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们平时怎么称呼蒋介石这些人?”——这是1972年,尼克松带着带点调侃语气向毛泽东抛出的一个问题。大半个世纪过去,现在想来,多少人回忆起这一幕,还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堂堂美国总统,头一回站在北京的土地上,不去套话,先开了个带点儿锋芒的玩笑。气氛一下就活了。旁
“你们平时怎么称呼蒋介石这些人?”——这是1972年,尼克松带着带点调侃语气向毛泽东抛出的一个问题。大半个世纪过去,现在想来,多少人回忆起这一幕,还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堂堂美国总统,头一回站在北京的土地上,不去套话,先开了个带点儿锋芒的玩笑。气氛一下就活了。旁边的周总理脸上虽不动声色,心里大概也早有预备。毕竟,那个时代,信息不通,文化隔膜,思想里磕磕绊绊,谁说起“土匪”,都不是一句空话。
尼克松这位历史上的“搅局者”,1972年一脚踏进中国,这事在当年,真跟把月亮拉下地球那般新鲜。街头巷尾的老百姓尽管未必清楚内幕,只是听到广播里说“美国总统详细地在中国吃了顿饭”,都觉着天翻地覆。中美两国的关系,在那年头被戏称为“阿波罗工程”,意思很明白——想搭起这座桥,比登月还难。实际上,背后多少人通宵达旦地琢磨、磕头碰壁地沟通,光靠一腔热情是不够用的。
当时的气氛,说是“旷世的大棋局”,真不为过。世界大战刚刚走远,全球一半地方还在拆东墙补西墙。美国和苏联掰着手指头斗法,头顶上的核弹垫底。冷战时期,各自拉帮结派,明里笑脸相迎,背地刀枪剑戟。新成立的新中国在人家的“朋友圈”里,即便不被正眼看,有时候连边儿都沾不上。而美国,这个地球最有话语权的国家,对“红色中国”一向是既嫌弃又防备。武汉街口的海报、北京口音的夜话里,常常提起“美帝国主义”四个字。没几个人觉得这俩国家能像现在这样,平起平坐,握手言欢。
直到抗美援朝那几年,硝烟还没散尽,黑龙江的风已经吹过鸭绿江。彼时的中国,寄希望于北面的苏联“老大哥”。苏联一度大手一挥——支援,中国人这一世把祖国建设拉得飞快。可好景不长。赫鲁晓夫一上台,人心就变了。他不再惯着中国,反而防着我们长大后翅膀硬。那场“翻脸”里有多少波折,外人根本说不清。工厂、大学里的苏联专家走了大半,边境线的炮火时不时冒个头。
同一时期,美国在自己家门口同样堵心。越南那边战事不断,美军尸袋一车车往华盛顿运,反战示威的年轻人正高喊着反对政府。西贡那个地方,成了美国心里的一根刺。经济上的损失、士兵的流血,连带着国际声誉也赔了不少。美国想快点收拾残局,光靠自己不顶用,眼光自然而然看向远东的中国。这招棋下得不算妙,但在困局中,是唯一的活路。
那时候中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北有苏联,东有美国、日本和台湾岛“蒋帮”,一天到晚航母在海上游走,空军在边境盘旋。中国高层深知单靠自己硬撑,迟早要把筋骨耗干。周恩来心里清楚,国内的粮食紧张,工业升级卡壳,跟美国斡旋,或许能跳出死胡同。为了缓和紧张,国内无数夜晚的会议上,大家都绞尽脑汁,琢磨怎么“铺路石”,才能让美中两列火车开上同一轨道。
有意思的是,尼克松与中国接触,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他在1967年发表的文章里就悄悄埋下伏笔,提到“21世纪不能没有中国”。美国政坛里,不少人觉得他“离经叛道”,有人甚至警告他:“别自讨没趣,中国不见你。”但政治的风,变化极快。尼克松懂得用巴基斯坦、罗马尼亚这些“中间人”,悄悄往中南海递话。
但一开始,在毛泽东看来,“尼克松来访”这主意像是把西瓜扔进炸雷堆。毕竟,一辈子和美国打过这么多次交道,情分哪里来。更何况,彼时国内正在激烈的运动潮头,许多干部对于对美示好心存戒备。很多人不知道,决定是否见美国总统,是毛主席和周恩来来回商量,最后连夜定下来的。那一刻,领袖的胆识,其实也夹杂着时代的无奈。
尼克松能来,也是他自己摔打出来的机会。美国国内希望“别再踩坑”,外交部也暗示说要“开时髦的新局面”。尼克松私下里下令,台海的侦察停一停,别和中国闹得太紧。背后还有美国国务院半夜敲黑板,提前撤掉一批涉及台湾的前线人员,做足了铺垫。
细说起来,“斯诺登天安门”那一幕,多少人记忆犹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因为《红星照耀中国》成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0年国庆,毛主席破格请斯诺上天安门城楼。风吹着红旗,广场下十万群众喊“万岁”。这面子给大了,实际上是给美方一个“我们欢迎对话”的暗示。
真正让世界吃了一惊的,是1971年那场“乒乓外交”。美国乒乓球队在日本比赛,队员科恩迷迷糊糊上错了中国运动员的车,临走时还送了张长城画片。这一小小插曲成了大新闻,新华社报了,美国各大报也刊登。两国先是乒乓球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转身就有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偷偷来北京。中国这边,迎接的都是“一等一”的礼遇,吃饭喝茶全有规定。机密程度堪比当时的“阿波罗登月”,连美国CIA都假装基辛格不在中国。
基辛格数次来华奔波,起的作用,比好多外交部长都大。他和周恩来、叶剑英在中南海一边谈一边琢磨地图,台湾问题、边界问题、是否设立大使馆,甚至细到“军用飞机能否降落”都聊到了。基辛格事后回忆,说当时自己内心七上八下,随身带鞋套和雨伞,怕的不是走错门,是对方一句“咱们不谈了”。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干脆在电视直播里公布:明年他要访华。美国社会瞬间哗然,一些老政客甚至在自家书房里摔了茶杯,觉得世界要变天。可这也是尼克松的风格:大刀阔斧,虽说心里发虚,嘴上要硬撑住。
讲到1972年2月,刺骨北风吹着北京城,尼克松在大雪中踏上了首都机场。国旗、仪仗队、红毯,周恩来亲自迎接。国内领导人们挺直了腰,中国老百姓们一边啃着窝头,一边琢磨“美国总统到底长什么样”。中南海书房里,毛主席的茶杯暖着,尼克松进来鞠了一躬。那场会谈,历史课本上写得简洁,其实气氛很微妙。大家心里明白,该装的糊涂不能少,真话也只能试着点到为止。
对台湾问题,尼克松主动提起“蒋帮”。旁人看是笑谈,其实是试探。毛泽东却一脸烟火气,眨了眨眼答道:“我们也叫他土匪。”两边都笑了,现场寒意一下减退了大半——瞧,这就是老谋深算的中国智慧。
这趟“破冰之旅”,有人说是改变世界的七天。其实它的后劲,比许多人想象的还要大。冷战格局从此松动,中国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机遇,美国在亚太又多了张牌。很多外交官员后来讲,尼克松访华之后,世界的天色变了:有了对话,有了选择,有的时候,也多了希望。
讲了这么多,其实历史有时候就像春天冰河的裂缝。新旧世界的缝隙里,藏着许多“不可能”。可一旦有人敢趟第一步,也许就没什么再是绝对的“死结”了。
如今,回头看那段故事,不禁要问,所谓的敌人、土匪、帝国主义,隔着风雨百年,到底是谁在看谁?故事没有终章,但风声早就变了劲头。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