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基宁哈先生|彝文统一思想与成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13:14 2

摘要:本文聚焦果基宁哈先生的彝文统一思想与成就。彝文统一对约 900 万彝族人民意义重大,但因历史原因长期未能实现。果基宁哈先生凭借深厚哲学功底,对彝文统一展开深入思考与实践。他认为彝族只有一种文字,虽存在 “同义多形字”“通假代用字” 等导致的混乱现象,但根源在于

果基宁哈先生|彝文统一思想与成就

摘要

本文聚焦果基宁哈先生的彝文统一思想与成就。彝文统一对约 900 万彝族人民意义重大,但因历史原因长期未能实现。果基宁哈先生凭借深厚哲学功底,对彝文统一展开深入思考与实践。他认为彝族只有一种文字,虽存在 “同义多形字”“通假代用字” 等导致的混乱现象,但根源在于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地理阻隔、方言分歧及毕摩对字形的改动。他提出通过对比研究滇川黔桂彝文来消除混乱,并坚决批判认为彝文不能通用及对彝文背负辱名的错误观点。同时,他在彝文使用、正体字和异体字等方面提出诸多独到见解,为彝文统一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入研究其思想,对推动彝文统一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果基宁哈;彝文统一;思想成就

一、引言

彝文的统一,承载着约 900 万彝族人民的深切期望。自韪书,即官方标准文字出现后,受历史因素影响,彝文发展的统一性与规范性缺失,长期以来,在不同方言区域形成了不统一的使用状态,严重阻碍了民族内部的书面交流。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精英人士,都对拥有一套本民族通用文字满怀渴望。在推进彝文统一的征程中,众多彝族精英投身其中,默默奉献,果基・宁哈先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凭借深刻的思考与不懈的努力,提出了一系列彝文统一的思想,并开展了相关调查与探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宁哈先生所处时代,彝族总人口为 540 万,如今彝族人口已增加 300 多万,但彝文统一事业仍未彻底完成,亟待更多有志之士参与。深入研究宁哈先生的彝文统一思想,能为当下及未来的统一实践提供宝贵启示与借鉴。

果基・宁哈先生一生秉持勤奋好学、治学严谨的态度,在教学领域认真负责,贡献卓著。其主要著述涵盖《关于在凉山彝汉两种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新彝文不能取代原有彝文的原因何在》《关于抢救彝族历史文献的紧急报告》《滇川黔桂彝族文字》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彝文的相关问题,为后人研究彝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与深刻的见解。

二、果基宁哈先生对彝文相关问题的分析

2.1 对新彝文失败及 “直接过渡” 原因的剖析

果基・宁哈先生具备深厚的哲学素养,善于运用哲学思维剖析问题。在对凉山推行新彝文失败及 “直接过渡” 现象的分析中,他指出了以下关键因素:

新彝文的本质缺陷:新彝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仅仅是一种 “标音” 符号,与文字有着本质区别,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文字不仅要有记录语音的功能,更应具备表意等多种功能,而新彝文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片面的调查工作:20 世纪 50 年代对彝语文的大规模调查,仅聚焦于语音,忽视了文字及历史文献的调查,这种片面性使得调查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彝文的真实状况,且调查动机和目的主要是为创制和推行新彝文服务,未能从彝文的整体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左” 的思想根源:“共产风” 等 “左” 的倾向,成为 “直接过渡” 理论和行动的思想根源。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对彝文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过渡” 论的实质:宁哈先生深刻认识到,“直接过渡” 论的实质是企图用汉文取代或消灭彝文。然而,历史证明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代封建王朝曾试图用汉文取代或消灭彝文,但彝族人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字,并利用彝文记录了本民族在历史、哲学、文学、天文学、生物学、药物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彝文与汉文在本质上存在差异,汉文难以准确记录和表达彝族语言,在彝族人民不懂汉话的情况下,学习和使用汉文困难重重。新彝文的失败以及学习汉语汉文的客观困难,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彝文,逐渐恢复彝文原有的地位。

2.2 对彝文使用争论问题的认识

在彝文使用方面,由于对彝文及其历史文献存在片面和错误的认识,引发了以 “彝文” 为核心的诸多观点和意见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文字功能、数量和性质三个方面:

文字功能之争:围绕滇川黔桂的彝文是否统一以及能否通用的问题,各方观点不一。部分人认为各地彝文存在差异,难以实现统一和通用;而另一部分人则坚信彝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通用性。文字数量之争:关于滇川黔桂彝文单字是否够用,也存在不同看法。一些人觉得现有单字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求;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彝文单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表达需要。文字性质之争:在滇川黔桂彝文是表音还是表意的问题上,争论激烈。一部分人主张彝文是表音文字,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认为彝文是表意文字。

宁哈先生认为,这些争论源于对彝文特殊性的片面认识。争论各方大多观点带有地方性、局部性和片面性,缺乏对滇川黔桂文字的全面实际调查。各方往往仅熟悉本地方的彝文古籍,对总体上的彝文古籍缺乏了解,既未进行 “滇川黔桂” 彝文的横向对比研究,也未开展 “古今” 彝文的纵向对比研究。因此,宁哈先生强调,对滇川黔桂彝文进行深入实际调查和全面对比研究,是解决彝文使用争论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这样的研究,才能摒弃对彝文的片面认识和错误观点。

三、果基宁哈先生关于滇川黔桂彝文的观点

3.1 彝族只有一种文字 —— 彝文

宁哈先生坚信,彝族文字在中国各民族固有文字中,历史悠久且相当发达。中国始终只有一个彝族和一种彝文。从笔画系统来看,滇川黔桂彝文具有通用和共同的笔画系统。彝文的基本笔画有十种,通过笔画间的组合形成复合笔画,对基本笔画形体进行改动形成 “变态” 笔画,从而构成基本、复合和变态三类笔画。这一系统性有力地反驳了 “彝文绝大多数都是独体字,极少有合体字,没有‘义类’偏旁部首” 的观点。在文本排列方法上,云贵川三省的彝文排列具有统一性,无论是 “字” 与 “字” 之间,还是 “行” 与 “行” 之间的排列,都呈现出明显的规律。全国解放前滇川黔桂彝文书法以及四省区的大量彝文古籍,如石刻、铜刻和木刻等金石彝文,都充分证明了彝文拥有通用的和共同的笔画系统。

3.2 同源异流

彝族文字的发展与彝族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只有一个彝族和一种彝文,但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实施 “分而治之”“以夷制夷” 的反动统治,长期将彝族人民隔离;高山大河的地理阻隔阻碍了滇川黔桂彝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彝区各地方言分歧对彝族文字的实际使用产生不良影响;彝族毕摩因相互竞争而随意改动彝文字形等多种因素,导致彝族文字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从表面看,这种混乱似乎极为复杂,但深入分析后发现,主要是由 “同义多形字” 和 “通假代用字” 造成的,使得各地彝文在使用时难以通用。

3.3 正体字

“同义多形字” 和 “通假代用字” 的存在,虽未改变彝族文字的根本性质,但给其实际使用带来了不便和困难。为克服这些问题,必须消除由它们造成的混乱现象。这就需要对滇川黔桂彝族文字进行对比研究,还原其通用的本来面目和实质。因此,对滇川黔桂彝族文字开展认真的对比研究,是消除彝文使用混乱、确保其正确使用,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唯一出路和根本方法。这是由彝族文字在其漫长发展历程中特殊的命运和情况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学者和专家对彝文的调查研究多为局部性,缺乏总体研究,且没有机构和个人真正对滇川黔桂彝族文字进行过对比研究,导致对彝文的片面认识长期在学术界存在。

3.4 反对彝文不能通用的观点,反对给彝文背负辱名

为解决彝族语言音节少与彝文字数的矛盾,需明确彝族文字的定义:彝族文字是专门用于记录和表达彝族语言,能准确表示和反映一定客观事物的书写符号,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延长和扩大彝族语言,在社会中起统一和通用作用的特殊交际工具。彝文是字形结构多样性与字体空间共同性的对立统一体,是以 “形、音、义” 为一体,以音节为最小表意单位的文字,是 “单字、单词、单词性概念” 为一体的超方言文字。然而,以往的片面调查认识与 “同义多形字”“通假代用字” 造成的非本质现象相互混杂,致使人们对彝族文字的正确使用受到严重阻碍,错误地认定滇川黔桂的彝文不能通用,完全否定彝文的统一性和通用性,甚至给彝文贴上反动、落后、毕摩文字、奴隶主文字等辱名,否认彝文的全民族性。果基・宁哈先生坚决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

3.5 正确对待正体字和异体字

在抢救、整理、翻译和研究彝族历史文献时,正体字和异体字都具有重要价值。需要注意的是,通假字并非彝文的本质特征,不能将其与彝文的核心体系混为一谈。在对彝族历史文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应客观、全面地看待正体字和异体字,充分挖掘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促进对彝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

四、果基宁哈先生彝文统一思想的影响及启示

4.1 对当时彝文研究及实践的推动

果基宁哈先生的彝文统一思想在当时犹如一盏明灯,为彝文研究及实践指明了方向。他的观点促使更多学者重新审视彝文的本质、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激发了学界对彝文统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热情。在实践方面,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彝文规范、整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在部分地区开展的彝文古籍整理工作中,参考了他关于对比研究滇川黔桂彝文、确定正体字和异体字的方法,使得整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一些地区在尝试统一彝文的实践中,借鉴了他对彝文通用性的论证,坚定了统一的信心,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统一路径。

4.2 对当代彝文统一事业的启示

在当代,彝文统一事业仍在持续推进,果基宁哈先生的思想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从理论研究角度看,他强调的全面调查和对比研究方法,提醒当代学者要深入到滇川黔桂等各个彝区,广泛收集彝文资料,进行跨区域、跨时代的对比分析,以更准确地把握彝文的演变规律和内在联系,为统一理论的完善提供坚实依据。

在实践操作层面,他对正体字和异体字的正确态度,启示我们在制定统一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地彝文的实际情况,尊重不同地区彝文使用者的习惯,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彝文的规范化和统一化。例如,在设计统一的彝文字库时,可以参考他的思路,确定核心正体字,同时对异体字进行合理标注和说明,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使用场景的需求。此外,他坚决反对给彝文背负辱名的态度,激励当代彝族人树立对本民族文字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积极参与到彝文统一事业中来,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推动彝文的传承与发展。

五、结论

果基・宁哈先生在彝文统一事业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通过对彝文相关问题的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观点,为彝文统一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时至今日彝文统一事业尚未最终完成,

但宁哈先生的思想犹如一座宝库,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和实践指导。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深入研究和传承宁哈先生的彝文统一思想,以更加科学、系统的方法推进彝文统一实践。一方面,加大对彝文的研究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深入地开展滇川黔桂彝文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挖掘彝文的内在统一性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彝文在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彝族人民对彝文的认知度和使用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彝文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彝族人民长期以来对彝文统一的美好期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来源:彝空间音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