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古代,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广为人知的传统节日外,二十四节气地位也很重要,因为关乎农业生产。其他节日也很多,比如二月二,三月三上巳节,上元节、七夕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它们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和深远的意义,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
在我国古代,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广为人知的传统节日外,二十四节气地位也很重要,因为关乎农业生产。其他节日也很多,比如二月二,三月三上巳节,上元节、七夕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它们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和深远的意义,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热播剧《生万物》里展现的立春“试春气”一样充满趣味,这些节日的习俗也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元节,探寻那些神秘而又独特的传统习俗。
中元节:祭祀亡魂的庄重节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部分地区为七月十四) 。它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其核心意义在于祭祖和超度亡灵,是对远古时期祖先崇拜习俗的传承。
中元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道教和佛教的融入对其形成影响深远。道教有“三官”之说,即天官、地官、水官,分别对应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会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佛教中,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连的母亲因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目连为救母亲,在七月十五这天,准备百味五果,供养十方众僧,最终救母亲脱离苦海。这一观念传入中国后,与民间敬奉祖先、孝顺父母的思想以及道家为先人斋醮、祈祷等思想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元节的丰富内涵。
在古代,中元节的习俗丰富多样。祭祖是中元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一天,人们会将去世的亲人“请回”家里,把先人的牌位恭敬地请出,放到供桌上,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早、中、晚上三次上供,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直到七月三十日再将其“送走”。送回时,要烧纸钱衣物,有些地方还会举行寺庙超度法事。比如在一些乡村,人们会提前准备好丰盛的祭品,像新鲜的水果、美味的糕点、香醇的美酒等,一家人怀着庄重的心情进行祭祀仪式,整个过程充满了对先人的追思。
放河灯也是中元节的一大特色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通常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做成荷花的形状。中元夜,人们将河灯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传说中,放河灯是为故去的先人照明指路,因为中元节是鬼节,人们认为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水与鬼同为阴,使人联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所以中元张灯就在水里。在古代,每到中元节,黄河边上就会有许多人放河灯,一盏盏河灯在水面上摇曳,星星点点,场面十分壮观。如今,放河灯更多地成为了一个欢乐的活动项目,那些制作精巧别致的河灯深受小孩子和年轻人的喜爱。
普渡也是中元节的重要习俗。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于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以慰在人世间游荡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会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准备“鬼包子”等特殊食物,摆放在香案上,以飨鬼魂。
祈丰收也是中元节的一项传统。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高,通过这样的仪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在饮食方面,中元节也有独特的食俗。中元节的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在南京,家家户户会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在东莞,人们有吃濑粉的习俗,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有所不同。在山西省,中元节要做面塑,以糯米面为主料,根据赠送对象的不同,捏成不同形状,送给晚辈的花馍捏成羊形,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晚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长辈的花馍捏成人形,称为面人,寓意为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捏成鱼形,称为面鱼,寓意为年年有余。
上元节:火树银花的欢乐庆典
说完中元节,不得不提上元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宵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氛围。
关于上元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另一种说法是,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节的主要习俗是赏灯和吃元宵。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燃灯敬佛”的做法,于是便命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到了唐代,放灯习俗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皇帝也会走出深宫,与民同乐。宋代,元宵灯会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上都超越了唐代,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辛弃疾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生动地描绘了上元节热闹非凡的景象。
吃元宵也是上元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为帮助她,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吃元宵”的信史始于宋代,当时的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以此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此外,上元节还有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农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因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舞龙”也包含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年”之意。
下元节:感恩水官的时节。下元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是道教的说法,为水官解厄日。下元节的习俗相对较少,但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感恩。
在这一天,道观会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间则有祭祀祖先、祈愿水患平息、祈求丰收等活动。人们会准备香烛、纸钱、祭品等,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同时,由于此时正值农作物收获之后,人们也会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祈求来年继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这三个节日虽然时间不同,习俗各异,但都承载着古人的信仰、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习俗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值得我们去了解、传承和弘扬。
来源:安哥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