赵婶眉飞色舞地说,“胖丫念叨好几天呢!她说,那叔叔心眼可好。”
我这才知道,原来马大伟离开我家后,在村里遇到了赵婶孙女摔了一跤,顺手把孩子扶起来,给了孩子一块糖。
在那个年代,一块糖对孩子而言,无异于珍宝。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马大伟不好意思地重复着父亲的口头禅。
父亲拍拍他的肩膀:“瞧,我说什么来着?善良是会传递的。也许今天我们帮助的人,明天会去帮助别人。”
回到家,父亲坚持请马家父子在家吃顿饭。
看着他们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饭桌前,我恍惚回到了去年那个大雪天。
我不理解父亲善举的态度,变成了由衷的敬佩和感激。
饭后,小马帮我收拾碗筷,悄声对我说:“张老师,我想重新回学校读书,然后考医学院。您说,我能行吗?”
我心头一震,看着这个朴实的年轻人,眼中闪烁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我用力拍拍他的肩膀:“当然行!有志者事竟成!”
小马咧嘴一笑,那笑容比冬日阳光还要灿烂。
7
春节前夕,村长刘老四找上门来。他是村里出了名的势利眼,平日里对我家爱理不理的。这次却笑得跟弥勒佛似的,手里还提着礼品。
“张大哥,听说您病好了,特来看望。”刘老四搓着手,谄媚地跑父亲说,“前几天去县里开会,听说您和运输公司的马师傅交情好,能不能引荐一下?我想给我那不成器的儿子谋个工作......”
我心里冷笑,这刘老四,当初父亲收留马大伟时,可是带头嘲笑“傻人傻福”的,如今见人家有出息了,立马变脸。
父亲淡然一笑:“老刘啊,马师傅是靠真本事吃饭的。你儿子要想进运输公司,得先学门手艺才行啊。”
刘老四讪讪地离开了。父亲望着他的背影,感慨道:“人这一生啊,修的就是一颗心。不管命运如何变幻,只要心善,总会有好报的。”
过年那天,马大伟父子专程从县城赶来,和我们一起贴春联、包饺子、守岁。他们带来了自制的爆米花,香甜酥脆,惹得村里娃娃争相品尝。
夜深人静,父亲抿了口米酒,对马大伟说:“大伟啊,说实话,当初我也没想那么多,就是看你在风雪中挨冻,心里过意不去。谁能想到,一年后你们父子会救我一命呢?”
马大伟双手捧着酒碗,眼中闪烁泪光:“张大哥,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是您给了我希望和尊严。您那一碗热汤,一句暖心话,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这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我静静地看着这两个朴实的中年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从父亲收留陌生人的善举,到马家父子的感恩回报,再到如今两家人的深厚友谊,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夜,一顿简单的家常饭。
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映红了夜空。新的一年开始了。我知道,善良的种子已经播下,它会在不同的人心中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朵。
看着父亲和马大伟相视而笑的温暖画面,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善良是人间最美的接力赛,每个人都可以是接棒者,也可以是传递者。”
来源:谷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