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越早,走得越早”?晚上睡多久有益长寿?医生:不是8小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5 10:08 1

摘要:“睡得越早,走得越早?”这话听起来像句玩笑,可偏偏在不少人嘴里被当成了“经验之谈”。还有那句根深蒂固的“每天必须睡8小时”,仿佛成了人人遵循的“睡眠铁律”。

“睡得越早,走得越早?”这话听起来像句玩笑,可偏偏在不少人嘴里被当成了“经验之谈”。还有那句根深蒂固的“每天必须睡8小时”,仿佛成了人人遵循的“睡眠铁律”。

但真的是这样吗?睡眠,究竟是越多越好,还是越早越养生?不少人睡得早、睡得多,身体却越来越差,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如果说健康是拼图,那睡眠一定是最关键的一块。但这块拼图,不是你想放在哪就放在哪。真正影响寿命的,从来不是“早睡”或“睡多久”本身,而是你“怎么睡”。很多人都误会了睡眠,结果看似遵循健康规律,实则在透支身体。

“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话,放在今天,还适用吗?其实是因人而异。生物钟,是每个人的“私人定制”。

强行把夜猫子按到床上,并不等于健康;反而可能因为焦虑、失眠、浅睡而伤身。我们不是被时间决定命运,而是被规律困住了身体

睡眠时间的“黄金标准”并不是8小时。研究发现,成年人理想的睡眠时间应该在每晚6.5到7.5小时之间波动。

睡得过久,反而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的风险。睡得少也不行,睡眠不足会提高炎症因子水平,增加患病概率。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该怎么睡,才能“睡出长寿”?这就要谈到两个词:睡眠效率和睡眠结构。简单来说,躺下就能睡着、半夜不易醒、早上醒得轻松,这才叫“好睡眠”。而不是你以为的“睡得久就是好”。

深度睡眠在整个睡眠过程中的比例才是关键。它是身体修复的主要阶段,影响免疫力记忆力甚至情绪。

年轻人深睡时间可达两小时以上,但随着年龄增长,大多数人深睡只剩几十分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人一觉醒来,还是觉得累。

想提高深睡比例,光靠早睡是远远不够的。晚饭吃太撑、睡前喝酒、刷手机、带情绪上床,这些都是深睡的大敌。不少人夜里翻来覆去,却以为是“年纪大了睡不着”,实则是生活方式出了问题。

褪黑素是大脑调节睡眠节律的“催眠激素”。它在晚上9点后慢慢分泌,直到凌晨2点达到高峰。如果你每天都在这个时间段玩手机、开灯、看剧,褪黑素的分泌就会被抑制,睡眠质量自然大打折扣。很多人不是不困,而是被灯光和屏幕“骗”了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因素是“睡眠一致性”。不同于你睡得早或晚,它指的是每天入睡和起床时间是否稳定。

如果你周一到周五早起,周末却熬到凌晨三点,哪怕总时长一样,也会扰乱生物节律,让身体“晕头转向”。

一个稳定的作息,比一次早睡更重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每天睡6小时却精神焕发,而有些人睡9小时却仍旧疲惫。关键不在“多少”,而在“怎么睡”。

不少人以为午睡可以“补觉”,其实并非如此。午睡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超过30分钟可能进入深睡阶段,醒来反而更加疲惫。它可能影响晚上的入睡时间,形成恶性循环。

睡前服药也需谨慎。有些人长期依赖地西泮类药物(如艾司唑仑),虽然能入睡,但会抑制深睡阶段,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形成依赖。科学的做法应是调整睡眠环境和生活习惯,而非一味靠药。

很多人对“失眠”的理解也太过狭隘。不是只有整夜睡不着才叫失眠,入睡困难、半夜易醒、早醒、醒后疲惫,都属于睡眠障碍。忽视这些“蛛丝马迹”,往往会让小问题拖成大疾病。

长时间睡不好,身体会悄悄发出信号。比如记忆力下降、情绪烦躁、免疫力下降、体重异常波动等。睡眠并不是一夜的事,它是健康的“晴雨表”。

真正的“长寿睡眠”,是有节律、有结构、有深度的睡眠。不是你几点睡,而是你是否每天都在“同一时间”睡;不是你睡多久,而是你有没有“真正睡着”。

“睡得越早,走得越早”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真正的问题不是早睡,而是睡得不对。早睡但焦虑失眠,远不如晚睡但睡得沉、睡得稳。

我们不该用固定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每个人的生物钟不同,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只要你在一个规律的时间里,拥有高质量的睡眠,就是对健康最大的投资。

再强调一次,睡眠不是越多越好。超过9小时的睡眠,反而可能增加早亡风险。因为它往往意味着睡眠碎片化、日间困倦,甚至是慢性病的信号。

科学研究显示,最健康的睡眠时间区间是6.5到7.5小时之间。而且这个时间段是“净睡眠时间”,不包括你在床上发呆、刷手机的时间。

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比如睡前泡脚、听舒缓音乐、固定的作息时间、减少蓝光干扰、保持卧室安静和适宜温度,都有助于提升入睡速度和睡眠深度。

真正能决定你活多久的,不是你几点睡,而是你怎么活。睡对了,是修复;睡错了,是伤害。别再迷信“早睡的人死得早”这种说法,它只会让你忽视真正该关注的健康细节。

健康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细节的累积。别再盯着“几点睡”,而是看“怎么睡”。如果你每天都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入睡,醒来后神清气爽,那你就已经在为长寿打基础了。

睡眠,是身体给你最诚实的反馈。它不会说谎,也不会敷衍。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回敬你。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1]李雁,李晓.《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年.
[2]陈立群.《睡眠与健康:从生理规律到疾病防控》.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3]高志刚,王轶群.《成年人最佳睡眠时长与心血管风险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6):512-516.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你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对健康话题的关注和传播。关注我,一起探索更多身体的秘密。

来源:健康知心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