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5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才26岁,怎么就癌了?”
听到“胃癌”这两个字时,阿琳整个人都懵了。她的身体一向“结实”,平时最多就是胃胀、打嗝、口臭,从没想过这些看起来不严重的小毛病,竟然会和癌症扯上关系。
更让她后悔的是,住院后她发现,隔壁床的病友小她两岁,也是胃癌;再隔壁的阿姨年纪稍大,但得病前的生活习惯,和她几乎一模一样。
她开始认真回想自己的生活方式,越想越不对劲——原来,有些习惯看起来“无伤大雅”,但长期坚持,对胃的伤害是实打实的。
很多人以为胃癌只会找上老年人,但数据显示,这种印象已经过时了。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超过40万,且年轻患者占比逐年上升。尤其是25~40岁这一年龄段,胃癌的检出率增长显著。
这部分人群的共同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而这些,正是胃癌最喜欢的“助攻”。
阿琳和隔壁床的病友聊天时,意外发现他们得病前的生活方式,几乎可以“复制粘贴”。这才意识到,有些习惯虽然“看起来没那么严重”,但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胃癌就可能悄悄找上门来。
下面这5个习惯,就是他们的共同点,也可能是很多人每天都在做的事:
阿琳几乎每天都在外面吃饭,最常点的就是烧烤、火锅、麻辣烫。冬天火锅,夏天烧烤,哪顿都少不了高温、重盐、油辣这些关键词。
这些食物不仅刺激胃黏膜,更麻烦的是,它们在高温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亚硝胺类致癌物。而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也远超新鲜食材。
研究显示:长期食用腌制、烟熏、烧烤类食物,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特别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上,这种风险会叠加。
她习惯晚饭吃得很撑,然后一边躺在床上刷手机,一边“消食”。听起来很惬意,但胃是最不喜欢这样的。
吃得太饱会让胃长期处在过度扩张状态,导致胃液反流、消化负担加重。而饭后立即躺卧,会让胃内容物倒流到食管,形成慢性胃炎,甚至巴雷特食管——这是胃癌的前驱病变之一。
她说自己从大学开始就常有胃胀、胃痛,一开始靠热水,后来靠“胃药”。什么胶体果胶铋、雷尼替丁,能买到的她几乎都试过。
但问题是,胃药治标不治本。长期靠药物缓解症状,反而会掩盖真正的病情。如果背后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甚至早期胃癌,可能会被拖延成重症。
医生强调:胃不是靠药养的,而是靠生活习惯养的。
阿琳最后一次检查身体,还是毕业体检那次。哪怕胃不舒服,她也只去药店买药,从没想过去做个胃镜。
而事实上,胃癌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出现持续性疼痛、食欲下降、黑便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
胃癌之所以“凶险”,就是因为它潜伏期长,发现晚。如果能早两年查胃镜,很多患者根本不会走到“确诊癌症”的那一步。
她每天早上都要赶地铁,早饭基本不吃,到了公司第一件事就是空腹灌下一大杯美式。
这听起来很“都市”,但对胃来说是一种摧残。
空腹状态下饮用咖啡、浓茶,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使胃黏膜变得更脆弱、易受损。长期如此,也容易诱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为癌变埋下隐患。
阿琳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当代年轻人普遍生活方式的缩影。胃癌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往往是一点点“养”出来的。
如果你不想成为下一个“阿琳”,这四件事现在开始做,还来得及:
每人每天摄入的钠盐应控制在5克以内。少吃腌制品、烧烤、火锅,避免高温煎炸。多选择新鲜、低温烹饪的天然食物,对胃来说,是最温柔的保护。
胃胀、胃痛、反酸、打嗝、食欲不振……这些都可能是胃在报警。别再想着“扛一扛”或“吃点药就好”。出现胃部症状超过两周,务必及时就医检查,必要时应做胃镜排查病变。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级致癌因素。它可以通过共餐、共用餐具传播。
建议定期做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测。一旦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除治疗,并提醒家庭成员一起筛查。
胃镜检查仍是发现胃癌最可靠的手段。
如果你有胃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家族胃癌史,或长期有胃部不适,建议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别怕胃镜不舒服,早发现一次,可能就能救命一次。
胃癌不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它是你每天吃下去的食物、每次忽视的不适、每次自我安慰的“没事”的结果。
阿琳说,如果她早点停下脚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许一切都不会发生。
别让“还年轻”成为你放纵的理由,也别让“没时间”成为你疏忽的借口。
现在开始,做出一点点改变,你的胃会谢谢你。
参考资料: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肿瘤年报2023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清散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