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说文解字》中对“露”的解释是:“露,润泽也,从雨,路声。”意思是,“露”是一种有滋润作用的东西,它的字形一边是表示意义的“雨”,一边是表示读音的“路”。
导语:“冬天冷不冷,就看白露”,今日白露,2025年冬天会很冷吗?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今天是9月7日,农历七月十六,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白露节气”的交节时间。
在《说文解字》中对“露”的解释是:“露,润泽也,从雨,路声。”意思是,“露”是一种有滋润作用的东西,它的字形一边是表示意义的“雨”,一边是表示读音的“路”。
我们能够看到植物叶片上有了水珠,说明昼夜温差加大了,天气开始转凉,标志着夏天的热正式结束了,秋天的凉来了。
在古代,人们会通过白露节气的天气特征来预测冬季的寒冷程度,这一传统源于长期积累的农耕经验和物候观察,并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农谚和记载。
例如,清代的《吴县志》中就有记载说:“白露日晴,主稻秕而冬冰坚”,说明旧时人们已经在通过白露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冬天的冷暖了。
今日白露,在旧时民间还有“冬天冷不冷,就看白露”的讲法,那么,2025年冬天会很冷吗?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这句农谚出自《田家五行》等民间气象典籍,意思是说,如果白露当天是个大晴天,不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的冬季寒潮较早到来。反之,如果白露这天是个阴雨天气的话,按古人总结的经验,冬天可能会相对温暖。
对于古代农人来说,更希望冬天寒冷并且雪多一些,这样不仅能够冻死一部分地下害虫,和病菌,来年少得病虫害,还能够缓解来年春天的旱情。这不仅对于春天返青的小麦、大蒜等越冬作物的返青有利,还有利于春天播种新作物。
这句农谚流传于我国江南地区,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白露节气当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的秋季干旱少雨,可能导致冬季寒冷干燥。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如果白露这天是个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的冬季里可能降雪会比较多。冬天雪多,说明当年的冬天会比较寒冷,是个冷冬。
反之,如果白露这天下雨的话,则预示着当年的冬天干燥少雪,天气相对暖和,是个暖冬。
冬天偏暖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在冬天出现旺长,降低了抗寒抗冻的能力,这样一来,等来年春天突遇“倒春寒”的天气,就容易出现冻害,使产量下降,给农人带来损失!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白露这天天气晴朗,是个大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寒露时节天气还不会太冷。这样一来,意味着冷空气推迟了,推迟到“三九”天的时候,天气可能会变得异常寒冷(冻死牛是夸张的说法,表明天气很冷)。
“数九”是古人用来算“冬天最冷的日子有多久、啥时候变暖”的民间方法。具体来说, 是从“冬至”那天开始算(每年12月21或22日左右),每9天算1个“九”,比如冬至后的第1-9天是“一九”,第10-18天是“二九”,一直数到“九九”,一共9个“九”,加起来共计81天。
等人们把这81天数完,冬天的冷日子就基本过完,彻底暖和了,意味着冬天结束、春天来了。
不过,不是整个81天都一样寒冷,其中“三九”和“四九”(也就是冬至后第19-36天左右)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我国一些地方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把白露当天的天气情况,对后期的影响说的明明白白,我们先把它收藏起来,过后对照一下,看看还准不准了。
这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白露当天雨,数九雪封山;白露起北风,冬结五尺冰;白露东南风,秋后雨蒙蒙;雷打白露头,秋后让人愁;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
此外,截至2025年9月初,权威机构对2025—2026年冬季(12月—次年2月)的主流判断是:全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冷暖起伏显著,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的概率加大;降水整体呈“暖干为主、局部湿冷”格局,且有“前冬偏暖、后冬波动”的节奏倾向。
从这个判断来看,今年冬天偏暖的几率可能会比较大,但也有可能出现强降温和强降雪的天气。
总之,按上面古人留下的农谚说法,如果白露这天是个晴天的话,往往预示着当年冬天可能会寒冷雪多,是个冷冬。反之,如果这天下雨的话,则可能预示冬天偏暖,是个暖冬。
暖冬是古代农人不希望看到的,因为,冬天偏暖,往往预示来年出现“倒春寒”的几率比较大。
一旦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就可能会造成返青后的冬小麦、大蒜油菜等作物以及春播作物的幼苗受冻害。如,出现叶片发黄、萎蔫,严重时茎秆冻伤或整株死亡等。以及春季播种的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的种子发芽率降低,甚至引发烂种、烂芽。
与此同时,倒春寒还会造成桃、杏、苹果等果树以及开花期的油菜、豆类等作物,花蕾脱落、授粉不良,从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今日白露,我们哈尔滨这边是个大晴天,您那边的天气是啥样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来源:三农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