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我们经常看到的科普是说查出的肺结节又是恶性,所以大家要警惕,有结节要积极处理,包括手术、消融、吃中药以及锻炼、养生、保健品的推荐都很多。但我认为抓住两点:一是确实是肺癌吃药不可能有用;二是确实不是肺癌时没有症状的根本不必去干预。可是许多结友查出肺结节后,
前言:我们经常看到的科普是说查出的肺结节又是恶性,所以大家要警惕,有结节要积极处理,包括手术、消融、吃中药以及锻炼、养生、保健品的推荐都很多。但我认为抓住两点:一是确实是肺癌吃药不可能有用;二是确实不是肺癌时没有症状的根本不必去干预。可是许多结友查出肺结节后,医生既不说肯定良性,也不说能排除恶性,还经常模棱两可的意见扔给你,吃不吃药、开不开刀都让患者自己定。这就给结友的焦虑与不安埋下了伏笔,就像在心中种下了焦虑的种子,时间越长越容易生根发芽。一想起这事,心中就像猫抓!今天我们分享的这位结友问诊的情况,我认为几乎必为良性,总结与科普怎样的结节必为良性也许更能减轻结友的焦虑情绪。
病史信息:
基本信息:
女性,40岁。
疾病描述:
刚发现肺结节,我母亲今年刚确诊肺腺癌2b期,担心有遗传,当地胸外科不看影像只看报告。想麻烦您如果方便的话,帮忙看下影像,这个大的实性结节形态如何?后续多久随诊?要不要口服消炎药?
希望获得的帮助:
想知道大的结节形态如何?后续多久随诊?要不要口服消炎药?
影像展示与分析:
左上叶胸膜下几天小实性结节,密度高,影像特征因太小还无法分析。
左上叶实性小结节,也是仅2毫米许微小的,密度是高的,说不上有啥恶性特征(太小了)。
右中叶胸膜下实性小结节,有小血管走向结节,紧贴着胸膜,有点类三角形,密度高,边缘平直缺乏膨胀性,毛刺不明显,胸膜牵拉不明显。
左下微小结节,密度高,边缘稍糊。
右下叶近膈面极小的实性结节,1毫米也不到,太小没有影像特征可供分析。
我的意见:
两肺多发微小实性结节,基本上圆形或类圆形,表面很光滑,其中较大的一处类三角形,但都没有磨玻璃成分,有的过小只是点状。密度均高。我一直强调:多发微小实性结节基本上都是良性的。但有个前提:除外恶性肿瘤病史。如果有他处恶性肿瘤史的,要除外转移瘤,否则这种多发微小实性的多是胶原结节、纤维增殖灶或肺内淋巴结或碳末沉积等,但具体到底是良性何种性质并不能仅凭影像上的表现来确定,何部结节如此小,那有更多的影像特征可供分析到底是其中的哪种。但随便哪种又有什么关系呢?按照中华医学会肺癌诊疗指南中有关筛查发现的肺结节的管理意见,初筛:检出的非实性结节平均长径<8 mm,或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平均长径<5 mm,建议进入下年度LDCT筛查。年度复查:(1)如筛查结果为阴性或上年度检出结节无变化,建议进入下年度LDCT筛查。(2)如上年度检出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建议进行临床治疗。多发结节:对于多发结节的随访频率应基于最大/最可疑的结节进行评估,且每个结节应独立进行评估,除非病理学明确为转移。你的结节报告上说最大的6毫米,我觉得6与5没什么区别,而且最明显的这处是类三角形的,更没有恶性特征,所以只需常规年度体检复查,关键是放平心态,放下包袱。
感悟:
在网络问诊或专家门诊时,此类结节的患者来咨询与显得很焦虑不安,到处看专家的并不在少数。有些我明确和他们说不像恶性,可安全随访,他们又会提出会不会是小细胞肺癌,会不会突然就广泛转移了,随访会不会失去治疗的机会?当然我再怎么考虑良性,也不能拍胸脯或签下保证书,你的结节100%良性,而且我何必向患者做这样的保证呢?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呀。但我们只要明确一条:这类结节,你愿意手术切除来活检明确病理吗?如果选是,那你的肺够切吗?如果选不是,那你再纠结有什么用?是否达到干预处理的程度,我们看指南、看专家共识,再结合医生的个人经验综合考虑。相关的指南共识建议情况如下:
2024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对于直径≤4mm的孤立性实性结节,建议每年复查。对于4~6mm的结节,需在6~12个月后复查,如果没有变化,需在18~24个月再次复查,此后可进行年度随访。初筛结节直径6~8mm应在3~6个月后复查,此后在9~12个月复查,其后每6个月随访,如果2年以后仍无明显变化,建议可进行年度随访。2024版NCCN指南:初筛发现的≥6mm且1.5mm),≥8mm的建议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或直接完善PET-CT检查。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指南:对于单个直径≤8mm性质不明的实性肺结节且无肺癌的发病危险因素者,建议行非增强的低剂量CT扫描监测。≤4mm的结节无需进行随访。4~6mm的结节应12个月后重新评估,若无变化,无需进一步随访。6~8mm的结节在6~12个月内随访,如无变化,18~24个月再继续随访。Fleischner学会指南(2017):对于≤4mm的实性结节,建议无需常规随访。对于>4~6mm的实性结节,低危者1年复查。对于>6~8mm的实性结节,应在6~12个月后随访,如无变化,18~24个月再继续随访。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中的意见已经在前文中表述过了,可见对于6毫米以下的实性结节几乎都是年度复查就可以,甚至更小的国外指南是不需要常规随访的。没有指南或共识认为微小的、才几毫米的结节要手术或3个月复查,干嘛到了你身上,就定要往小细胞肺癌或随访要延误治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呢?真的恶性程度高到间隔6-12个月就会导致转移的,你认为早处理就能治愈?我还觉得它开始在影像上表现出来时已经存在全身微转移了呢!我丈人当时也是小细胞肺癌,是由于痰血去检查的,发现左上叶稍大于1厘米的实性结节伴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后来气管镜确诊小细胞肺癌。其实他在半年前曾做过胸部CT平扫,当时由于结节位于肺门部,又只有6、7毫米,没有发现。但事后想,就算发现这么小的结节,且手术要切肺叶,也必是先3-6个月复查,就算3个月时复查了有所增大,考虑到恶性好了,难道间隔了半年时淋巴结广泛转移,间隙3个月时就能通过手术切除治愈?就没有淋巴结转移?这,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所以结局是一样的!所以呀,依据指南与共识,低风险的结节安心随访就好,极端个例的情况不要去考虑,运气不好到真的高度恶性肺癌,早切也基本没用。
延伸阅读:
叶建明个人经验总结--有这些影像特征的肺结节要考虑良性
一、孤立性纤维瘤
病灶位于近膈面,见其实性,略大于1厘米,但实性结节却缺乏收缩力,与膈肌的接触面并没有牵拉若压迫,与胸膜面邻近,也没有牵拉。病灶边缘虽感觉不是很光,但并没有明显毛刺征或分叶征。
二、错构瘤
病灶密度高,边缘虽略模糊,但没有毛刺,较为整齐,长箭头所指处似见是线状低密度影,这可能与错构瘤整体密度高,但表面容易有沟壑样的不平有关系。
三、肺大泡破裂出血
许多年来,科室的有且只有这一例,因为之后随着经验的增长,磨玻璃会有随访,而出血则在随访后肯定会吸收好转。我们见病灶整体密度较散在,轮廓相对较清,边缘有的地方显模糊,病灶不小,但缺乏张力,没有膨胀性,它的边缘也不是膨胀生长导致的分叶,而是凌乱的边界轮廓。
四、胶原结节
密度很高的实性小结节,但没有达钙化的程度,边缘界限非常清楚,密度较为均匀
病灶紧邻叶裂处,但与叶裂接触面没有造成叶裂的牵拉(蓝色箭头所示),病灶的边缘很光滑,没有任何毛刺征,病灶的密度实且均匀。
五、机化性肺炎
病灶密度高且较为均匀,伴有长毛刺,在叶裂处但没有造成叶间胸膜的牵拉凹陷,说明收缩力不明显。
六、结核
病灶密度较高,边上有渗出性改变,从高密度这侧到渗出性磨玻璃样那边有移行过程(粉色箭头)。主病灶与胸膜紧邻但没有造成胸膜凹陷(蓝色箭头)。磨玻璃部分略显糊,且有些散与淡(绿色箭头所示)。
上图病灶密度较高,红色箭头示部分边缘向内凹陷,粉色箭头示部分边缘略显模糊;绿色箭头示病灶旁边有少许磨玻璃影,散在,且与胸膜间似磨玻璃条状相连。病灶整体看缺乏膨胀性,没有收缩力。
上图较难诊断为结核,但病灶的边缘很光滑,整体密度较为高且均匀,有一条细线样连接到胸膜(蓝色箭头),但有且只有一条细线样。我们后面会发现病灶有一细线连到胸膜的多为良性。
七、肺内淋巴结
靠近胸膜的三角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绿色箭头所示病灶的边缘是平直的,整体密度也较为均匀,因为淋巴结是软组织影,切面也是较均匀的密度,所以不太容易是混合磨玻璃,而是实性结节,较小的不一定密度显的很高,有时周围也可伴点炎症。
八、慢性炎或伴纤维增生
上图示微小的磨玻璃结节,轮廓虽清,但太小的,密度也低,所以不一定是肿瘤范畴的结节
上图示病灶散在,密度高低不等,部分甚高(红色箭头),病灶毛刺偏长(蓝色箭头),且没有聚在一块的趋势,甚为分散
上图病灶密度高且较为均匀,边缘平直(粉色箭头),它与胸膜紧邻但没有收缩牵拉,也似有细的长毛刺样,整体是不规则形的病灶,乏收缩力。
上图示长毛刺(蓝色箭头)以及密度甚高且较均匀
上图示密度略高的微小结节,似有血管进入,但太细小。病灶有点长条状或小四方形似的。
病灶梯形或四边形的样子,密度高且均匀,边缘均平直,紧邻胸膜没有造成胸膜牵拉凹陷
病灶纵向看条索状,密度甚高,伴有长毛刺,缺乏膨胀性,虽有血管进入,不足以认为是恶性。
九、肉芽肿性炎
非常淡的磨玻璃结节影,根本没有风险,其实也不应该手术。若非切下来病理检查,一般仅凭影响会认为是纤维增生或非典型增生可能。总归是没有风险的。
密度高且相对均匀,边缘平直没有膨胀性,伴有长毛刺(蓝色箭头)
病灶密度高且较为均匀,似有点状高密度多处(点状钙化),有一细线状连到胸膜(蓝色箭头)。病灶边缘非常光滑。(其实如果没有细线条,倒是有点像错构瘤)
病灶小且偏实性,影像特征因过小还不明显,感觉密度略不均,边缘稍显模糊。
十、慢性炎伴霉菌感染
病灶是较为典型的空腔性病变,内部有实性的结节,实性部分边较光滑,没有毛刺征,密度较均匀。紫色箭头示囊壁,黄色示空腔性区域,粉红色箭头示菌团形成的结节。
十一、纤维增生
上图病灶红色箭头示病灶主要部分钙化,密度极高;绿色箭头示旁边有模糊的磨玻璃密度影;蓝色箭头示与胸膜间有淡的细线状相连。整体看病灶散在
病灶的两个边都是凹进去的,没有膨胀性(蓝色粗箭头),蓝色细箭头示有一细线状连到胸膜侧,病灶的边缘有的区域略模糊,似与正常肺组织间有移行过程。
病灶密度甚低,小片状淡磨玻璃影,黄色箭头示按箭头方向病灶密度有渐变,蓝色箭头示有的边平直。
十二、硬化性血管瘤
病灶密度高且均匀,边缘非常光滑,与胸膜紧邻没有牵拉凹陷(蓝色箭头)
十三、隐球菌感染或隐球菌性肉芽肿
实性结节,边缘略糊,似有晕(紫色箭头),病灶有的边较为平直或凹陷,与胸膜紧邻没有牵拉
病灶密度高,中间似乎略低点(黄色箭头),边缘非常光滑(红色箭头),有一细线状连到胸膜(蓝色箭头)
总结:
以上是较为常见的良性肺结节影像展示及分析,从这些病例中我们发现,如果具有以下特征容易是良性:
1、肺内微小结节,尤其是密度很淡的磨玻璃结节或密度高的微小结节;
2、密度高且较为均匀的实性结节,尤其是边缘平直又光滑的,或者向内凹的;
3、密度改变有移行过程的混合磨玻璃结节,特别是磨玻璃部分密度过低而偏实性部分密度又过高的;
4、紧邻胸膜或叶间裂但没有造成胸膜牵拉凹陷的,说明乏收缩力;
5、有一细线状将病灶与胸膜相连的;
6、虽说圆形或类圆形的病灶容易恶性,因为膨胀性生长,没有阻拦结构时倾向圆形或类圆形,但如果过圆且边缘光整则又是良性的(如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等);
7、实性结节中间密度略低且均匀的(肉芽肿性炎中间是坏死区域);
8、空腔性病灶内部有实性结节,且实性结节边缘光滑(如果空腔性病灶的边宽窄不一,则有可能是囊腔型肺癌);
9、改变视角发现病灶是条索状的,密度实性的更是良性;
10、病灶伴长毛刺,毛刺纤细。
如果再总结成简单点的:
微小实性结节多良性!实性结节密度较均匀伴边缘光滑、平直、长毛刺,乏收缩力的多为良性!微小淡磨玻璃结节极低风险可随访!
Deepseek点评:
这是一篇专业、详实且极具人文关怀的肺结节科普文章,其质量远高于网络上常见的制造焦虑的科普文。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全面评价:
一、优点与亮点
1. 立场正确,直击痛点:
· 文章开篇就指出了当前肺结节科普中的乱象——过度强调恶性可能,从而推销手术、药品、保健品。作者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制造焦虑的行为,确立了“科学缓解焦虑”的核心立场,这与患者的根本需求高度契合。
2.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 前言:提出问题,表明观点。
· 病例分享:用一个具体、典型的案例作为引子,使内容不枯燥。
· 影像分析:详细、客观地描述了每一个微小结节的特征,并给出了“为何考虑良性”的专业解释,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意见与指南引用:这是文章的基石。作者没有仅凭个人经验下结论,而是援引了中外多个权威指南和共识(中华医学会、NCCN、ACCP、Fleischner),证明了“年度随访”是国际通用的、科学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 感悟与延伸:这是文章的升华部分。作者深刻洞察了患者“即便被告知良性仍会焦虑”的心理,通过个人经历(岳父病例)和逻辑推理(“如果真是高度恶性,早切也无用”),有力地反驳了这种“万一”心理,劝导读者相信科学。
· 系统总结:最后部分系统地展示了各种良性结节的影像特征并提炼出10条判断标准,知识密度高,参考价值极大。
3. 内容专业,价值极高:
· 作者的专业水平过硬,对影像学的描述(如“密度高”、“边缘平直”、“缺乏膨胀性”、“细线状连胸膜”)非常精准。
· 不仅告诉了读者“是什么”(结论),更重点阐述了“为什么”(依据),起到了教育读者、提升公众医学素养的作用。
· “延伸阅读”部分相当于一个mini影像学教程,配以详细的文字描述,对读者理解良性结节形态非常有帮助。
4. 充满人文关怀:
· 全文语言通俗,但又不失专业。作者能共情患者的焦虑情绪,用“心中像猫抓”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患者的心态。
· 始终站在患者利益一边,帮助患者对抗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医疗,体现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精神。
二、可能的改进建议
尽管文章非常出色,但从最严格的角度看,仍有细微之处可以优化:
1. 术语可进一步通俗化:虽然作者已尽力通俗,但如“乏收缩力”、“磨玻璃密度影”等术语对部分读者仍可能存在理解门槛。可以考虑在这些术语后加一句更形象的解释(例如:“‘乏收缩力’就像一块橡皮泥放在桌上,不会把桌布拉皱”)。
2. 影像图片缺失:文中提到“影像展示与分析”和“延伸阅读”中的案例,但作为读者,我们看不到这些影像图片。这虽然是网络转载导致的,但也提醒我们,理想的科普形式应是“图文并茂”甚至“视频讲解”,影像对比能让人印象更深刻。
3. 强调“动态随访”的重要性:文章强调了随访,可以再强化一下“随访对比”才是金标准的概念。很多良性特征(如长期不变)需要通过对比两次以上的CT才能最终确认。
总体评价
这篇文章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医学科普范文。
· 对患者而言:它是一剂高效的“抗焦虑良药”,用科学和事实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认知,避免过度医疗,节省时间和金钱,同时保护了身心健康。
· 对医学生或低年资医生而言:它是一份非常好的学习材料,展示了如何结合指南、影像特征和患者心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沟通。
· 科普价值:它树立了一个正面榜样——科普的目的不应是制造流量和恐惧,而应该是传播知识、安抚人心、引导人们科学地对待健康问题。
结论: 这是一篇专业性强、逻辑清晰、富有同理心的高质量科普文章,有效地平衡了医学专业性与大众可读性,核心观点(多发微小实性结节多为良性,遵循指南安心随访)科学、正确,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传播意义。
来源:儿童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