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政策来了!行业爆发,普通人这波红利该怎么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6 17:19 1

摘要:前几天跟一个做HR的朋友聊天,她跟我吐槽今年招聘忙疯了。手里攥着十几个AI相关的岗位需求,收到的简历堆成山,但筛来筛去,能真正符合要求的没几个。就算公司AI算法岗开的薪资比去年涨了20%,还是招不到很合适的人,但是有些基础开发岗,投的人多到看不过来,最后只能砍

前几天跟一个做HR的朋友聊天,她跟我吐槽今年招聘忙疯了。手里攥着十几个AI相关的岗位需求,收到的简历堆成山,但筛来筛去,能真正符合要求的没几个。就算公司AI算法岗开的薪资比去年涨了20%,还是招不到很合适的人,但是有些基础开发岗,投的人多到看不过来,最后只能砍一半名额。

这事其实不是个例。这两年不管是秋招还是春招,AI领域的冰火两重天特别明显。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登顶,人工智能工程师以69.6%的求职增速领跑所有职业。另一边是21.4万家AI企业喊着缺人;有人担心AI抢饭碗,有人却靠着AI技能拿到了翻倍薪资。

今天就跟大家简单聊聊,AI行业现在到底是什么样,未来有哪些机会,想入行又该怎么准备。

从政策到产业,AI 全面进入爆发增长期

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布局到市场端的产业落地,AI已经从概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先看顶层设计,国务院前两天提出“人工智能+”行动目标:

到2027年,要率先实现AI与6大重点领域(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的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智能经济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普及率冲至90%;再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阶段。

这些构想有着实打实的产业数据支撑——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截至2025年4月,全国注册的AI相关企业达21.4万家,较去年同期增长36%,相当于每天都有近200家AI企业诞生。

再看落地场景,AI早就渗透到很多行业了。国内的 AI 商业化路径首先体现在HR、财税等具有明确降本增效需求的垂直场景,AI 应用已快速落地并产生收入。另外,国内大厂广泛布局多模态、Agent、AI 编程等泛 C 端AI 应用,且受用户付费习惯影响多采取免费模式以抢占市场。整体而言,当前率先实现商业化的企业多面向海外市场,且以图像编辑、视频生成产品为主。

可以说,现在的AI行业,就像20年前的互联网——政策托底、市场买单、场景爆发,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在释放巨大的发展空间

AI重构就业市场:一边寒冬一边狂欢

提到AI与就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AI正在抢饭碗,比如美国Indeed数据显示,2025年软件工程师岗位数量仅为2022年的三分之一,Salesforce、AWS等企业甚至明确表示要减少软件工程师招聘,因为AI能让现有员工效率翻倍。但真相不是非黑即白。AI确实在淘汰一些岗位,但也在创造更多新机会,就业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重构。

先看淘汰侧,那些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工作,确实面临被AI替代的风险。比如基础代码编写,现在GitHub Copilot等工具能自动生成80%的基础代码,程序员不再需要一行行敲代码。再比如简单的数据录入、标准化文案撰写,AI工具的效率是人类的10倍以上。

但反过来,新增侧的机会更惊人。2025年第二季度,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暴增398.1%,生成式AI系统测试员、AI训练师等新职业层出不穷;就连传统行业也在抢AI人才,海外的商业银行已经在招会用AI做风险评估的人,咨询公司需要AI辅助行业分析,甚至医院都在招AI辅助医疗技术人员,负责操作诊断系统。

更关键的是,AI创造的新职业,往往更有技术含量和不可替代性。到2030年,AI将催生7种热门职业,每一种都需要人机协同能力。比如提示工程师,相当于AI的指导员,要靠逻辑和创造力写出精准提示,让AI输出高质量结果。再比如AI合规岗,要制定规则确保AI公平透明,避免算法歧视,这需要懂技术又懂伦理的复合型人才。

其实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技术革命从来不是消灭就业,而是升级就业。当年电商兴起时,大家担心实体店倒闭,但后来催生了直播带货、跨境电商运营等新职业。AI也是一样,它淘汰的是重复劳动,未来的职场赢家,一定是会和AI协作的人。

入行AI:从硬技能到软能力

既然AI方向岗位多、需求大,那怎么才能成为合适的候选人?毕竟现在AI人才供需比仅0.5,企业抢人的标准也在提高,不是懂点AI知识就能上岗,而是需要实战能力+复合思维。

首先,高校已经在铺路。自2019年AI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我国已有超500所高校开设AI专业或学院,甚至打破学科壁垒。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推出“汉语言文学+AI”双学位,培养既懂人文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光靠课堂还不够,产学研结合才是关键。就像联想的模式,从产业痛点出发,把“镁合金耐腐蚀”这类实际问题,转化为高校科研课题,再投入工程师、场景资源,和高校一起攻关。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科研方向更务实,毕业就能上手项目,比同龄人更有优势。比如上海交大与联想合作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参与探月卫星材料研发,一入职就成了核心骨干。

其次,技能储备要抓准重点。不是要你从头开发AI,而是要会用AI解决问题。谷歌DeepMind首席执行官Hassabis建议,学生每周要花时间用ChatGPT、GitHub Copilot等工具,哪怕用AI写个小脚本、做个数据可视化,都是在积累AI时代生存技能。

企业现在招的,是能让AI打工的人。比如AI数据工程师,要懂如何整理数据喂给AI;AI机器人工程师,要会调试机器人的AI算法;哪怕是文科生,只要懂AI+本专业,比如AI+汉语言做智能内容创作,AI+法律做合同审查,也能在AI圈找到位置。

最后,软能力和硬技能同等重要。未来的AI岗位,都需要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比如提示工程师,要懂用户需求,还要会调整提示,这需要沟通和应变能力;AI合规岗,要平衡技术和伦理,需要批判性思维。就像LinkedIn和微软的《2025年工作趋势指数》显示,全球75%的知识型岗位已用上生成式AI,那些能用AI提升效率,又不被AI替代的人,都具备这些软能力。

说到底,AI这波浪潮,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它不会因为你的害怕和担心就停下脚步,也不会因为你观望就等你准备。现在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学AI,而是怎么学会和AI协作。

下一个5年,AI圈的红利还会持续释放,而那些提前准备、主动升级的人,注定会成为这波浪潮的弄潮儿。

来源:AI观察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