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为霜,秋意渐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7 09:16 1

摘要:当晨雾在草叶间凝成细碎的银珠,当夜风掠过窗棂带起第一缕清冽,白露便踏着秋的韵脚悄然而至。古人以“七十二候”观天地,说白露“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北雁驮着残暑南飞,燕子携着夏声归巢,连林间飞鸟也忙着衔食储粮,天地间尽是藏敛的温柔。这节气的名字

当晨雾在草叶间凝成细碎的银珠,当夜风掠过窗棂带起第一缕清冽,白露便踏着秋的韵脚悄然而至。古人以“七十二候”观天地,说白露“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北雁驮着残暑南飞,燕子携着夏声归巢,连林间飞鸟也忙着衔食储粮,天地间尽是藏敛的温柔。这节气的名字,本就藏着古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露白为霜的序曲,便从这晶莹的水珠里缓缓拉开。

关于白露,民间总缠着几分浪漫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时,曾遇一位名叫涂山氏的女子,两人情愫渐生却因治水工期匆匆别离。涂山氏日夜在江边守望,泪水滴落草叶,竟在秋晨凝成了白露。后来人们说,每到白露时节的晨露,都是她未干的思念,清透里藏着绵长的牵挂。也有老辈人讲,白露这天的露水最是珍贵,若能收集来擦拭眼睛,便能看清秋夜的银河,甚至望见牛郎织女的身影——这些传说,让清冷的露水多了几分人情的温度,也让这节气成了时光里的浪漫注脚。

于农人而言,白露从不是空有诗意的节气,而是关乎收成的“农时信号”。此时节,“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的农谚在田埂间流传,高海拔的土地上要忙着播下冬麦的种子,低地的稻田里则到了“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灌浆期,稻穗在晨露中慢慢饱满,等着霜降前的收割。棉花地里更是忙碌,“白露花,温高霜晚收棉花”,若此时气温适宜,棉桃便会炸开雪白的棉絮,农人们挎着竹篮采摘,指尖沾着露水,也沾着丰收的喜悦。就连果园里的果子,也因白露的清寒添了滋味——梨更甜了,枣更红了,苹果的表皮上凝着一层薄霜,那是糖分沉淀的痕迹,是白露给大地的馈赠。

古往今来的文人,更是偏爱这“白露为霜”的意境。《诗经》里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让秋江的芦苇与露水成了千古愁思的象征,那朦胧的雾气里,藏着道不尽的追寻与怅惘。杜甫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把白露的清辉与乡愁揉在一起,秋夜的露水仿佛也沾了思念的味道,落在哪处都成了故乡的印记。李白则爱“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的孤寂,露水打湿罗袜的凉意,恰是心底清愁的写照。这些诗句里的白露,从不只是自然现象,而是情绪的载体——是乡愁,是怅惘,是孤寂,也是对时光流转的轻叹。

如今立于白露时节的晨光里,看草叶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听远处稻田里传来的虫鸣渐弱,才懂这节气的好。它没有立夏的燥热,没有冬至的严寒,只有恰到好处的清冽与温柔,像一位从容的老者,轻声提醒着人们:该收敛起夏的躁动,静下心来感受秋的丰盈。白露为霜的时节,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是作物走向成熟的开始,是万物归于沉静的开始,也是人们与时光和解的开始。

愿我们都能在这白露时节,拾起一片沾着露水的秋叶,尝一口刚摘下的秋果,读一句关于白露的诗,在清寒与温柔里,接住时光递来的这份诗意与馈赠。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院士。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来源:作者文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