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住南方的老李,过去一年每天晚饭后都来一小杯黄酒。他原本有点血糖高,早上常常觉得手脚冰凉、精神发闷。家人以为他“老毛病”犯了,谁知上一次体检,医生倒夸他气色转好、血糖平稳。
家住南方的老李,过去一年每天晚饭后都来一小杯黄酒。他原本有点血糖高,早上常常觉得手脚冰凉、精神发闷。家人以为他“老毛病”犯了,谁知上一次体检,医生倒夸他气色转好、血糖平稳。
医学领域的数据表明,用量适中的黄酒摄入者,其心血管问题的发生率低了约21%,比同期不喝酒或单纯喝烈酒的群体更加“稳健”。这种保护作用与黄酒里特有的多酚类抗氧化成分相关,能减轻血管老化和血液中自由基堆积。通俗点讲,血液流得更顺畅,“送氧”效率提升,对降压、预防手脚冰凉都有一定好处。
江苏、浙江地区的中年男性中,每周饮用黄酒2-3次的人群,其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相对更低,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更理想。背后原理在于黄酒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多酚类物质,有一定抗氧化作用,能抑制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每次饮用100毫升左右、每周不超过三次者,心血管指标改善最明显。
2022年《中国糖尿病杂志》的一项临床观察发现,中老年男性饮用黄酒三个月后,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糖耐量测试结果改善。原因可能在于黄酒中含有的γ-氨基丁酸(GABA),这种成分在发酵中自然生成,已被证实对胰岛B细胞有保护作用。黄酒每100毫升含糖量一般在1.5-3克之间,远低于碳酸饮料、果汁这类高糖饮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年的一项小样本研究,观察了50位轻度焦虑失眠的中年男性,其中定期饮用黄酒的小组,其入睡时间平均缩短了18分钟,夜间觉醒次数减少。黄酒中含有γ-氨基丁酸、甘氨酸等氨基酸,是已知的“情绪稳定剂”,适量饮用会让神经微微放松,帮助改善睡眠、减轻烦躁。这些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温和放松作用,不像烈酒那样容易上头。
黄酒在酿造过程中加入的糯米、麦曲和酒药,使其富含微量植物雌激素、硒、锌等矿物质,这些元素在骨代谢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黄酒中含有的“麦角固醇”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D2,而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一项2020年发表于《骨质疏松研究杂志》的调查显示,在黄酒消费较高的浙江农村地区,中年男性骨密度T值平均高于不饮用者约0.2。
黄酒偏温和,内含酶类与有机酸,这些活性物质帮助分解食物蛋白和脂肪,缓解油腻之感。不少人反映,吃完大餐来一小杯黄酒,胀气、反酸之类的小毛病自然而然少了。黄酒中的有机酸和酶类物质能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吸收,缓解食欲不振症状。
黄酒酿造工艺里会产生一些天然多肽和微量元素,这些物质有一定加强免疫细胞活性的潜力。如果平时体质偏弱,适量喝点黄酒能为免疫系统提供支持,有助于提高抵抗力。黄酒富含氨基酸、维生素B族及微量元素,可为人体提供部分必需营养素。
一定要避开加香精、劣质酒精勾兑的低价产品,挑选纯粮酿造、无添加剂的大品牌,温饮为佳。饮用时间控制在晚餐后一小时左右,避免空腹或睡前立即饮用。每次控制在50-100毫升之间,隔天饮用为宜。
肝病患者应戒饮黄酒,以减轻肝脏负担。慢性胃炎患者应尽量减少喝黄酒。孕妇、哺乳期女性、胃溃疡患者应避免饮用。服用抗生素、安眠药等期间需禁酒。
如果你是那种一喝酒就脸红、心跳加快、第二天头痛欲裂的人,可能说明你体内缺乏代谢乙醛的酶。对这类人群来说,哪怕是黄酒,也可能只带来负担没有益处。黄酒不是药,更不是灵丹妙药,它的好处是在规律生活、清淡饮食、合理运动的基础上,起到一个助力作用。
来源:陈志谦本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