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月7日白露,提醒中老年人:1不去、2不穿、3不回、4不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6 20:27 2

摘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这一句诗,轻轻一念,秋意就漫上心头。白露,是二十四节气里最温柔也最清醒的一个。它不吵不闹,悄悄在清晨的草尖上凝成水珠,像老天爷给大地盖了个薄被子,提醒着:天凉了,该收心了,该添衣了,该慢下来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这一句诗,轻轻一念,秋意就漫上心头。白露,是二十四节气里最温柔也最清醒的一个。它不吵不闹,悄悄在清晨的草尖上凝成水珠,像老天爷给大地盖了个薄被子,提醒着:天凉了,该收心了,该添衣了,该慢下来了。

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朋友,身体这台“老机器”,经不起忽冷忽热的折腾。今天这份“1不去、2不穿、3不回、4不捡”的小提醒,不是什么金科玉律,更不是危言耸听,就是街坊邻居拉家常式的几句贴心话,图个平安顺遂,图个秋冬无恙。

“1不去”——晨练别赶早,雾气重的地方少去。

很多老伙计习惯了天蒙蒙亮就出门遛弯、打太极、甩鞭子,风雨无阻。这份坚持值得点赞!但白露一到,情况变了。老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清晨的露水,看着晶莹剔透,实则是湿气最重的时候。尤其公园湖边、树林深处、河岸湿地,雾气缭绕,寒气暗藏。这时候出门,看似呼吸新鲜空气,实则寒湿之气最容易顺着口鼻、关节往身体里钻。年纪大了,阳气本就偏弱,再被这“温柔一刀”偷袭,关节酸痛、咳嗽痰多、甚至头晕乏力,可能就找上门了。

不妨把锻炼时间往后挪一挪,等太阳出来,把地气晒暖了,雾气散了,再出门活动筋骨。那会儿阳光正好,温度适宜,活动起来身体舒展,心情也敞亮。健康不是靠“硬扛”,而是懂得“顺势而为”。

老祖宗讲“春捂秋冻”,冻的是适度,不是逞强。该避的寒,一点都不能含糊。

“2不穿”——单薄露肤别贪靓,湿鞋湿袜赶紧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人穿个露脐装、破洞裤,风一吹还挺飒。可到了这个年纪,身体代谢慢了,保温能力差了,再学年轻人那一套,就容易“美丽冻人”变成“美丽冻病”。脖子、腰腹、脚踝,这些地方是身体的“关口”,寒气最喜欢从这儿溜进去。一件薄衬衫、一条七分裤、一双露脚背的凉鞋,在白露时节,简直就是给感冒发烧递投名状。

还有个细节特别容易被忽略——鞋子袜子湿了怎么办?晨练踩了露水,买菜路上溅了水花,回家觉得脚底发凉,很多人想着“没事,一会儿就干了”。大错特错!湿气贴着皮肤,寒气顺着脚心往上爬,中医讲“寒从脚起”,脚一凉,全身都跟着哆嗦。回到家第一件事,不是喝茶不是歇着,是立刻把湿鞋湿袜脱掉,用干毛巾把脚擦得干干净净,最好能用温水泡泡脚,再换上干燥柔软的棉袜。这个小动作,能省下多少药钱和病痛,只有自己知道。

“3不回”——情绪别往心里憋,旧事旧账别翻腾。

白露时节,草木开始凋零,天地间那股子蓬勃的生气渐渐收敛。人呢,也容易跟着“秋愁”,看落叶伤感,听秋雨惆怅。尤其是有些老朋友,爱回忆过去,爱琢磨陈年旧事,爱跟老伴、子女翻旧账。“当年你要是听我的……”“那会儿你咋那么不懂事……”这些话,说出口时带着怨气,听的人心里堵得慌,说的人自己也越想越气。

秋天本就主“收”,情绪也该收一收。过去的对错是非,翻来覆去嚼,除了给自己添堵,给家人添烦,还能改变什么?不如学学庄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互相埋怨,不如彼此体谅;与其揪着过去不放,不如珍惜眼前温暖。晚饭后散散步,聊聊今天的菜价、孙子的趣事,或者干脆听听戏、看看书,让心静下来。

心宽了,气顺了,身体自然跟着受益。秋天不是用来伤感的,是用来沉淀和享受的。

“4不捡”——路边野果莫乱采,便宜陷阱要当心。

这条特别重要,关系到真金白银和身体健康!白露前后,山野田间,各种野果子熟了,红的、紫的、黄的,看着诱人。有些老人觉得“纯天然无污染”,忍不住摘一把尝尝鲜。可问题是,你能百分百确定这是什么果子?有没有喷过农药?是不是长在污染区?每年因为误食野果、野蘑菇进医院的案例,不在少数。别拿自己的身体去赌运气,路边的“野味”,再好看也别伸手。

还有一种“捡”,是贪小便宜。广场上、小区里,总有些“热心人”搞活动,“免费领鸡蛋”、“听课送礼品”、“投资高回报”……套路一个接一个。

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那些所谓的“福利”,背后往往藏着消费陷阱、金融骗局。辛苦攒下的养老钱,可能就在一次次“捡便宜”中打了水漂。

记住老话:“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管住手,守住钱包,比什么都强。

真正的福气,是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里踏实,不是占那点蝇头小利。

白露,是秋天写给大地的一封温柔提醒信。它告诉我们,暑气已尽,寒气渐生,万物开始收敛,人也要懂得“收”。收起贪凉的心,穿上保暖的衣;收起翻旧账的嘴,说出暖心的话;收起乱捡的手,守住健康的钱。这不是束缚,是智慧;不是退缩,是保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露水由透明变白,是阴气加重的信号,也是大自然在教我们“知止”。知道什么时候该停,该缓,该护,该舍。

白露节气,作为夏秋转换的关键节点,在民间积累了丰富而有趣的习俗,既顺应自然变化,也寄托着人们对健康、丰收和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下面这些,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白露讲究”:

吃“白”食,润燥养肺最应景 白露时节,秋燥明显,民间有“吃白”的习俗,不是迷信,是实实在在的食疗养生。

吃龙眼(桂圆): 在福建福州等地尤其盛行。民谚说:“白露吃龙眼,一颗顶只鸡。” 认为此时的龙眼最甜美滋补,能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早上剥几颗鲜龙眼吃,或者煮粥、泡茶时放几颗干桂圆,温润又舒服。吃番薯(地瓜): 江浙沪一带有“白露吃番薯,一冬不生病”的说法。番薯性平味甘,能健脾胃、润肠通便,正好对抗秋燥。蒸着吃、烤着吃,香甜软糯,老少皆宜。喝“白露茶”: 不同于春茶的鲜嫩、夏茶的苦涩,白露前后采制的茶叶,经过夏暑酝酿,滋味醇厚平和,回甘悠长,且不寒不热,特别适合秋季饮用。江浙地区的人喜欢在这个时候“捡秋膘”,喝杯温润的白露茶,清心降火。吃“十样白”: 浙江温州、苍南等地更讲究,要凑齐十种带“白”字或白色的草药/食材(如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毛苦等,或白萝卜、白菜、山药、百合、银耳等),与乌骨鸡或猪蹄一起煨汤。取“白”对应秋金之色,寓意润肺去燥,强身健体。

农谚也讲:“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 “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农人看天吃饭,最懂节气。他们知道白露后,要抢收成熟的庄稼,要为越冬的作物选好播种时机。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到了这个阶段,重要的不是再去开疆拓土,而是守护好已有的收获——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安稳的日子。

所以啊,别把这几点提醒当成条条框框,就当是秋风捎来的一句问候,露珠映出的一份关怀。日子嘛,平平淡淡才是真,健健康康才是福。

明天早上,看到窗台上的露水,不妨对着它笑一笑,然后给自己泡杯热茶,加件外套,慢慢悠悠地,把这秋日的好时光,稳稳当当地过下去。

毕竟,最好的养生,不是吃什么灵丹妙药,而是——听季节的话,对自己好一点。

来源:老蘑菇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