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座岛屿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其中生活着一种极为神秘的动物,它的习性隐秘,数量稀少,全球已经不足5000只。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在日本的亚热带海域,奄美大岛和德之岛两座岛屿静静地躺在湛蓝的海水之中。
这两座岛屿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其中生活着一种极为神秘的动物,它的习性隐秘,数量稀少,全球已经不足5000只。
为了弄清楚这种动物濒危的原因,日本的生物学家们组成了一支研究小组,登上了这两座亚热带岛屿。
他们的研究工作充满了挑战,因为这种动物昼伏夜出,喜欢栖息在茂密的森林深处,很难被直接观察到。
为了获取研究线索,专家们绞尽脑汁,最终决定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入手,收集这种动物的粪便。
专家们穿梭在山林间,每次发现粪便,他们都小心收集起来,装入特制的样本袋中。
在他们看来,这些粪便可能隐藏着重要的信息,是揭开这种动物生存秘密的关键。
经过长时间的收集和整理,专家们在实验室里对这些粪便样本展开了细致的分析。
在显微镜下,他们发现了一些奇特的东西,那是一些细小的种子。
而且这些种子竟然没有被消化,这意味着它们还有可能发芽生长!
这一发现让专家们兴奋不已,同时也充满了疑惑:这些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进入这种动物粪便中的呢?
要知道,种子往往存在于果实中,而这种动物一般只喜欢吃叶子和草梗的。
«【·摄像捕捉排便画面·】»
为了找到答案,专家们在森林中安装了红外触发相机,经过漫长的等待,相机捕捉到了令人惊喜的画面。
画面中,一种体型较小、身体粗壮的动物出现了,它全身是黑黑的,耳朵非常短小。
只见它在森林的地面上穿梭着,最后一头拱进地下的洞穴中,开始排便。
专家们又向当地的岛民请教,原来,他们早就发现这种动物会啃食一种叫蛇菰的植物果实。
而蛇菰也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濒危物种,种子的传播对它们的种群延续来说非常重要。
专家们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之前在粪便中发现的种子,正是来自蛇菰。
也就是说,这种动物在吃下植物果实后,将种子吞入腹中,并不会把种子消化掉,而是返回地下洞穴中,把种子拉出来,无形之中扮演了种子散播者的角色。
你是不是也很好奇,这种神秘的动物究竟是什么呢?
«——【·奄美兔和蛇菰·】——»
这就是奄美兔,它们仅生活在日本的这两座岛屿上,日常以岛上的植物为食,是纯粹的植食性动物。
奄美兔属于原始兔类,是古代兔子的“遗留种群”,它们的演化历史悠久,身上保留着很多古老特征,对研究兔类的演化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如今,奄美兔的生存正面临巨大威胁,受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碎片化、外来捕食者侵扰等因素影响,它们的种群数量持续减少。
早在2004年它就被列为濒危级别,如今野外存活的数量更是不足5000只,每一只都显得格外珍贵。
奄美兔体型很粗壮,雄性比雌性小一点,但尾巴更长。
它们的耳朵短,眼睛小,鼻子短而尖,腿也短,与我们平常印象里的兔子形象大不一样。
奄美兔皮毛厚重粗糙,一般是深褐色的,又长又强壮的爪子非常适合挖掘。
奄美兔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它们会躲在自己挖掘的洞穴中睡觉,到了夜晚才出来活动,也因此被称为“午夜兔子”。
它们能在地下挖掘1米的隧道,用来抚养幼兔,给小兔子提供隐蔽的保护。
兔妈妈会在半夜回来把小兔子挖出来喂奶,之后再用植物和泥土盖住小兔子,保障它们的安全。
而奄美兔帮助散播种子的植物,属于蛇菰属,这是一类濒危的寄生植物。
它们没有叶绿素,没办法像普通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只能寄生在其他植物上,从寄主植物那里吸取能量维持生存。
对于蛇菰属植物来说,种子的传播决定了它们能否找到合适的寄主植物,延续自己的种群。
但是由于它们的种子很小,果实也不是常见的肉质果实,过去科学家们一直对其种子传播方式感到困惑。
奄美兔传播蛇菰属种子的原因非常奇怪,一般来说,很多动物觉得植物的果实好吃,才会吃下果实后顺便带走种子。
但蛇菰的果实是干的,并不好吃,奄美兔却对它“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
«——【·互帮互助·】——»
研究发现,奄美兔不仅吃蛇菰属植物的果实,还会吃果实之下类似茎叶的部分。
或许正是因为这部分组织对奄美兔有吸引力,让奄美兔在进食过程中,无意之间将种子吃进肚子里,完成了种子的传播。
而奄美兔在地下洞穴中排便的习性,对蛇菰属植物意义重大。
因为蛇菰是专性寄生植物,它们的种子要传播到合适寄主植物的根部附近,才更有可能存活并寄生。
奄美兔在地下洞穴排便,很可能让种子更接近寄主植物的根部,增加了种子找到寄主、成功发芽生长的机会。
如果没有奄美兔帮忙传播种子,蛇菰可能会因为种子无法有效扩散,难以找到寄主,导致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
然而,奄美兔如今面临着诸多生存威胁,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此外,外来入侵的捕食者,像为了控制当地毒蛇数量而放生的小型红颊獴,以及野猫、野狗等,都对奄美兔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奄美兔的濒危困境,日本早早就启动了保护行动,且不断细化升级。
从1921年,率先通过立法将奄美兔列为“天然纪念物”,从法律上杜绝了猎杀、诱捕等直接伤害行为,后来又将保护等级提升为“特别天然纪念物”。
2004年奄美兔被列为日本濒危物种,还在第二年重启了红颊獴根除计划。
这些保护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奄美兔的生存现状依然严峻。
奄美兔帮助蛇菰属植物繁衍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生态系统奥秘的新窗口。
从奄美兔的故事里,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它不是孤立生活在岛屿上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的植物、昆虫、天敌,甚至是土壤、气候共同构成了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正因如此,对濒危物种的研究与保护,从来都是一项需要用心深耕的事业。
只有当我们真正重视每一个物种的价值,主动去维护生态平衡,才能让奄美兔摆脱濒危的命运,让更多珍贵的生物得以在地球上延续生命。
参考:
科技日报《相爱相杀,动植物是复杂的“命运共同体”》2023-02-07
来源:牧子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