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母亲:36年间抚养87个孩子,将其中20人送进了清华北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7 11:37 1

摘要:36年间,她以爱心和汗水,编织起了一张温暖的网,接住了87个险些堕入命运深渊的孩子。这则故事就像一首悠长的山歌,在感动无数人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群中一些疑惑的目光。

在中国广西百色青山绿水间,一直流传着一根扁担和一位慈母的故事。主角名叫麦琼方,是当地人民医院一位普通的“洗衣女工”。

36年间,她以爱心和汗水,编织起了一张温暖的网,接住了87个险些堕入命运深渊的孩子。这则故事就像一首悠长的山歌,在感动无数人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群中一些疑惑的目光。

一个底层工人,怎么能负担得起87个孩子的养育重任?在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爱的奇迹,还是被夸大的神话呢?

故事源于1979年的一个普通的傍晚,当时19岁的麦琼方正在百色市人民医院的洗衣房上班。快下工的时候,她无意间听到一个男孩的啜泣声。

原来这是一个贫困学生,考上了桂林中专,却凑不齐上学的路费。不忍心看这个男孩失落,当时麦琼方忍不住说道:“孩子别哭了,我供你上大学!”

要知道那时的麦琼方,月薪仅有47元。没人会想到,这句承诺后来会像一粒种子,经过36年的生根发芽,最后长出一片善意的森林。

做过了一回好事,麦琼方就像“上了瘾”一样,接二连三地重复做好事。她的善举像一股山涧奔腾的溪流,源源不断,自然汇聚。

1983年,麦琼方在医院见到一位身边无人照料的瑶族妇女,后来受邀去到对方家中,却被山区赤贫的现状刺痛了双眼。

当地的孩子们,赤脚踩在泥地里,课本的封面残破不全。善良的她暗中打定主意,一定要帮帮这些孩子。

该怎么去帮呢?麦琼方一时间找不到好法子,只能默默记下孩子们的身高。回百色后,她收集了一批城里人闲置的衣物,用扁担挑进山里。

第一次挑着扁担进山的时候,沉重的担子压得麦琼方肩膀一片青紫。但是看到孩子们穿上合身衣服的笑脸,她感觉自己“捡到了宝”。

那些年,她的扁担成了连通山内外的生命线。每逢周末,她就背着塞满衣物的蛇皮袋,踩着露水进山,傍晚带着空担子回来,裤脚总是沾满泥浆和草籽。

山里老人叫她“扁担姑娘”,孩子们追着她的担子跑,像围着流动的货郎。她用自己的微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遇到父母双亡的孤儿,便把孩子带回家。

其实麦琼方的家并不大,总共也就只有86平米,最多的时候,她家里挤了14个孩子。高低床、沙发、地铺,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这些孩子的呼吸与梦想。

为了让这批孩子们有书读,有饭吃,麦琼方忙里忙外,像个永不停歇的陀螺。

白天,她在医院替病人洗衣服;晚上,她去夜市大排档洗碗、串烤串;过了深夜十二点,她还要去替人守大门。一个人打三、四份工,赚到的钱还是不够用。

怎么办?她想来想去,一咬牙跑到郊外开荒地,自力更生。10亩荒地,可以种菜、养猪、养鸡鸭。每天天不亮,她就扛着锄头去地里。

孩子们放学后也来帮忙,大孩子挖土,小孩子撒种,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收获季节最热闹,南瓜堆在墙角,辣椒串挂在窗前,连屋顶都晒满了玉米。

为了把旧衣服和营养品送进山,麦琼方扁担都挑断了18根!山路陡峭难行,遇到下雨、降霜的时候,还会有危险。

有一次,她因为肩上的担子太重,爬坡的时候腿晃了一下就摔下了悬崖。昏迷前,她还死死地护着给山里孩子的新棉衣。

众所周知,孩子们学习成绩的上限,很多情况下是会受到教育环境影响的。麦琼方学历不高,山区的师资力量也不好。

但是令人惊叹的是,在她资助和收养的87个孩子中,最后却诞生了20位清华北大学子,47人远渡重洋。这些孩子并非天赋异禀,有个叫韦小林的男孩,刚来时数学只考8分。

麦琼方就让考上北大的姐姐每晚给韦小林补课,煤油灯下三个脑袋挤在旧木桌前,草稿纸写满一麻袋。五年后,韦小林竟也拿到了清华录取书。

不懂三角函数的麦琼方,却教会了孩子们最朴素的真理:“先做人,后做事”,“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孩子们因此感激她,私底下称她为“扁担妈妈”,这个称呼比任何耀眼的光环都来得沉重。

三、无私的大爱

然而,像这样的无私的大爱的重量,有时候也会压垮善良人脆弱的支撑。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原腹地的河南兰考,“爱心妈妈”袁厉害的故事,却呈现出另一种悲怆的底色。

与百色的麦琼方一样,兰考县的袁厉害也以帮助孩子出名。可不同的是,麦琼方以助养贫困生为主,袁厉害却直面一群被父母彻底遗弃的婴孩。

袁厉害收养的这些孩子多半是残疾的、奄奄一息的,有一部分被抛弃在出生的医院,另一部分则被人悄悄塞在她家的门口。

80年代初的兰考县,当时不设福利院,省城开封的福利院也无力接收所有病残儿。这个时候,是在医院门前摆摊的袁厉害站出来收留了他们。

有个患白化病的女婴被遗弃在雪地里,袁厉害把女婴揣进棉袄暖了三天女婴才哭出声;还有个脑瘫男孩,她每天用木架绑在背上出摊。街坊说她傻,她只是撩起围裙擦汗:“总不能看着娃死吧?”

哪怕家徒四壁,哪怕流言四起。有人怀疑她利用孩子申请低保,甚至私下送养牟利,她曾悲愤发誓:“要是我卖小孩,逮住了枪毙我!”

最艰难时,二十多个孩子挤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卫生条件可想而知。刚开始,袁厉害的善行也得到了一些褒奖声,当地政府也暗中对她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可是2013年初的一场无情大火,却吞噬了她家中7个年幼的生命,也将民间救助的脆弱与制度缺失的伤痛,灼烧在公众视野之中。

那场火灾后,人们在废墟里找到一个烧变形的铁盒,里面装着孩子们按满手印的“给妈妈的信”。消防员说,七个小小的身体蜷在离门最远的角落——他们到死都在互相保护。

看了袁厉害的故事,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如今在网络上还会有人质疑像麦琼方、袁厉害这样的“扁担妈妈”、“爱心妈妈”了。不过无论如何,麦琼方和袁厉害的善心与大爱无可置疑。

结语

“未学做事,先学做人”是麦琼方的口头禅。

在她收养的众多孩子中有一个叫黄俊的男孩,长大后参军,为救落水儿童牺牲了生命。这件事说明麦琼方不止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同时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

如今,麦琼方已不再收养新的孩子,但是她播撒的爱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她的“孩子们”成立了一个助学基金,发誓要将“扁担妈妈”的精神传向远方。

在麦琼方创造奇迹的同时,袁厉害的悲剧,则像一记沉重的钟声,催生了兰考儿童福利院的建立和制度的反思。

当我们为麦琼方的87个孩子喝彩时,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这份沉重的爱轻盈一些?如何让下一个“袁厉害”,不必在灰烬中哭泣?

麦琼方挑坏的18根扁担,丈量出的不仅是母爱的高度,更是社会福利需要追赶的距离。真正的致敬,是让这样的扁担,终有一日可以安然放下。

来源:暮城烟雨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