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北京知青重回陕北插队点,初恋却带家人来认亲:这是你亲爸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6 09:42 1

摘要:“去北京西站。”李志明的声音有些颤抖,似乎是对即将开始的旅程感到紧张。

文:飞客故事汇

“你真的没认出我来吗?”老人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泛黄的相片。

“怎么可能忘记,只是...五十年了,我不敢确认。”

李志明抬起浑浊的眼睛,“兰子,当年我为什么没带你一起走呢?”

王兰欲言又止,她的目光落在不远处正朝这边走来的女子身上。

“也许,今天是该告诉你真相的时候了。”

阳光透过车窗,斑驳地洒在李志明满是皱纹的脸上。

京西的小区楼下,出租车司机帮他把行李放进后备箱。

“去北京西站。”李志明的声音有些颤抖,似乎是对即将开始的旅程感到紧张。

这一天,他已经期待了太久。

退休后的生活本该平静如水,可那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却总是在夜深人静时涌上心头。

陕北,那个曾经让他又爱又恨的地方,如今成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

他的故乡,明明是北京。

可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却属于那片黄土高原。

属于那个黄土高原上的姑娘——王兰。

出租车在北京的街道上穿行,窗外的高楼大厦与他记忆中的城市已经天差地别。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离开北京,那是1973年,他刚满18岁。

那时的火车黑乎乎的,车厢里挤满了和他一样的年轻人,脸上写满对未知生活的期待与忐忑。

如今,他已经68岁了。

半个世纪的光阴,恍如一梦。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老照片,那是他此行最重要的行李。

照片上,年轻的他和王兰站在窑洞前,笑得那么灿烂。

那时的他们,以为青春和爱情都会永恒。

却不知道,命运早已为他们安排了漫长的分别。

02

北京西站人流如织,李志明拖着小小的行李箱,缓慢而坚定地走向检票口。

站台上,一列开往西安的高铁正等待着他。

“真快啊,现在坐火车去西安,只需要五个小时。”他自言自语道。

当年,同样的路程,他花了整整两天。

列车启动了,窗外的景色飞速后退。

他闭上眼睛,任凭记忆将他带回五十年前。

那是一个秋天,他和其他几十名北京知青一起到达陕北的小村庄。

站在黄土高原上,看着连绵起伏的山岭,他曾经无比绝望。

当地的老乡们却热情地欢迎他们,把最好的窑洞让给这些从大城市来的年轻人。

就是在那天,他第一次见到了王兰。

她是村支书的女儿,比他小两岁,扎着两条粗粗的辫子,皮肤被黄土高原的阳光晒得黝黑。

当她用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跟他打招呼时,他莫名地感到一丝亲切。

那时的他,怎么会想到,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姑娘会成为他一生的牵挂?

高铁上的广播打断了他的思绪,“下一站,西安北站。”

已经到了吗?

他慢慢睁开眼睛,看到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现代化的西安城在夜色中闪烁着璀璨的灯光,与他记忆中的古城已经截然不同。

但这还不是终点,明天,他还要坐长途汽车前往那个遥远的小山村。

他在西安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便乘车前往目的地。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窗外的风景渐渐变得熟悉。

黄土高原特有的沟壑纵横,梯田层叠,偶尔能看到星星点点的村落散布在山间。

他的心跳开始加速,五十年了,他终于要回到那个改变他一生的地方。

汽车在一个小镇的汽车站停下,李志明拖着行李下了车。

这里已经不是当年的小村子了,而是发展成了一个小镇。

他有些茫然地站在汽车站前,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一位摩托车司机走过来,问他:“大爷,去哪儿啊?要不要我送你?”

“我想去梁家峁村。”李志明说出了那个藏在心底五十年的地名。

“梁家峁啊,离这儿还有二十多里地呢,坐我的摩托车去吧,一百块钱。”

李志明点点头,小心翼翼地坐上了摩托车后座。

摩托车在乡间的水泥路上疾驰,与当年泥泞不堪的土路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沿途的风景却依然是那么熟悉——黄土、沟壑、零星的树木和农田。

“大爷,你是回老家看亲戚吗?”摩托车司机扭头问道。

“不是,我是...以前在这里当过知青。”李志明回答。

“知青?那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吧?”司机显然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

“是啊,五十年前的事情了。”李志明的声音有些飘忽。

半个小时后,摩托车停在了一个村口。

“到了,这就是梁家峁村。”司机指着前方说。

李志明付了钱,拖着行李走向村子。

他的心情无比复杂,既期待又害怕。

村子变了,变得他几乎认不出来了。

曾经的土窑洞大多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砖瓦房和小楼房。

曾经坑洼不平的村道,如今铺上了水泥。

他漫无目的地在村子里走着,试图寻找当年的记忆。

村里的人对他这个陌生的老人投来好奇的目光。

“大爷,您找谁啊?”一个中年妇女停下脚步问道。

“我...我以前在这里当过知青,想看看当年住的地方。”李志明解释道。

“知青?”妇女惊讶地瞪大眼睛,“那得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爸妈可能知道,您跟我来吧。”

李志明跟着她来到一户院子前。

院子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正坐在树荫下乘凉。

“爸,这位大爷说他以前在我们村当过知青,您认识吗?”妇女对老人说道。

老人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着李志明。

“你是...北京来的知青?”老人试探着问。

“是的,我叫李志明,1973年来的,1976年回北京的。”李志明激动地说。

“李志明?”老人重复着这个名字,似乎在搜索记忆,突然他的眼睛亮了起来,“是在东边那排窑洞住的李知青吗?”

“对对对!”李志明几乎要跳起来,“您是...?”

“我是张根生啊!你不记得了?当年咱们一起在生产队干活的!”

两个老人紧紧握住对方的手,眼中含着泪水。

五十年的时光,在这一刻仿佛从未流逝。

04

李志明被张根生热情地邀请到家中做客。

老人的家是一座新建的小平房,简朴但整洁。

“你当年住的那排窑洞早就不在了,现在那边都盖了新房子。”张根生给李志明倒了杯茶,说道。

“是啊,我猜也是。”李志明点点头,小心翼翼地问,“张大哥,王兰...你还记得吗?就是村支书的女儿。”

张根生的表情变得有些复杂,“王兰啊,记得记得,她后来嫁到县城去了。”

“哦...”李志明的声音里带着失落,“她...现在过得怎么样?”

“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她嫁人后就很少回村里了。不过她父母早就过世了,她偶尔会回来看看。”

李志明沉默了,他本来就没抱太大希望能见到王兰,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是一阵失落。

“你要是想见她,可以去县城找找。听说她女儿在县医院工作。”张根生补充道。

“她有女儿啊...”李志明自言自语,不知为何,心里泛起一丝酸楚。

“是啊,女儿都四十多岁了,听说还挺有出息的,是个医生。”

李志明点点头,没有再问下去。

他拿出带来的老照片,与张根生一起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

照片上,年轻的他们站在窑洞前,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

“这是集体劳动时照的吧?我记得那天是丰收节。”张根生指着一张照片说。

“对,就是那天。王兰也在那儿。”李志明指着照片角落里的一个模糊身影。

他始终忘不了那天,王兰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头上扎着红头绳,在金黄色的麦田里唱着陕北民歌。

那是他最美的记忆。

夜深了,张根生邀请李志明在他家住下。

躺在陌生而又熟悉的炕上,李志明辗转难眠。

他想起了五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他和王兰在村口的大树下告别。

“等我回北京安顿好了,就接你过去。”当时的他满怀信心地承诺。

“我等你。”王兰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然而,回到北京后,各种现实问题接踵而来——学业、工作、家庭压力。

他给王兰写过信,但渐渐地,信件往来变得越来越少。

最后,他听说王兰嫁人了,便彻底断了联系。

如今回想起来,他不知道自己当初是松了一口气,还是心如刀割。

窗外,陕北的夜空依然繁星点点,如同五十年前的那个夜晚。

他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去县城找王兰。

无论结果如何,他都想亲口对她说一声对不起。

第二天一早,李志明便动身前往县城。

张根生的儿子开车送他到县城,并且帮他打听到了县医院的位置。

“听说王兰的女儿姓赵,叫赵小雨,是县医院的骨科医生。”张根生的儿子告诉他。

县医院并不大,李志明很快就找到了骨科门诊。

“请问,赵小雨医生在吗?”他问护士站的值班护士。

“小雨医生今天休息,不在医院。您有什么事吗?”护士回答。

“我...我是她母亲的老朋友,专门从北京来看望她母亲的。”李志明有些局促地说。

护士犹豫了一下,说:“您稍等,我给小雨医生打个电话问问。”

几分钟后,护士回来告诉他:“小雨医生说,她妈妈现在在家,她给您写了地址,您可以过去找她。”

李志明接过写有地址的纸条,手微微发抖。

他搭乘出租车来到了一栋普通的居民楼前。

电梯里,他的心跳越来越快。

站在门前,他深吸一口气,按响了门铃。

门开了,一位优雅的老妇人站在门口,楞楞地看着他。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兰子...”李志明颤抖着叫出了这个埋藏在心底五十年的名字。

“志明?真的是你?”王兰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随即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

他们相顾无言,五十年的光阴在这一刻变得如此短暂。

王兰让开身子,邀请他进门。

她的家布置得简单而温馨,墙上挂着几张全家福。

“坐吧,我给你倒杯水。”王兰的声音依然那么柔和,只是多了些岁月的沧桑。

李志明坐下,环顾四周,试图从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寻找王兰生活的痕迹。

“你...过得好吗?”他轻声问道。

“还行,普普通通的日子。”王兰端来水杯,在他对面坐下。

“听说你女儿是医生?”

“是啊,在县医院工作,她很优秀。”提起女儿,王兰的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

“你丈夫呢?”李志明小心翼翼地问。

“去世了,十年前的事了。”王兰平静地说。

“对不起...”

“没什么,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沉默再次降临,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这场时隔半个世纪的对话。

06

“你为什么突然回来了?”终于,王兰打破了沉默。

“我...我退休了,一直想回来看看。”李志明斟酌着词句,“也想...见见你。”

王兰微微一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我也经常想起当年的事。”

“我很抱歉,当年我答应过你的事情,没有做到。”李志明的声音哽咽了。

“那都是年轻时候的事了,谁还没有年轻犯过的错误呢?”王兰宽慰他。

李志明摇摇头,“不,那不是错误,我是真心的。只是...后来的事情太复杂了。”

“我知道,你回北京后,有了自己的生活,我也有了我的生活。”

“你...恨我吗?”李志明忍不住问道。

王兰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恨过,但更多的是不舍和遗憾。”

门铃声突然响起,打断了他们的谈话。

“应该是小雨回来了。”王兰起身去开门。

门外站着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医生,脸上写满了疲惫和好奇。

“妈,这位就是您说的...北京来的老朋友?”赵小雨看了看李志明,又看看自己的母亲。

“是的,小雨,这是李志明,当年和我一起在梁家峁村当知青的朋友。”王兰介绍道。

“您好,李叔叔。”赵小雨礼貌地打招呼,但眼神中透着一丝警惕。

“你好,小雨。听说你是医生,真了不起。”李志明微笑着说。

赵小雨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她不太善于表达,你别介意。”王兰解释道。

“没关系,我能理解。对她来说,我只是个陌生人。”

“志明,你打算在县城住多久?”王兰问道。

“没想好,可能会再去村里住几天,然后回北京。”

“那...明天你有空吗?我想请你到家里来吃顿饭。”王兰邀请道。

“当然有空。”李志明欣然接受了邀请。

临走前,他忍不住问道:“兰子,这么多年,你有没有后悔过当初的决定?”

王兰没有立即回答,她的目光落在墙上的全家福上,轻声说:“人生没有如果,我们都只能向前走。”

李志明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只能点点头,告别了王兰。

第二天中午,李志明准时来到了王兰家。

他带了些北京的特产作为礼物。

王兰开门迎接他,笑容温暖如春风。

“小雨还在医院值班,她说会尽量早点回来。”王兰一边招待他一边解释道。

“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等。”李志明环顾四周,发现桌上已经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王兰的手艺依然那么好,桌上的每一道菜都让他想起当年在陕北的日子。

他们开始聊起当年的往事,回忆起那些共同的朋友、一起劳动的场景、村里的各种活动。

“记得那年冬天,村里组织扫盲班吗?你教村里的孩子们认字,我在旁边帮忙。”王兰回忆道。

“记得记得,那个冬天特别冷,但窑洞里挤满了想学习的孩子,特别温暖。”

他们就这样一句接着一句地回忆,时光仿佛倒流,带他们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

下午三点多,门铃响了。

王兰去开门,李志明听到了几个陌生的声音。

“妈,我把家人都带来了,希望你不要介意。”赵小雨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当然不介意,快请进。”王兰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

赵小雨走进客厅,身后跟着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

“李叔叔,这是我丈夫赵建国,这是我儿子小青。”赵小雨介绍道。

李志明站起来,与他们一一握手。

小青好奇地打量着这位从北京来的老人,不时偷瞄自己的奶奶和妈妈。

饭桌上,气氛有些尴尬。

赵建国试图活跃气氛,询问李志明关于北京的情况,以及当年知青生活的经历。

李志明耐心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尽量表现得自然和友好。

但他能感觉到,赵小雨的态度依然有些疏远,甚至有点警惕。

饭后,赵建国提议带小青出去散步,留下了李志明、王兰和赵小雨三人在家。

客厅里的气氛更加凝重了。

08

“李叔叔,我想知道,您和我妈妈当年是什么关系?”赵小雨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王兰连忙打断她:“小雨,别这么没礼貌。李叔叔是我当年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在生产队干活。”

“妈,我只是想了解一下您的过去。您从来不跟我提起那段日子。”赵小雨固执地说。

李志明看了看王兰,又看了看赵小雨,轻声说:“我和你妈妈当年...确实很要好。”

“要好到什么程度?”赵小雨追问道。

空气似乎凝固了。

王兰的脸色变得苍白,她用求助的眼神看向李志明。

“我们当时年轻,有过感情。”李志明诚实地回答,“但后来我回北京了,我们就...分开了。”

赵小雨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您结婚了吗?”

“结过,后来离婚了。”

“有孩子吗?”

“没有。”李志明摇摇头,“我和前妻感情不和,很早就离婚了,一直没有孩子。”

赵小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站起身来,“我去厨房帮妈妈洗碗。”

她离开后,李志明低声问王兰:“她是不是知道些什么?”

王兰摇摇头,“她只是对你好奇。毕竟我很少提起过去的事情。”

李志明不再追问,但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安。

过了一会儿,赵小雨从厨房出来,对李志明说:“李叔叔,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单独和您聊聊。”

李志明看了看王兰,见她点头后,便同意了。

赵小雨带着李志明来到小区的花园里。

花园里,赵小雨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直截了当地问:“李叔叔,您知道我的生日吗?”

李志明愣住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问?”

“我出生在1977年4月,您回北京是什么时候?”

“1976年夏天。”李志明下意识地回答,随即明白了什么,震惊地看着赵小雨。

“我妈一直告诉我,我爸是她结婚后不久因意外去世的。”赵小雨平静地说,“但我从小就觉得,家里没有一张我爸的照片,太奇怪了。”

李志明的心跳加速,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长大后,我偶然发现一封信,是从北京寄来的。信上说,'等我安顿好了,就回来接你们'。落款是'志明'。”

李志明感到一阵眩晕,不得不扶住旁边的树干才能站稳。

“您...就是那个志明,对吗?”赵小雨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

李志明没有立即回答,他需要时间消化这个信息。

“我需要和你母亲谈谈。”他终于开口,声音嘶哑。

他们回到家中,赵小雨把丈夫和儿子叫回来,一家人坐在客厅里。

气氛凝重得可怕。

王兰的脸色苍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妈,该告诉大家真相了。”赵小雨轻声说。

王兰深吸一口气,看着小雨说:“小雨,这位就是我常跟你提起的李叔叔。”

然后她转向李志明,声音颤抖:“志明,其实...小雨是你的女儿。这是你亲爸。”

客厅里一片寂静,仿佛时间停止了流动。

李志明的世界在这一刻天旋地转。

赵建国搂住惊讶的儿子,低声安抚着他。

小青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为什么...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李志明终于找回自己的声音,声音中充满了痛苦和愤怒。

“你走后,我发现自己怀孕了。”王兰哽咽着说,“我给你写信,可你再没回过信。”

“我没收到过任何信!”李志明激动地说。

“后来我听说你在北京结婚了,我就...不想打扰你的生活。”

李志明的心如刀绞,“兰子,如果我知道有小雨的存在,我一定会回来的!”

“但你没有回来,不是吗?”赵小雨冷静地指出,“无论什么原因,您都没有回来。”

李志明无言以对,只能痛苦地闭上眼睛。

“我不是来责怪任何人的。”赵小雨继续说道,“我只是想知道真相。我丈夫知道这件事,他支持我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

赵建国点点头,表示理解和支持。

“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李志明的声音哽咽了,“我错过了你的整个成长过程,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事已至此,责备谁都没有意义。”王兰擦干眼泪,平静地说,“我们都是受害者,也都有责任。”

小青突然问道:“那么...您是我亲外公?”

李志明看着这个年轻人,点点头,眼泪终于落了下来。

10

震惊过后,一家人开始冷静下来,尝试理解彼此的处境和感受。

王兰详细讲述了当年的经过。

李志明回北京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立即写信告知,但没有收到回复。

她又写了几封信,依然如石沉大海。

后来,她听村里回来探亲的知青说,李志明在北京结婚了。

绝望之下,她接受了县城一个寡妇的儿子赵德的求婚,他知道她已经怀孕,但依然愿意娶她。

赵德对小雨很好,视如己出,直到十年前因病去世。

“他临终前叮嘱我,如果有一天你回来了,要让小雨知道真相。”王兰说。

李志明听完,泪流满面。

“我从未收到过你的信。”他哽咽着说,“当时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工厂,可能信寄不到那里。”

“后来我确实结婚了,但那只是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我从未忘记过你。”李志明痛苦地说道。

婚姻只维持了三年,就以离婚告终。

之后他孤身一人,埋头工作,从未想过还有一个女儿在遥远的陕北等着他。

赵小雨听完父母的故事,沉默了许久。

最终,她走到李志明面前,轻声说:“这不是您的错,也不是妈妈的错,一切都是时代的原因。”

李志明泪流满面,不敢伸手去拥抱这个刚刚相认的女儿。

赵小雨却主动上前,给了他一个拥抱。

“虽然迟到了四十多年,但我很高兴终于见到您。”她真诚地说。

李志明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多年的遗憾和愧疚在这一刻得到了些许抚慰。

小青也走了过来,有些拘谨地叫了一声:“外公好。”

李志明激动地点点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赵建国握住了李志明的手,“既然大家都已经相认了,那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李志明看向王兰,眼中充满感激和歉意。

王兰微微一笑,眼角的皱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既然这样,我就留下来多住几天吧。”李志明提议道。

“不,不是几天。”赵小雨坚定地说,“您应该搬来和我们一起住。”

“这...不太好吧?”李志明犹豫着。

“为什么不好?您是我父亲,我们有太多的时间需要补偿了。”赵小雨说。

王兰也点点头,“是啊,你可以住下来,再也不用分开了。”

李志明的心被这份亲情深深触动,眼泪再次流下。

“好,我回北京收拾一下,就搬过来。”他终于答应了。

夜深了,一家人还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李志明看着这个刚刚相认的家庭,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他曾经追求过功名利禄,曾经迷失在都市的繁华中。

却不知道,真正的幸福就是有一个家,有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

第二天,李志明和王兰一起回到了梁家峁村。

他们站在当年住过的窑洞旧址前,恍如隔世。

“如果当年我们能够坚持在一起,现在会怎样?”李志明不禁感叹。

“或许我们会有更多的孩子,或许我们会在北京有一个小家,谁知道呢?”王兰微笑着回答。

“但至少,我们有小雨,还有小青。”李志明说。

“是啊,我们是幸运的。”王兰点点头。

他们邀请张根生到县城做客,老人看到这一家人团聚的场景,感动得老泪纵横。

两周后,李志明回到北京,收拾了自己的公寓。

他将大部分财产捐给了慈善机构,只带走了一些重要的纪念品和日常用品。

临行前,他去了趟知青博物馆,在留言簿上写下:“半生漂泊,终于找到归宿。”

回到陕北后,李志明在县城租了一套两居室的公寓,距离王兰和赵小雨的家不远。

他不想打扰她们的生活,但又希望能够常常见面。

赵小雨每周都会带着全家去看望他,小青更是把外公的家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慢慢地,李志明和王兰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自然和亲密。

他们一起逛街,一起买菜,一起照顾小青,就像普通的老年伴侣一样。

一天,小青突然问道:“外公,您和奶奶为什么不结婚呢?”

这个问题让两位老人都愣住了。

“我...我们...”李志明支支吾吾,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王兰笑了,“别听小青胡说,我们这把年纪了,还谈什么结婚。”

但这个问题却在李志明心中埋下了种子。

又过了几个月,在小雨一家的撮合下,李志明正式向王兰求婚了。

“兰子,虽然我错过了你最美好的年华,但我希望能陪你度过余生的每一天。你愿意嫁给我吗?”

王兰红着脸点点头,像个少女一样羞涩。

婚礼很简单,只有家人和几个老朋友参加。

张根生作为证婚人,感慨万千:“五十年啊,你们终于走到一起了!”

李志明和王兰相视而笑,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幸福。

小青在婚礼上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命运让你们错过了春天,但没有错过这个秋天。”

赵小雨和赵建国为父母准备了一场蜜月旅行,目的地是北京。

他们将带着父母回到北京,看看当年李志明生活的地方,也让王兰圆一个北京梦。

临行前,李志明带着全家人再次回到梁家峁村,站在当年他和王兰分别的地方。

“当年我在这里说过,等我回北京安顿好了,就接你过去。”李志明握着王兰的手说。

“虽然晚了五十年,但我终于可以兑现这个承诺了。”

王兰靠在他的肩膀上,轻声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在一起,就足够了。”

黄土高原的阳光依旧那么明媚,仿佛在见证着这对迟到五十年的爱情。

李志明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心中充满了感激。

感谢命运的安排,让他在生命的暮年,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找到了自己的女儿,外孙,还有,他一生的挚爱。

那个曾经在黄土高原上唱着民歌的姑娘,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

但在他眼中,她依然是那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的王兰,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

北京的冬天,他们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庄严的国旗冉冉升起。

王兰终于来到了这座城市,虽然已是五十年后。

“这里就是我当年生活的地方,可惜已经变了太多,我都快认不出来了。”李志明感慨道。

“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在一起。”王兰微笑着说。

是啊,重要的是此刻,他们终于不再分离。

重要的是,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

时间无法倒流,但爱却能跨越时空,在人生的暮年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

就像陕北的山丹丹花,即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开出最绚烂的花朵。

李志明和王兰,这对被时代分开的恋人,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旅程上,牵手同行。

走过春夏秋冬,走过悲欢离合,走向生命的另一个黎明。

来源:小符1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