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15年那会儿,巴黎城外又一次传来噩耗,拿破仑败在滑铁卢,终于还是被打趴下。等法国人收拾完最后一点希望,欧洲各国都像是松了口气似的,但也没人敢真的掉以轻心。谁知道哪天,法国又冒出个天才,不只自己折腾,还把整个大陆当成棋盘搅和一通。英、俄、奥、普这四家算计了很
1815年那会儿,巴黎城外又一次传来噩耗,拿破仑败在滑铁卢,终于还是被打趴下。等法国人收拾完最后一点希望,欧洲各国都像是松了口气似的,但也没人敢真的掉以轻心。谁知道哪天,法国又冒出个天才,不只自己折腾,还把整个大陆当成棋盘搅和一通。英、俄、奥、普这四家算计了很久,扎成一股绳,生怕法国再闹一出。不管法国人是流亡、复辟还是当自家的皇帝,大伙心里都留了个疙瘩。
时间一晃,来到1848年。突然之间,巴黎又有惊雷——拿破仑三世当选,说是侄子,可这主儿一点不比当年的叔叔低调。他经常在报纸、广播里吹拿破仑的老成就,甚至当着领事们面放话:华丽转身,重新调整欧洲地界,意气风发得很。这消息传到维也纳、伦敦、圣彼得堡,大家都毛了。一想到上一个拿破仑几乎把俄国烧成白地,把德意志蹂躏一边,再把意大利捏成面团,这新来的还要“翻盘”,谁不怕呀?
过了四年,巴黎街头开始挂起帝国的旗帜,拿破仑三世直接宣布复辟帝号。全欧洲小报都疯了,酒馆里甚至有人直接叫嚷:“又来一遍?咱们还撑得住吗?”英、俄、奥、普这几家主事的头头们瞬间绷紧了神经,准备再来个“四国同盟”,像是四位邻居联手对付那个总砸墙搞装修的法国。
但现实总是变幻莫测。到了19世纪中叶,欧洲谁最难缠?不是法国,是沙俄。你要说沙俄那会儿有多能折腾,城市里随便找个商人聊天,大家都能给你数出俄国的盘算:黑海要变自家浴缸,小亚细亚跟巴尔干当后花园。如果真让他们捞着这好处,欧亚大陆上来往的商队、列车,怕是每走一步都得向彼得堡请安。谁都明白这盘棋得防着点,于是拿破仑三世就找准了时机,把四国同盟从里面悄悄拆成四摊小事。
说起来,没哪个欧洲人不知道耶路撒冷“那点事”,不论家里有宗教信仰没,电视里、报纸上总少不了关于这座圣城的新闻。可惜啊,这地方是土耳其人的地盘,那会儿的奥斯曼帝国虽说有点反应迟钝,却还算是中东一霸。土耳其皇帝有时喝着清茶,翻翻报告,知道自己只是“暂住”,真正的主子是那些远在巴黎和圣彼得堡的教会势力。
早些年法国人在圣城边上有点面子,说是能保护几座教堂。可沙俄不管三七二十一,动用大使和政治手腕,把教堂的“保护权”从法国人手里撅走,塞给了跟自己关系铁的希腊人。你要问为啥?很简单,俄国人和希腊东正教一家亲,像是舅舅和外甥,说一句话比跟法国赌三天还灵。
这时候拿破仑三世看准机会,强势下场:逼着土耳其承认法国的圣地权益。实际上,他派兵风风火火,把土耳其大使馆门口都堵上了。这一来,俄国人脾气就上来了,本来想“和平解决”,不得不在1853年亲自出手,发起了第九次俄土战争。身边的贵族、军官都在私下议论:“远征土耳其?这路从莫斯科到君士坦丁堡,可不是去乡下吃烤肉,战线至少拉三千公里,每一顿晚餐都吃土。”
英国人更着急,自家地中海的利益一旦被俄国堵住海峡,整个中东的航道就悬了。那时候的伦敦街头,商人们个个紧张:“俄国要是夺君士坦丁堡,咱以后还怎么往印度走货?”英国内阁开紧急会议,决定必须帮土耳其挡住俄国。这下四国里两大主角直接开撕了,往日联盟变成“有你没我”的局面。
其实英国和俄国关系也说不上太铁。1812年那场俄国雪地里的惨烈大战让俄国赢得了面子,托尔斯泰在日记里都说,“这冬天不是雪,是法国人的骨头和血。”滑铁卢那天,英国威灵顿把法国七万大军打成溃兵,普鲁士的援军赶到时,法国人已经没顶了。可以说,没了英国和俄国的死磕,法国根本翻不了身。拿破仑三世要把联盟拆成零件,得先让这俩互掐。
你说俄国真有底气吗?沙皇尼古拉一世在自家宫殿里算盘拨得飞快,算来算去觉得,奥地利和普鲁士是自家后盾。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落后,靠着英法撑腰,那也扛不住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三家联合。这会儿,俄国军官们晚上开酒,吹的都是“咱们再有一次大捷”,仿佛胜利已经伸手可得。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俄国军队刚进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好景就变了。这两块地是多瑙河上的“左右门”,一直是土耳其地盘,可西边紧邻哥大邻奥地利,北边贴着沙俄,谁都想把手伸过来。奥地利那时候国土大得吓人,没什么小气,表面上答应俄国,心里却不乐意。自家公司如果被隔壁竞争对手伸手抢货源,大家还能开心喝茶吗?
查历史才知道,奥地利家底丰厚,版图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民族。如果那会儿拿破仑没逼哈布斯堡帮子交出罗马帝国皇冠,估计奥地利跟俄国干起来都不迟。俄军这一插手,奥地利内部就炸了锅。亲友群里全在讨论:“俄罗斯朋友到底是不是朋友?说好的互利,怎么转身揪咱后领子?”
五湖四海的人都喜欢算自己的身家。意大利小国撒丁王国趁机掺了局。他们早想一统意大利,但自知家底不厚,干不动大仗,只能寻求合作。撒丁的领袖找上法国人:“咱们来点战略交易——我帮你削沙俄,你将来要帮我收拾意大利乱局。”这番交易像是街头换香烟,虽说不隆重,但关键时刻能救急。沙俄一下多了新对手,对局面有了面目全非的改写。
到了1853年底,俄国黑海舰队干脆给了奥斯曼当头一棒,把土耳其海军总指挥都给俘了,土军死伤接近三千。俄国报纸铺天盖地写大捷,沙皇志得意满,在宫殿里喝着伏特加,自以为咬下奥斯曼是早晚的事。
可你别忘了,英国和法国的人早在黑海口徘徊。1854年春天,英法舰队纷纷进港,帮土耳其抗俄。英方还派了以外交官打头阵的代表团,试图劝沙皇收手。这会儿尼古拉一世嘴角上扬,回敬一句:“别吓唬我,柏林和维也纳都靠我。”坊间戏言,意思就是,“英法你们爱干嘛干嘛,我背后大哥多得是。”
但沙皇算盘打得太精,忘了看看最近的普鲁士和奥地利到底想啥。其实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关系早出现了裂痕。德意志邦联里,这俩都是“带头大哥”,可普鲁士正在悄悄攒劲,从1848年就琢磨着脱离老大,自己另立门户。1850年普鲁士还拉了28个小兄弟,成立了新联盟,把奥地利气得差点掀桌子。沙俄也担心普鲁士真统一德意志后,自己西边就没了缓冲区。
之前普鲁士就被沙俄和奥地利联合打压,心里的怨气比河里的鱼还多。现在俄国让普鲁士出手帮打英法,谁愿意啊?普鲁士干脆装傻,保持中立,眼见大战,看是不是有油水可捞。奥地利也精明兮兮,俄军在多瑙河公国折腾,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谁愿帮敌人加薪呢?于是1854年春天,两家齐声:“我不参与。”
沙皇收到这个消息,宫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只能喝闷酒,谁料到身边的盟友全跑了。更过分的是,到了六月,奥地利直接派八万大军到边境,勒令俄军滚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下俄国人差点没气疯,怎么也没想到,朋友能变脸这么快。
一个个翻脸,战争拖到七月,俄军丢掉在多瑙河上的兵力,损失惨重。沙俄高层还想靠谈判挽回点面子,结果双方都不愿让步。英法心里明白,这仗一打下去,俄国气数已尽,克里米亚变成决战场。不久后,沙皇尼古拉一世精神崩溃,哀叹而死,俄国瞬间陷入阴云。
其实法国等消息一传来心里就乐开了花。用咱们话说,“拿破仑三世的算盘可是打得响亮。”原本反法联盟彻底成了过去式,法国人终于能挺胸在国际场上重新活动。不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巴黎咖啡馆,大家都觉得这回法国该轮到“扬眉吐气”。
英国虽然没扩大战果,却守住了自家在地中海和中东的命根子,还顺势渗透到奥斯曼帝国的各个角落,势力大幅提升。撒丁王国趁此良机,一鼓作气,1861年国王加冕,意大利半岛从此统一。有人说这是“战争的蝴蝶效应”,在欧洲吃瓜的小市民都能品出其中似曾相识的套路。
而真正让人心中泛起波澜的是,沙俄虽然看上去惨,输了仗却把东边的地盘狠狠补上——几百万平方公里的中亚荒地和来自中国的大片区域,名义上是失败,其实是“化亏为盈”;甚至连离得十万八千里的阿拉斯加,原本担心英国随时会打下手,就干脆卖给美国,换了点钱做资本。720万美元的交易虽然在今天看来像是捡漏,可当时的报纸天天报道:“美国人,捡了大便宜。”
一场大战,几家欢喜几家忧。欧洲旧格局彻底改写,法国人酒吧里谈天论地,说起自家国运又有了希望。俄国人心里五味杂陈,“赢了地盘,输了名声。”英国和美国远远地伸手获利,小国撒丁趁着乱局把家底都拼成一块。你要问这场战争究竟谁吃亏最大?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账本,不管是谁,这世界从来都不可能只有赢家。社会到头来,总归是人心叠加出的结果。法国的呼声,俄国的算计,撒丁的小步快跑,奥地利的背刺——每个角色都在为那段风云岁月添了一笔。你说下次欧洲还会重演同样的剧吗?谁又能说得准呢?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