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被拍停?62岁记者痛哭:不怕死,怕的是被当成“废物”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6 01:27 2

摘要:北京国贸桥下,62岁的前调查记者老周把公文包垫在台阶上,当枕头。保安驱赶时,他突然崩溃:“我16岁拿记者证,写过矿难、卧底过黑砖窑,现在连一张地铁免费卡都办不下来!”镜头里,他白发粘在汗湿的额头上,像一丛被踩倒的芦苇。同一天,上海一位62岁阿姨因“超龄”被家政

北京国贸桥下,62岁的前调查记者老周把公文包垫在台阶上,当枕头。保安驱赶时,他突然崩溃:“我16岁拿记者证,写过矿难、卧底过黑砖窑,现在连一张地铁免费卡都办不下来!”镜头里,他白发粘在汗湿的额头上,像一丛被踩倒的芦苇。同一天,上海一位62岁阿姨因“超龄”被家政平台下架,哭着把五星服务牌扔进黄浦江——两条视频同时冲上热搜,评论区吵翻天:一边是“老人抢占年轻人岗位”,一边是“我们只是想有尊严地老死”。银发族的“再就业”到底动了谁的奶酪?我把话筒递给三位刚刚被“退休”的老人,让他们的故事自己开口。

“我的摄像机比工龄还老,却抵不过35岁的算法”

老周本名周文勘,1981年考入《中国青年报》,暗访稿拿过中国新闻奖。2019年,单位“一刀切”到龄退休,他想着“写不动还能拍”,贷款20万置办索尼微单、穿越机,注册头条号@老周眼,专拍城市缝隙里的边缘人。第一年,他蹲守北京南站38夜,做出《凌晨3点的廉价旅馆:50元一晚的“老人舱”》,播放破1200万,广告分成4.7万。可2022年起,平台流量急坠,后台提示“封面图人物年龄偏大,影响CTR”。老周学着加字幕、剪节奏,甚至戴上鸭舌帽装年轻,仍敌不过“35岁算法”——系统默认“银发脸”等于“低转化”。最惨的一个月,流量主收益只有18块6,不够付存储硬盘。今年6月,他应聘某MCN“资深策划”,HR扫了一眼身份证,直接说:“叔叔,我们团队平均年龄28,怕您熬不动。”老周把简历揉成团,塞进西装内袋,像收起一张失效的记者证。那天晚上,他第一次把摄像机对准自己:镜头里,老年斑像干涸的墨点,他哽咽着说:“我记录时代30年,最后被时代一键删除。”视频发出去,播放量不到3000,却收到527条私信——全是50+媒体人被“优化”的遭遇。老周这才明白:原来“延迟退休”四个字,从来不是年龄线,而是市场对“衰老”的集体拉黑。

“她带大了6个孙辈,却通不过育婴师的‘人脸识别’”

59岁的李秀琴,曾是太原国棉厂“万米无疵布”冠军。工厂2003年破产后,她成了全天候“免费保姆”,接连把6个孙辈带到上小学。2021年,最小的外孙入园,她决定“重出江湖”,考了高级育婴师、公共营养师资证,两科一次性过。信心满满去“58到家”面试,却在APP人脸认证环节被卡:系统提示“年龄超过55岁,无法投保雇主责任险”。她跑到线下门店,店长摊手:“阿姨,这是总部风控,不是我们不收。”李秀琴不信邪,拉着老姐妹组建“姥姥天团”,在小区贴小广告:专业育婴、辅食搭配、小儿推拿,价格只要市价一半。首战即巅峰:照顾一对双胞胎,月薪7000,家长感动得直掉眼泪。可好景不长,物业接到举报,说她们“黑工”“无保险”,只能散伙。最绝望那天,“妈这辈子没欠过谁,怎么到老了倒成‘风险本身’?”女儿回了一句:“社会只认成本,不认母爱。”一句话,让李秀琴在厨房哭到锅铲掉地。后来,她把育婴笔记整理成《姥姥育儿经》发在头条,篇篇10万+,却再不敢接私活——因为没有平台保险,万一孩子磕碰,她赔不起。今年7月,山西出台“鼓励退休护士返聘”政策,年龄放宽到65岁,她第一时间报名,却被告知“只限有护士执业证”。李秀琴苦笑:“我只会抱孩子,不会挂点滴,政策也搞‘学历歧视’?”

“他教了40年物理,却被直播间‘老铁’喊‘糟老头子’”

陈栋,63岁,黄冈中学退休物理特级教师,带出过18个清北生。2020年,疫情停课,他抱着“不能让学生断粮”的心态,在抖音开直播讲“高考力学”。第一天,同时在线只有9人,还夹杂一句弹幕:“糟老头子会讲个啥?”陈栋把弹幕截图设成手机壁纸,每天5点起床写教案,把实验搬进厨房:用平底锅讲“抛物线”,用矿泉水瓶剪出“火箭推进器”。三个月后,一场“电磁复合场”公开课冲上热搜,点赞破百万,账号@物理陈爷爷一夜涨粉80万。品牌方排队找他带货“护眼灯”“错题打印机”,单场佣金最高28万。可“翻车”来得更快:一次直播,他因不会说“家人们冲”被运营当场打断;另一次,他把“磁力球”说成了“磁悬浮”,被黑粉录屏骂“误人子弟”。平台算法随之降权,流量腰斩。更致命的是,合同里暗藏“年龄限制条款”:主播若满65岁,合作自动终止。明年3月,陈栋就64岁半,他数着合同倒计时,像当年给学生倒计时高考。有机构劝他“签儿子代播”,他摇头:“知识可以复制,人格怎么替身?”上个月,他回到黄冈中学旧教室,在黑板上写下“F=ma”,拍成一条30秒短视频,配文:“公式没变,变的是看公式的眼睛。”视频只有12万播放,却收到7000多条评论——清一色“陈老师别走”。那一刻,他眼眶红了:“原来学生没散,是平台不要老师了。”

“我们终将老去,但别让‘老’成为唯一的原罪。”

三位老人的故事写完,我关掉电脑去阳台透气,对面写字楼的灯一盏盏熄灭,像被时代随手关掉的“后台程序”。如果你也年过五十,或正在陪父母穿越“退休迷宫”,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最怕的“年龄门槛”是什么?是投简历石沉大海,还是想学直播却被弹幕劝退?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