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从这一天起,天气渐凉,清晨的露水开始凝结成白色的珠子,故名“白露”。
今天就是白露了,这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真正意义上告别炎夏、迎接凉秋的重要时刻。
古人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从这一天起,天气渐凉,清晨的露水开始凝结成白色的珠子,故名“白露”。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白露不仅是自然界的时令转换,更是古人总结出的重要养生节点。
相传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白露时节格外重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至今传唱不衰。
民间更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谚语,提醒人们从这一天开始要注意保暖防寒。
俗话说:“白露3不吃,吃了秋难安。”这“3不吃”到底指的是什么?记得叮嘱家人忌嘴。
01、不吃寒凉生冷之物
白露过后,最需要警惕的就是各种寒凉生冷的食物。
这个时节,人体阳气开始收敛,脾胃功能相对减弱,如果继续大量食用冰镇饮料、凉拌菜、刚从冰箱取出的水果等寒凉的食物,很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腹痛、腹泻等问题。
特别是老人和小孩,脾胃本就娇嫩,更应该格外小心。
俗话说:“秋瓜坏肚”,指的就是立秋后继续食用大量瓜类容易闹肚子,像西瓜、黄瓜、苦瓜这些夏季的消暑良品,到了白露时节就要少吃或不吃了。
如果实在想吃水果,可以选择温性的苹果、梨子,但也要在室温下放置一会儿再食用,千万不要图一时凉快而伤了脾胃。
此时更应该多喝温开水,或者煮一些生姜红糖水来暖胃驱寒,每天早上起来,喝一杯温水,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为一天的消化吸收做好准备。
02、不吃辛辣上火之品
白露时节,天气渐凉,很多人开始想念火锅、烧烤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然而,此时正值“秋燥”当令,如果继续大量食用辣椒、花椒、胡椒等辛辣调料,以及各种油炸、烧烤食品,很容易加重体内的燥热之气,出现咽干舌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
中医讲“肺主秋”,这个季节肺脏最为活跃,但也最容易受到燥邪的侵犯,辛辣食物性热,会进一步消耗体内的津液,让本就干燥的秋季变得更加难熬。
这个时候,烹饪方式也要有所调整,尽量选择清蒸、炖煮等温和的方式,减少煎炸爆炒。
调料也要清淡一些,可以多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材,比如银耳、百合、莲子等,可以煮银耳莲子汤,既解馋又润燥,一家老小都爱喝。
如果实在嘴馋想吃点有味道的,可以适量使用生抽、老抽来调色调味,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不会过于刺激。
03、不吃肥腻厚重之食
俗话说“贴秋膘”,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开始大鱼大肉地进补,但白露时节,人体的消化功能还在从夏季的相对较弱状态中恢复。
如果突然大量摄入红烧肉、炖蹄膀、奶油蛋糕等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不仅会加重肠胃负担,还容易导致血脂升高,引发各种代谢问题。
俗话说:“秋补要缓补,不能急补。”意思是秋季进补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就大补特补。
特别是经过一个夏天的清淡饮食,肠胃功能需要时间来适应,如果突然改变饮食结构,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这个时候的饮食应该以清补为主,可以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优质蛋白,比如鱼肉、蛋类、豆制品等。
烹饪方式也要以蒸、煮、炖为主,避免过多的油脂,如果想要增加营养,可以在粥里加一些坚果类,比如核桃、杏仁等,既补充了营养,又不会给肠胃造成负担。
白露时节,正是从夏到秋的关键转换期,饮食调养显得尤为重要。
遵循“3不吃”的古训,避开寒凉生冷、辛辣上火、肥腻厚重这三类食物,让身体平稳地适应季节变化,一起健康平安地走过这个美好的秋天。
来源:莱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