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徐晓峰、崔洪芝AFM:基于颗粒水凝胶的3D打印吸湿矩阵,用于大气吸水和按需除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7 09:45 1

摘要:大气中蕴藏着约12900万亿立方公里的水蒸气,这一巨大淡水储量几乎是地表水量的六倍,且分布广泛,不受地域水文条件限制。然而,传统的大气水收集技术如雾收集和露水凝结依赖高湿度环境(通常>60% RH),地理和气候适应性差。吸附式大气水收集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策略

大气中蕴藏着约12900万亿立方公里的水蒸气,这一巨大淡水储量几乎是地表水量的六倍,且分布广泛,不受地域水文条件限制。然而,传统的大气水收集技术如雾收集和露水凝结依赖高湿度环境(通常>60% RH),地理和气候适应性差。吸附式大气水收集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策略,能够在10%–100%的宽湿度范围内高效工作,利用吸湿材料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作用捕获水蒸气,再通过低温热源(如太阳能、废热甚至体温)触发解吸,实现循环使用。尽管无机盐类吸湿剂具有高吸水量,但易发生潮解、流动和结晶,导致性能不稳定和设备腐蚀;有机吸湿剂多为液态,难以定型;而新兴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虽性能优异,却因粉末形态难以打印和集成,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为此,中国海洋大学徐晓峰教授、崔洪芝教授和德比大学Wang Zhihang合作,开发出一种基于颗粒水凝胶的3D打印吸湿矩阵,通过微凝胶交联网络显著提升墨水的可打印性与结构精度,成功实现了以往难以直接打印的高吸湿复合材料的精密制造。该矩阵具有毫米级孔道、微米级皱褶表面和纳米级颗粒组装的多级孔隙结构,极大增加了比表面积和传质路径,提高了吸/解吸动力学性能和结构稳定性。与传统吸湿气凝胶相比,该材料减少原料用量53%,比表面积提高5.8倍,吸水量提升1.4倍,达到2.85 g g⁻¹,性能位居目前报道的3D打印吸湿材料前列。相关论文以“3D-Printed Hygroscopic Matrices Based on Granular Hydrogels for Atmospheric Water Adsorption and On-Demand Defogging”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Wu Xiaochun。

研究中,团队以海藻酸钠(SA)为基础,通过水包油乳液法制备了微凝胶(HMPs),并通过调节搅拌速度控制其粒径(125–312 μm)。微凝胶经离心堆积形成具有剪切变稀行为的“果酱”状墨水,适用于直写成型(DIW)打印。为进一步增强机械性能,他们在墨水中引入了两性离子共聚物P(DMAPS-co-HEAA)和聚阴离子纤维素(PAC),形成双重交联网络,有效防止了吸湿盐LiCl的泄漏,并大幅提升了打印结构的抗压和抗拉强度。

图1. 颗粒水凝胶、交联网络、3D打印吸湿矩阵及定制化防雾应用的示意图与实物照片。

图2. a) SA-HMPs制备流程及结构组分与交联反应示意图;b) 不同转速下SA-HMPs的光学显微镜图像;c) 粒径分布;d) 墨水可打印性表征(灰点代表不可打印,绿点代表可打印)。

通过系统优化墨水流变性能,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高精度、自支撑的3D结构打印。打印出的复杂结构如树木、云朵和多孔网格表现出优异的形状保真度和尺寸稳定性。不同离心速度得到的墨水(Ink-1至Ink-3)表现出不同的流变特性,其中Ink-3因微凝胶堆积密度最高,表现出最优的弹性模量和恢复性能,被选为后续打印和性能测试的主要墨水。

图3. 不同墨水的流变性能:a) 剪切速率扫描下的粘度曲线;b) 振幅扫描下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c) 交替应变下的剪切恢复测试;d-e) 基于Herschel-Bulkley模型的流场模拟;f) 打印参数优化;g) 打印精度评价参数示意图;h) 打印丝状结构形貌;i) 复杂3D打印结构。

团队还打印了四种不同孔结构的3D吸湿矩阵(M1–M4)。结果表明,具有多级孔结构的网格状矩阵(M1–M3)比实心水凝胶(M4)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吸水量,其中M2在90%湿度下48小时吸水量达2.85 g g⁻¹,且在20次循环中性能稳定,无明显盐析或结构退化。拉曼光谱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水分在基质中的存在状态,其中中间水(intermediate water)的存在有利于低能耗解吸。

图4. a) 3D打印矩阵实物图;b) 冷冻干燥M2的形貌表征;c) 90% RH下的水蒸气吸附曲线;d) 不同温度下的水解吸性能;e) 20次循环吸脱附性能;f-g) 打印丝状和矩阵结构在吸脱附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为提升光热转换性能,团队还在墨水中掺入锑掺杂氧化锡(ATO)纳米颗粒,制成光热吸湿墨水(Ink-4),打印出的M5矩阵在1太阳光强下表面温度升高16.3°C,实现了94%以上的太阳能驱动水释放效率。

图5. a) M2与M5的吸收光谱;b-c) 1太阳光下表面温度变化与红外图像;d-e) 不同光强下的温度与水解吸曲线;f) 3D打印吸湿材料吸水性能总结。

在应用方面,团队通过打印不同尺寸的中空圆柱结构,成功将其集成于无人机镜头舱室内,进行防雾测试。在模拟高空低温高湿环境中,预干燥的吸湿柱能迅速降低舱内湿度,有效防止镜面结雾,维持高于95%的透光率,显示出在航空摄像、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图6. a) 无人机在温变过程中镜头结雾示意图;b) 不同尺寸的3D打印吸湿圆柱;c) 实时防雾测试;d) 不同温湿度下的露点等值线。

此外,该方法还适用于其他生物基和合成聚合物,如κ-卡拉胶(κ-CA)和聚乙烯醇(PVA),显示出良好的普适性和可扩展性。所有基于微凝胶的墨水均表现出优异的打印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图7. a) κ-CA和PVA的化学结构、交联反应与微球形成机制;b) 微凝胶光学显微镜图像;c-d) 墨水流变性能;e) 打印丝表面SEM图像;f-h) 不同矩阵在90% RH下的吸水性能总结。

该研究通过微凝胶介导的3D打印策略,成功实现了一系列吸湿材料的高精度成型与多功能集成,不仅大幅提升了材料的吸湿效率和结构稳定性,还拓展了其在定制化除湿、防雾和大气水收集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为新一代智能水管理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小孙科技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