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茂祥与桑树的羁绊始于困顿童年。上世纪60年代,出生时仅三斤半的他,靠着桑树得以存活。这份特殊的缘分指引他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蚕桑系,不仅成为袁隆平的同门师弟,更师从中国蚕桑领域唯一院士向仲怀教授。1989年硕士毕业后,他入职四川省农业厅;2001年,
在四川攀枝花盐边县,漫山桑树迎风舒展。这些看似平凡的树木,既是刘茂祥的童年“救命树”,更在他二十余年的深耕中,托举起“东方桑城”的产业蓝图。
缘起:桑为“救命树”心向盐边行
刘茂祥与桑树的羁绊始于困顿童年。上世纪60年代,出生时仅三斤半的他,靠着桑树得以存活。这份特殊的缘分指引他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蚕桑系,不仅成为袁隆平的同门师弟,更师从中国蚕桑领域唯一院士向仲怀教授。1989年硕士毕业后,他入职四川省农业厅;2001年,他毅然舍弃成都的繁华,奔赴盐边,立志让中国蚕桑业在“21世纪新丝绸之路”上焕发新生。
扎根:立足“黄金地” 培育“致富苗”
2001年的盐边,桑椹产业尚处零散粗放状态,刘茂祥却敏锐洞察到当地的天然优势——年均日照超2700小时、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且无霜期长,这里正是桑树生长的“黄金地带”。他创立四川黑金葚阳光农业有限公司,以盐边为核心基地启动桑椹全产业链开发,同时联合县政府推进标准化果桑基地建设。他走遍村落宣讲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政策,带动数千农户参与;又化身蚕农口中的“刘老师”,引进智能灌溉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连续多年举办技术培训,手把手传授修剪、防病害技巧。如今,盐边不仅获评“中国桑果之乡”,桑园面积更从1.5万亩扩展至15万亩,曾经的小桑苗蜕变为农户的“致富树”,支撑起攀枝花市5.6亿元的果桑产业链。
赋能:科技破瓶颈 产业链闭环
作为“东方桑人”的引领者,刘茂祥始终将科技视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桑果酒、桑叶茶等十余种深加工产品,构建起“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闭环。为严守品质关,企业建立全流程质控体系,仅桑果产品配方就反复调整上百次,更独创桑果干冻干锁鲜技术。
依托盐边独特气候培育的“黑金椹”,糖度与营养含量远超普通品种;“桑果干燥房监控系统”等36项专利,持续推动产业向现代化迈进。目前,企业已拥有16项科技项目、16项版权及266件商标,“黑金椹”成为行业标杆,公司更获评“专精特新”企业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升级:拓市建平台 数字焕新生
从布局线下商超打开销路,到进军电商平台覆盖全国,刘茂祥逐步拓宽市场版图。2022年,他牵头成立实缴资本3.2亿元的四川三康桑城科技集团,打造“东方桑城”数据电商平台及桑蚕茧全产业链SaaS系统。为建成这一产业“数字枢纽”,他联合团队攻坚一年多破解技术瓶颈;平台上线后,又带队走访千余家企业和农户推广应用。如今,“东方桑城”已成为涵盖蚕桑食品、丝绸服饰、文创产品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平台,蚕农查行情、企业对接供需、消费者购产品均可一键完成,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升级。
传承:丝路连中外 新秀续传奇
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刘茂祥持续探索国际化路径:2012年,盐边桑苗出口乌兹别克斯坦;2016年,“黑金椹”亮相“南丝路起点”,展现中国桑蚕实力。2024年4月,他参加“科菁会”推动产业资源整合,规划中始终兼顾农民、商户、消费者三方权益。如今,以设计师刘琳斐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正将新中式设计与东方美学融入产品开发,为产业注入新活力。
从童年记忆里的“救命树”,到支撑一方经济的大产业;从曾经的零散种植,到如今“东方桑城”的产业标杆。刘茂祥以二十载深耕坚守证明:盐边的小桑树,正沿着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书写中国蚕桑的全新传奇。
来源:红烛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