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大妈肺癌,自费2万多在上海手术,术后病理结果非常不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6-15 22:58 1

摘要:2024年5月初,孙女士拿到母亲最新的体检报告,右上肺出现一个3厘米大小的肿块。苏州的医院几乎都说:

2024年5月初,孙女士拿到母亲最新的体检报告,右上肺出现一个3厘米大小的肿块。苏州的医院几乎都说:

“这个肿块位置复杂,不适合手术。”

面对“无法手术”的判定,家里的氛围凝重起来。孙女士不甘心,决定绕过家乡的医疗环境,带母亲奔赴上海寻求权威治疗。

挂号上海某三甲医院一位主任的特需门诊,上传资料、审核顺利,三天后便得到了门诊预约。

异乡求医,孝心满怀。

当日上午,孙女士和母亲抵达上海医院,登记、挂号自助机操作,369元的挂号费让她心里咯噔一下,但想到专业医生,好处自己值得。

来医生诊室,一看增强CT片,主任闪电下达手术决定。当晚即开出费用共计8060元的多项检查单,医保仅列报593.6元,剩余七千多全自费。住院押金4万元也刷下去,现实的“天价账单”让人胆寒。

2024年5月20日,母亲依次完成抽血、心电图、PET-CT等检查。

结果稍有沉重——PET-CT显示病变大,手术不轻松,甚至要“开胸”。

护士详细讲解了手术前准备事项,孙女士抓紧奔向医院一楼超市采买各种生活用品,满满一袋杂物代表着未知的等待。

手术前,孙女在风险告知书上签字。手术前的心跳得加快了。

手术当天一早,护士反复叮嘱术后将进ICU监护。

下午3点,手术室门关严实。

四小时手术劳累、无数次精准操作,只为右肺上叶被寒光冷刃切除。

一夜无眠守望中,孙女士终于见到母亲顺利脱离麻醉,转入ICU。

术后第二天,伤口虽痛,母亲拔管吃饭、走路、上厕所基本正常,令孙女士心头松懈许多。

住了几天普通病房,引流管成了唯一不便的“挂件”。

2024年5月25日,母亲拔除导管,出院回家,像给这漫长折腾的一次喘息。

术中快病理报浸润性腺癌,提示病情凶险。

十五天后,大病理报告沉甸甸地送到孙女士手中:

肿瘤大小3.5×2.5×2cm,浸润性非黏液性肺腺癌,复杂腺体与微乳头成分交织,低分化。

肿瘤突破脏层胸膜,侵犯胸膜腔,气道播散,代表病情进展严重。

医嘱术后辅助治疗迫在眉睫。

幸运中透着坚持,基因检测显示匹配靶向药物。

靶向药让妈妈得以在家配合治疗,近半年复查无明显复发,状况稳中有进,给了家人极大宽慰。

早期肺癌推荐手术切除,尤其微创技术如胸腔镜,减少创伤,快速恢复。

但肿瘤大小、形态、部位及患者条件严格影响术式选择。

肺癌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是决定术后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的关键指标。

精准基因检测已成为肺癌治疗的标配,有助于靶向精准用药,提升疗效。

非黏液性腺癌是肺腺癌较常见分型,其复杂的细胞成分影响侵袭力与转移速度。

此次手术费用2万余元,虽然微创,但高昂的检查、住院及手术费用对家庭是一大压力。

医保覆盖有限,自费部分仍需患者和家属承担。

昂贵的医疗费用背后,是无数肺癌家庭苦涩的选择和无奈。

长年吸烟是肺癌首要危因,颗粒物、职业暴露、环境污染也是潜在杀手。

其防控首选:

积极戒烟,远离二手烟;低剂量CT早筛适用高危人群;健康生活,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公众肺癌筛查意识。

孙女士坦言:

“从苏州到上海,走过那么多路,经历那么多事,才让我明白了医疗资源的重要,也知道了自己的无奈。”

但坚持与希望让她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她希望更多家庭不要错失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的机会。

肺癌虽凶险,但科学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能极大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时间。

每一份坚定与努力,都可能点亮生命的曙光。

你家里有照顾过肺癌患者吗?面对高额医药费,你对医保与医疗改革有哪些期待?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感受和故事,让我们一起为健康发声!

来源:虞医生聊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