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隆重举行。在万众瞩目的阅兵方阵中,一支全部由女民兵组成的方队格外引人注目。她们英姿飒爽、步伐铿锵,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女性的风采。而走在方队最前列,喊出那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隆重举行。在万众瞩目的阅兵方阵中,一支全部由女民兵组成的方队格外引人注目。她们英姿飒爽、步伐铿锵,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女性的风采。而走在方队最前列,喊出那声标志性的“向右看!”的领队,正是来自河北保定易县坡仓乡的乡长——李依潼。
一、“零基础”的意外入选
35岁的李依潼,此前从未有过任何军旅经历。她的身份是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坡仓乡的乡长,一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公务员。2025年4月,当她接到参加阅兵选拔的通知时,既感到无比光荣,也深知挑战巨大。“我当时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能有机会参加如此盛大的国家仪式,忐忑的是自己对军事训练一无所知。”李依潼回忆道。
然而,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体检合格后,她背起行囊,奔赴济南训练基地,开始了为期20天的“淘汰式”集训。等待她的,是每天超过10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军姿、踢正步、喊口令……每一个动作都要从零学起,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打磨。
二、“脱胎换骨”的淬炼之路
训练的艰辛远超想象。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李依潼,身体迅速出现了反应:膝盖和脚踝肿胀得“看不出骨头”,嗓子因为反复喊口令而嘶哑出血。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别人练一小时,我就练三小时。我知道自己起步晚,只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追上大家的步伐。”
在济南基地通过初步筛选后,李依潼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阅兵村,投入到更加严苛的集中训练中。她为自己制定了“魔鬼计划”:
1.绑沙袋、拉皮筋、走石灰线:为了精准掌握“一步75厘米、每分钟112步”的步幅和步速,她给自己绑上沙袋,拉着皮筋,在画好石灰线的训练场上反复练习。每天踢正步的距离接近20公里,脚底磨出的水泡一个叠一个。
2.对着围墙喊口令:为了让“向右看”的口令在1秒内喊得铿锵有力、穿透力十足,她每天对着空旷的围墙反复练习上千遍。嗓子喊哑了,就含上润喉片继续;嘴唇干裂了,就简单抿一口水再接着来。
3.与搭档“绑手”练协同:作为领队,她与搭档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整齐划一。为了达到“复制粘贴”般的效果,她们用绳子将彼此的手腕绑在一起,练习摆臂定位,一练就是两个小时纹丝不动。
三、“高光时刻”的完美绽放
经过4个多月、5轮严苛的考核,李依潼凭借出色的表现,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被正式确定为女民兵方队的“双领队”之一。
9月3日,天安门广场。当女民兵方队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接受检阅时,李依潼作为领队,身姿挺拔、目光坚毅。当她以一声高亢嘹亮、穿透力十足的“向右看!”引领整个方队完成转向动作时,直播镜头牢牢锁定了这位“又美又飒”的女领队。那一刻,她不仅代表了中国女民兵的飒爽英姿,更成为了全国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军姿名片”。
四、“基层女乡长”的华丽转身
阅兵结束后,李依潼的故事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感动了无数人。人们赞叹的,不仅是她最终呈现出的完美军姿和铿锵步伐,更是她从“零基础”到“领队标兵”背后所付出的超乎常人的汗水与努力。
“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李依潼说,“它让我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今后,我将继续把阅兵精神带回到基层工作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服务群众,回馈社会。”
从一名扎根乡土的基层女乡长,到国庆阅兵场上万众瞩目的女领队,李依潼用她的坚韧与拼搏,完成了人生中最华丽的蜕变,也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她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人在各自的“赛道”上,勇往直前,永不言弃。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