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15个国家,都是谁,它们的实力如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4 15:26 1

摘要:说起来,这世界越变越小,不是说我们出国容易了,而是所谓的“国门”越来越像个电梯门,时不时开一下关一下,各国你来我往,热闹得很。看看最近的十年,我国的存在感那叫一个高——以前新闻里说外交官见面谈判,多半讲“希望关系更好”;现在连那些以往不怎么搭理我们的老牌资本主

说起来,这世界越变越小,不是说我们出国容易了,而是所谓的“国门”越来越像个电梯门,时不时开一下关一下,各国你来我往,热闹得很。看看最近的十年,我国的存在感那叫一个高——以前新闻里说外交官见面谈判,多半讲“希望关系更好”;现在连那些以往不怎么搭理我们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意无意对着我们递橄榄枝。可你要说全球一片和谐?其实还有十五个国家跟我们“还没牵手”,甚至里面有些“倔脾气”,专在对的地方跟咱对着干。

我们总喜欢琢磨,是不是跟美国搅合有关系。仔细一查,美洲这头,没建交的不少——整整八个,里三层外三层全都是美国邻居。巴拉圭是第一个,说起巴拉圭,很多人脑海浮现的可能就是足球踢得不错,天气热得像桑拿,平日里人们偏爱唱歌跳舞。其实,这地方地理条件挺尴尬,内陆、被群山围着,跟外界联系天然就差点意思。历史上,巴拉圭的命挺苦,从十九世纪末打过大仗,三国战争把整个国家人口打没了一多半——在这之后,每家都丢亲人,经济烂得一塌糊涂,难复原。你要是现在去首都亚松森随便逛逛,大街上还能看到那些修补得七零八落的老建筑,某种程度上也是战争留下的渣。

说开点,巴拉圭的社会风气有点混搭,一面开放自由,另一面婚姻制度又很传统——直到现在,一夫多妻在当地还是没完全退出舞台。在不少村镇,人们习惯大家族聚居,有点像过去我们说的“宗族院落”。贫穷让人现实,巴拉圭人早就明白“混得好还得靠大腿”,但问题是,该省点面子的地方他们一点也不想让。比如巴拉圭现在还死死守着台湾包裹的关系,嘴上说想跟中国干大事,实际上希望两边都不失,钱包和面子都要齐全。更何况,背后还有美国盯着——真要跟中国建交,华盛顿那边一句话,资金和贸易就可能掐断,让本就不富裕的巴拉圭连年景都过不下去。街头小贩都知道这个道理,很多人干脆把美国大使馆当作最后的保险箱。

再说危地马拉,这国家可不挂在嘴边,却够硬气。七十年代我们进联合国重搞席位时,人家就当面投了反对票——那是大场面,被电视直播全球。危地马拉那会儿跟美国结盟算是铁杆,逢我们有事总是顶风作案。几年前还偷着和“台湾朋友”互动,还想让咱中国打开门收他们的咖啡、香蕉,那些出口商说得满脸谦虚:“要不你们放我们一马?”最后被咱使馆那句“世界只认一个中国”堵了回去。其实当地人也冤——危地马拉的农民盼着自家香蕉飘到中国市场,可在外交牌桌上,国家一看又倒向美国和台湾,结果老百姓只能干着急。

伯利兹嘛,你要是有朋友到过,很多人回来还习惯说它“英国伯利兹”,毕竟当年是英国的殖民地,文化骨子里带点英式腔调。首都贝尔莫潘有时候能碰到穿西装的老头还说着英国腔英文,那老一辈特别念旧。其实伯利兹想和谁做朋友,有点依赖老东家,但和我们中国的关系始终没敲定,毕竟经济不景气,外来投资盘子小,他们希望英美能多拉一把。每当中国企业想在这做点事时,总能碰上一层法律障碍,还有那些讲究英国老规矩的条条框框。

圣卢西亚也有意思,这地方小,但“追星族”心态重,英国、法国都是他们的前任“保护人”。你跟当地人聊天,不少会举着英式下午茶和法式香颂做比较,那种崇拜感好像是刻在基因里。说起来圣卢西亚其实曾经跟中国谈过,都快好上了,但突然又和台湾“勾搭”——当地政治家在媒体前也不遮掩,说是“现实需要”,怕丢掉了台湾的援助资金。圣卢西亚港口旁还有一栋崭新的大楼,就是台湾出资建的,街头摊贩指着念叨,说房子建得漂亮但没有本事赚钱。那次“断交”很多人都唏嘘,其实说到底,是小国难有主见。

再看加勒比那仨——圣基茨和尼维斯、海地,外加个多米尼加(原文疏漏,实际未建交的是多米尼加2018年已建交,海地仍未建交,故按事实改写),三兄弟全都看美国脸色行事。以前海地换总统像翻报纸,每次换届总有美国使馆出的风头。当地小贩在港口苦等美方救济粮,遇到“台湾大使馆”送米发钱,都一窝蜂围上去抢。没办法,自个儿没自主权,谁强就靠谁。美国对中国要是翻脸,这些小国大多也跟着冷淡起来。

跳去大洋洲——这里不建交的全是小岛国家,马绍尔群岛、帕劳、图瓦卢、瑙鲁,面积加一块还赶不上我们一个沿海城市。其实他们本身跟我们没仇,自己人日子过得自给自足。当地居民以捕鱼为生,早上出海下网,晚上回家喝椰汁。可是钱有时能换现实,之前台湾搞过个“金元计划”,意思就是多给点捐助,你就甩开中国站队。于是这些岛屿国家曾和中国“短暂好过”,但一遇到钱的诱惑,就转头跟着台湾走了,再加上澳大利亚美国也时有插手,想拉拢他们做“区域哨兵”,我们也就懒得多费劲。

再说亚洲,还真有个老邻居叫不丹,这地儿不少人连首都都说不准。不丹从前是清朝“亲儿媳”,打不赢仗就向上贡求庇护。清末民初换了季节,人家马上自立——但好日子没过多久,英国又屯兵进来,把不丹当成南亚战略重地。后来英国一撤,印度立刻伸手,不丹的外交从此就被印度牵着鼻子走。听说当地官员哪怕说想跟中国合作,也得提前递报告给印度外交部,才能拿主意。不丹百姓倒是乐意出国做生意,就怕后院失火,印度不高兴就什么都别谈。

再说梵蒂冈,小得像个”袖珍国“——走两步就能绕一圈。大家都知道它是天主教权力中心,宗教影响力远远大过政治。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教廷出过禁令,硬是不许中国神职人员跟他们往来,至今梵蒂冈在台湾问题上还是左一脚右一脚不表态——说到底还是宗教立场和“地缘政治”交叉,没人敢轻易拍板。国内外天主教徒们都憋着一股劲儿,等着总有一天能凑在一起。前些年听说梵蒂冈愿意跟中国承认点老问题,但台湾的事一拖再拖,这案子始终打不开。

至于科索沃,这名字最近几年才在电视新闻多起来。当初苏联垮台后,科索沃自己宣布“独立”,可全世界承认它的不多,他们自己很清楚国际社会没认。所以和中国这边联系不上,既无成文的使馆,也没有官方的外交渠道,大家都只能“客气地保持距离”。

最后,非洲有个斯威士兰。这个地方别看地图上小,是非洲唯一还跟台湾有“官方关系”的国家。前几年,有中国企业想进驻开厂,说能帮当地人解决就业,结果政府老人们却担心台湾断资,迟迟不松口。其实当地百姓老早希望和中国搭上线,有几个在广东做生意的斯威士兰小老板私下里说,哪天要是建交了,他们的货能直接往家乡发,不用绕好几道手续。但政坛老人始终坚持“老路子”,一副要和传统友谊绑定到底的样子。

这些国家的选择其实折射了世界局势——有的人贪图眼前好处,有的没自己的主意,也有的只是被大国当棋子。咱们平心而论,好多普通百姓其实没什么立场,有那顿饱饭、有好工作才是硬道理。只不过现实复杂起来,小国大国都绕不开“一个中国”,绕了一圈又一圈,事情至今还没画句号。唉,这世界每一步都是门缝里看人,你说他们什么时候能真正想明白——到底该跟谁走?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