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认为这是对雄核发育现象进行了刻意与过去不同的解读。这问题的补充说明列出的“意味着XX、打破了XX”纯属大惊小怪,这问题的补充说明复制自一篇微信文章,该文章是大语言模型拼凑的。
我认为这是对雄核发育现象进行了刻意与过去不同的解读。这问题的补充说明列出的“意味着XX、打破了XX”纯属大惊小怪,这问题的补充说明复制自一篇微信文章,该文章是大语言模型拼凑的。
雄核发育又称 生殖寄生 /sexual parasitism,描述如下现象:
在精细胞与卵细胞结合后,卵细胞的细胞核由于种种原因而崩解、失活或被排除,胚胎的发育主要参照精细胞的基因。这不会防止雄核随机纳入卵细胞的 DNA 片段,后代还会继承来自卵细胞的线粒体,这让后代可以继承双方的部分性状。
小火蚁 Wasmannia auropunctata 采用孤雌生殖加雄核发育,雌雄都能产生几乎只继承自己基因的后代 [1] 。小火蚁的不育工蚁继承雌雄双方的基因。题述的 Messor ibericus 可以视为被 Messor structor 生殖寄生,也可以像这问题涉及的论文那样反过来解读说是 Messor ibericus 在遗传上驯化了 Messor structor . Messor ibericus 蚁后可以通过孤雌生殖产生 Messor ibericus 雄性个体、与这些雄性个体产下 Messor ibericus 蚁后, Messor ibericus 蚁后还可以通过雄核发育产生继承 Messor structor 基因的雄性个体、与这些雄性个体产下不育工蚁 [2] 。我认为这算不上“突破性发现”,这还没有小火蚁来得奇特——当然,一些人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有问题,让他们去看这类夸大的内容,“基本认知”每天都能像炒菜颠锅那样颠覆好几次,满地都是突破。
在脊椎动物中,辐鳍鱼跨物种杂交可产生极少数的雄核发育个体,人工诱导可提高成功率。例如用紫外线、X 射线、伽马射线等物理方法击毙卵子细胞核后人工受精,再在适当时机用温度变化、施加外部压力等处理让精子带来的细胞核的染色体加倍,发育为二倍体个体。
与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相比,人工诱导雄核发育个体的生存率较低。
“按照传统生物学定义,不同物种间不能产生可持续繁殖的后代”的说法是错误的。生殖隔离是人对一些观测现象的总结,而不是什么神秘的天条。跨物种杂交不时产生后代,有些杂交后代是可育的。达尔文在十九世纪就观测到跨物种杂交。在那之前数千年间,人们就记录过多种动物的跨物种杂交、利用过跨物种杂交产生的骡子之类后代,雌性骡子是高度不育而非完全不育,雌性骡子产下后代的事件不时发生。
估计 2% 到 4% 的被子植物、7% 的蕨类植物是杂交种化产生的,一部分昆虫、一部分鱼等动物是杂交种化而来。“雌性个体生下与自身有完全生殖隔离的后代”并不稀奇。
现代人不难亲眼见证一些昆虫、鸟类、哺乳类、鱼的种间杂交。
来源:智慧芯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