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今天要写“清君侧”?是我无意间瞅了一眼电视,里头在播一部历史剧,老提“清君侧”,那就借这个由头,聊聊它是怎么回事。
说出来可能不好听,但所谓“清君侧”,清的根本不是奸臣,而是皇帝本人。
这词儿从古到今,就是造反最好用的一块遮羞布。
为什么今天要写“清君侧”?是我无意间瞅了一眼电视,里头在播一部历史剧,老提“清君侧”,那就借这个由头,聊聊它是怎么回事。
字面上看,“清”是清除,“君”是皇上,“侧”就是身边亲信。“清君侧”好像是要帮皇帝铲除身边的坏人。历史上这种事儿不少,但真正成功的没几回。
您要问我它到底是什么?我只能说,在我看来,这就是明摆着要造反的借口。
喊“清君侧”的人,嘴上都说皇上是好的,坏的是身边那些人——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这帮人围着他,教他不学好。我们看不下去了,得带人去“打扫打扫”。
可最关键的是:打扫完了然后呢?我带着十万人来了,把皇上身边清理干净,说完事儿了就回家卖菜?这可能吗?
所以,“清君侧”的目的根本不是“清”,而是“君”。所谓“侧”,只是个幌子。自古以来,这块遮羞布都不知被用过多少回。
我大致想了想,历史上能算上“清君侧”的大事,好像只有四回,其中就一次成了。
第一次,在汉朝,主角是刘邦的侄子刘濞。
这人二十岁就封侯,后来管着三郡五十三城,势力极大。可文帝、景帝接连削藩,他忍不了,就拉拢另外六个王,一起造反,史称“七国之乱”,打的旗号正是“清君侧”。
结果,闹得再大也没成,刘濞兵败身亡——造反这生意,本钱太高,不成则死。
第二次,是唐朝安禄山搞的“安史之乱”。他也扯“清君侧”的大旗,拉上史思明一块儿闹,最后也没落个好下场。
第三次在元朝,帖木儿起兵“清君侧”,一度都打进了大都,逼得元朝太子逃亡。可最终元顺帝还是派人把他杀了,也没成功。
第四次,也是唯一成功的一次,是明朝的燕王朱棣干的。建文帝登基后担心叔叔们势力大,听了齐泰、黄子澄的话开始削藩。朱棣一看再不反抗就晚了,便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他很聪明,搬出朱元璋写的《皇明祖训》当借口,说朝廷里有奸臣,亲王理应带兵讨平。1402年,朱棣成功打进了南京城。唯一成功的一次“清君侧”,到此落幕。
而就在他进城前夜,南京城里还有个饭局。翰林修撰吴溥请了解缙、胡广、王艮三人到家里吃饭。这几位都是建文帝的近臣,明天新皇帝就要来了,何去何从,必须得选。
席间解缙和胡广表现得激昂慷慨,说尽忠报国、宁死不降。只有王艮默默流泪,一言不发。
饭局散了,吴溥的儿子还对父亲说:“胡叔能死,是大佳事。”觉得胡广真要殉国了。可吴溥却摇头:“就算死,也是王艮死。”
果然,隔壁很快就传来胡广的喊声:“外边乱得很,看紧咱家的猪!”——都这节骨眼了,还惦记猪呢,怎么可能殉国?
而那一晚,真正回到家就服毒自尽的,是席间一句话没说、只默默流泪的王艮。死前他对妻子说:“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
他吃了皇上的俸禄,就得尽臣子的责任——哪怕这皇上曾因他相貌不佳,把本该是他的状元调成了榜眼。而那个起誓慷慨的解缙呢?史书用三个字记下了他那晚的行动:“缙驰谒”——飞奔着去拜见朱棣投降了。
胡广好点儿,是等天亮被召见才去的,见面就“叩头谢”。
朱棣成了永乐帝,解缙一度被重用修《永乐大典》,却终因聪明过头、卷入太子之事被下狱。后来朱棣一句“解缙还在啊?”,就被锦衣卫埋进雪中致死,年仅47岁。
而当年那个探花李贯,在朱棣面前炫耀自己从未写过建文帝时议政坏话,反被痛斥:“食其禄却不任其事,国难时无一言,你还有脸说!”
他后来被牵连下狱十年,死前只说:“吾愧王敬止矣。”
——我没脸去见王艮。
这几人的结局,真应了那句话:我猜中了开头,却没猜到这结局。
来源:职场槽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