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来自山东网友的社交平台发言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舆论千层浪。这条“幻想他人猝死以继承财产”的荒诞言论,裹挟着刺骨寒意穿透虚拟世界的屏障,将当下部分群体扭曲的价值取向暴露无遗。表面看似戏谑的网络段子,实则折射出物质欲望对人性底线的疯狂蚕食,揭示出功利主
一则来自山东网友的社交平台发言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舆论千层浪。这条“幻想他人猝死以继承财产”的荒诞言论,裹挟着刺骨寒意穿透虚拟世界的屏障,将当下部分群体扭曲的价值取向暴露无遗。表面看似戏谑的网络段子,实则折射出物质欲望对人性底线的疯狂蚕食,揭示出功利主义病毒正在侵蚀社会肌理的严峻现实。这种披着“及时行乐”外衣的病态思维,不仅消解着传统伦理的道德根基,更在无形中撕裂着社会的精神纽带,成为亟待正视的时代课题。
在这则令人脊背发凉的言论背后,我们清晰窥见功利主义如何在互联网的温床中野蛮生长。发帖者将“独子暴毙”“父母哀恸而亡”这般人间惨剧视作通往财富自由的捷径,把至亲骨肉的生死苦难当作获取物质利益的跳板,这种将人命视为可计算资源的冰冷逻辑,彻底颠覆了“生命至上”的基本伦理。当继承房产车产成为人生终极目标,当血缘亲情沦为利益交换的筹码,人类特有的恻隐之心已然被贪婪吞噬殆尽。这种极端化的功利算计,恰似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释放出的是物欲横流时代最危险的幽灵——它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化为赤裸裸的利益博弈,让温情脉脉的情感联结沦为可笑的摆设。
深究此种畸形心态的根源,不难发现多重社会病灶交织作用的痕迹。房价高企、就业艰难构筑的生存高压,迫使部分青年陷入“奋斗无用论”的认知陷阱;婚恋成本飙升与社会流动固化形成的双向挤压,催生出“躺平不如捞偏门”的错误认知;短视频平台渲染的奢靡生活与现实落差,则不断刺激着投机取巧的心理暗流。当合法劳动难以实现阶层跃升,当踏实积累追赶不上资本增值的速度,一些人便试图通过非常手段突破命运枷锁。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另辟蹊径”,本质上是对公平竞争机制失效的绝望反抗,更是社会焦虑症候群的典型表征。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反伦理言论通过网络裂变式传播,正在悄然重塑部分群体的价值坐标系。评论区高达百条的互动数据表明,猎奇围观绝非单纯看客心理,其中不乏认同乃至效仿的潜在风险。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智极易被此类“捷径哲学”误导,形成“成功不需要汗水只需运气”的错误认知;本应坚守道德底线的成年人,也可能在反复浸润中降低价值标准。若任由这种“笑贫不笑娼”的歪风蔓延,终将在社会中培育出更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蚕食互信互助的社会基础。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起立体化的价值修复工程。家庭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摒弃唯成绩论、唯财富论的培养模式,帮助下一代树立“幸福源于创造而非掠夺”的人生信条;学校教育需强化生命教育和伦理课程,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尊严与重量;网络平台更要扛起社会责任,完善算法推荐机制,阻断不良信息的病毒式扩散。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共同营造“奋斗光荣、诚信可贵”的价值氛围,让遵纪守法者获得应有回报,使投机钻营者无处遁形。
站在文明演进的长河中审视,任何时代的进步都伴随着价值的阵痛。从原始社会的弱肉强食到现代社会的规则意识,人类文明正是在不断扬弃落后观念的过程中螺旋上升。今天我们直面的这种病态功利主义,既是社会发展阶段性矛盾的产物,也是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唯有筑牢法治堤坝、培厚道德土壤、校准价值罗盘,才能避免让“及时行乐”异化为人性之殇,真正实现物质丰裕与精神富足的同频共振。
当我们凝视这则令人不安的网络留言时,看到的不仅是某个个体的心理畸变,更是整个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投影。治愈这种集体性的价值迷失,既不能靠简单的道德谴责,也不可能寄望于自发的市场调节。它需要政府主导下的制度重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每个公民自觉的价值坚守。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绝不该允许“盼人死以求财”这样的黑色幽默成为流行文化;一个文明的民族,必然懂得用温暖的人文关怀化解冰冷的生存焦虑。让我们以此为契机,重新校准价值天平,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守护好精神家园,这才是对“及时行乐”最积极健康的诠释。
来源:质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