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高三那年的教室后墙,挂着一块红底黄字的倒计时牌,数字从300天慢慢减到0。每天早上7点,我踩着早读课的铃声冲进教室,书包往桌角一甩,就掏出英语书贴在脸上——嘴里啃着便利店买的肉包,眼睛盯着完形填空的选项,耳朵还得听同桌念叨“昨天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的辅助线画错
记得高三那年的教室后墙,挂着一块红底黄字的倒计时牌,数字从300天慢慢减到0。每天早上7点,我踩着早读课的铃声冲进教室,书包往桌角一甩,就掏出英语书贴在脸上——嘴里啃着便利店买的肉包,眼睛盯着完形填空的选项,耳朵还得听同桌念叨“昨天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的辅助线画错了”。那时候的时间像浸了水的海绵,攥在手里就能挤出汁来:课间10分钟要跑去找老师问历史大题的答题思路,吃饭路上要戴耳机听《高考英语听力冲刺》,就连晚自习结束回宿舍的路上,都要和同学互相抽背化学方程式。
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我会在大学宿舍的床上躺到中午12点,手机刷到发烫也不想起床;会在工作岗位上对着电脑屏幕,把同一个表格打开又关闭,转头刷半小时短视频,美其名曰“摸鱼续命”。从“争分夺秒”到“无所事事”再到“摸鱼划水”,我们的时间感,好像在某个瞬间突然“断了档”。
一、被“目标”填满的少年:我们不是爱拼,是怕输
高中时的“争分夺秒”,从来不是因为我们有多热爱学习,而是因为身后有一根看不见的“鞭子”——那个叫“高考”的目标,像灯塔一样立在前方,所有人都朝着它跑。
那时候的时间是“被规划好的”:早上7点早读,8点上课,12点吃饭,14点午休结束,18点晚饭,19点晚自习,22点放学——课程表把一天切割成了无数个小块,每一块都有明确的“任务”。你不用想“今天该做什么”,因为老师会把卷子堆到你桌上,班长会在黑板上写“下午第三节课月考”,就连同桌都会提醒你“物理老师昨天留的卷子只剩最后两道题了”。
我同桌小杨,那时候是班里的“时间管理大师”。他的书桌里永远放着一个计时器,做题的时候按下去,连喝水都要掐着秒——“选择题40分钟必须做完,不然大题没时间写”。有一次我们一起去食堂吃饭,他端着餐盘找座位的功夫,还在背生物课本里的“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吃到一半突然拍桌子:“完了,我刚才背错了,第二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不是细胞质基质!”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争分夺秒”,更像是一场“集体竞赛”:你身边的人都在跑,你不跑就会被落在后面;你知道只要把“高考”这个目标实现,就能拿到一张通往大学的门票,所以哪怕累到凌晨两点趴在书桌上睡觉,第二天早上还是能爬起来接着学。
那时候的时间,是“有意义的”。哪怕是课间10分钟背的一个单词,晚自习做对的一道数学题,都像是在给“高考”这个大目标添砖加瓦。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我在进步”——这次月考比上次多考了20分,这个知识点终于弄懂了,甚至只是把错题本上的一道题再做一遍,都觉得“今天没白过”。
现在回头看,高中的我们不是“自律”,是“被约束的自律”;不是“热爱时间”,是“怕浪费时间就输了”。我们像上了发条的钟,只要有人拧动开关,就会一直走下去。可当这根发条突然松了,我们就慌了。
二、大学:突然“断档”的时间,我们不知道该往哪走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把高中的错题本、卷子全都打包塞进了柜子最底层——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终于可以“解放”了。可没想到,“解放”之后,是更大的迷茫。
大学的时间,是“散的”。没有了固定的课程表,没有了老师的监督,没有了“高考”这个唯一的目标。大一的时候,我的课表每天只有两三节课,剩下的时间全是“自由时间”。刚开始,我每天睡到自然醒,醒来就刷手机,刷到中午去食堂吃饭,下午要么在宿舍追剧,要么和同学去逛街,晚上回宿舍继续刷手机——直到临睡前才突然反应过来:“我今天好像什么都没做。”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坐了一下午。早上9点背着书包去,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先打开手机刷了半小时朋友圈,然后拿出专业书翻了两页,又打开网易云听了会儿歌,接着又刷了会儿微博——等到下午5点闭馆铃声响的时候,书还是停在第一页。走出图书馆的时候,天已经黑了,风一吹,突然觉得特别焦虑:“别人都在考四六级、考计算机证,我却在这里浪费时间。”
后来我发现,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室友小林,大一的时候报了5个社团,每天忙到晚上11点才回宿舍,可问她“忙什么”,她却说“不知道,就是开会、做活动,好像挺充实的,但又觉得没什么用”。隔壁班的学长,每天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期末挂了三科,辅导员找他谈话的时候,他说“我高中的时候太累了,现在只想歇一歇,可歇着歇着,就不知道该怎么学了”。
大学的“无所事事”,不是因为我们懒,是因为“目标真空”。高中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考大学”,这个目标具体、清晰,而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可到了大学,目标变成了“找工作”“考研”“出国”,这些目标太遥远、太模糊,甚至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就像一直被人牵着走的马,突然没人牵了,反而站在原地不动了——不是不想动,是不知道往哪动。
那时候的时间,是“没意义的”。你不知道自己刷手机的两小时有什么用,不知道自己在社团忙的一下午有什么用,甚至不知道自己学的专业以后能做什么。你每天都在“打发时间”,可越打发,越觉得空虚。
三、工作后:摸鱼不是偷懒,是成年人的“透气口”
原以为工作之后,有了KPI,有了 deadlines,就能重新“争分夺秒”。可没想到,工作后的我们,反而学会了“摸鱼划水”。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公司做行政。每天的工作很简单:整理文件、打印资料、帮领导订机票、接待客户——这些工作重复、枯燥,没什么技术含量。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很认真,每天早早到公司,把当天的工作做完,然后就坐在座位上发呆,不知道该做什么。后来,我学会了“摸鱼”:工作做完之后,先打开微信刷一会儿朋友圈,然后打开小红书看一会儿穿搭,接着又打开抖音刷一会儿短视频,等到快下班的时候,再把桌面整理一下,假装“忙了一天”。
有一次,领导让我整理一份员工档案,我用了一个小时就做完了。剩下的时间,我不敢光明正大地摸鱼,就把文档最小化,然后打开网页看新闻,时不时再把文档打开假装编辑一下。可越摸鱼,越觉得心慌:“我才刚毕业,就这么混日子,以后怎么办?”
后来我发现,摸鱼的不止我一个。同事张姐,在公司做了5年,每天把工作做完之后,就戴着耳机听小说,她说“这份工作太无聊了,不摸鱼根本撑不下去”。隔壁部门的小王,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股票软件,涨了就开心,跌了就叹气,他说“工资太低了,想靠炒股赚点外快,可炒着炒着,就把工作时间都耽误了”。甚至连领导,有时候都会在办公室里刷朋友圈、聊微信——他说“每天开会、写报告,太累了,摸一会儿鱼,才能接着干活”。
工作后的“摸鱼划水”,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努力,是因为“努力没反馈”。你加班加点做的方案,领导一句话就给你打回来;你辛辛苦苦完成的KPI,年底评优的时候却没你的份;你想学习新技能,可每天下班之后累得只想躺着——久而久之,你就会想:“反正努力也没什么用,不如摸会儿鱼。”
还有的时候,摸鱼是为了“对抗焦虑”。现在的职场,到处都是“996”“007”,到处都是“内卷”,你身边的人都在加班,都在拼,你不拼就会被淘汰。可你拼不动了,怎么办?只能靠摸鱼来“喘口气”。就像跑步的时候,跑累了总要停下来走两步,不然会累死的——摸鱼就是成年人跑步时的“休息时间”。
有一次,我因为一个项目连续加班了一周,每天都到晚上10点才回家。第八天的时候,我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的文档,突然就不想动了。我打开微信,和朋友聊了半小时天,又刷了半小时短视频,然后喝了一杯咖啡——等我再回到文档前的时候,突然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那天晚上,我用了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剩下的工作,比前几天加班到10点还快。
现在我才明白,工作后的摸鱼,不是“偷懒”,是“自我调节”。我们不是不想努力,是想在“努力”和“崩溃”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四、我们的时间,从来不是“失控”,是在找“自己的节奏”
从高中的“争分夺秒”,到大学的“无所事事”,再到工作后的“摸鱼划水”,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时间“失控”了。可仔细想想,不是时间失控了,是我们一直在“适应”——适应从“被别人安排”到“自己安排”的转变,适应从“集体目标”到“个人目标”的转变。
高中的时候,我们的时间被“高考”安排好了,我们不用想“为什么要做”,只要想“怎么做”;大学的时候,我们开始学着自己安排时间,可因为没找到“为什么要做”,所以只能“瞎做”;工作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要做”(为了工资、为了生存),但又因为“做得太累”,所以需要“摸鱼”来调节。
其实,没有哪种时间状态是“对”的,也没有哪种是“错”的。高中的争分夺秒,是为了给自己一个“选择的机会”;大学的无所事事,是为了找到“自己想做什么”;工作后的摸鱼划水,是为了“更好地接着走”。
现在的我,不再像高中那样“争分夺秒”,也不再像大学那样“无所事事”,更不会像刚工作时那样“盲目摸鱼”。我会给自己定一些“小目标”:每天背10个英语单词,每周看一本书,每月学一个新技能;我会把时间“贴标签”:通勤的时候听播客,午休前看10页书,晚上回家写半小时日记;我会区分“有效摸鱼”和“无效摸鱼”:工作累了,出去走10分钟是有效摸鱼,刷短视频两小时是无效摸鱼。
上个月,我用下班时间学了PS,现在已经能自己做一些简单的海报了;我每周看一本书,看完之后写一篇读后感,慢慢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变好了;我每天背单词,上个月考六级的时候,居然比上次多考了100分。
现在的我,终于明白:时间不是用来“争分夺秒”的,也不是用来“浪费”的,是用来“找到自己节奏”的。你不用像高中那样,把每一分钟都填满;也不用像大学那样,因为无所事事而焦虑;更不用像刚工作时那样,靠摸鱼来逃避。你只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的地方,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也是有意义的。
就像现在的我,坐在书桌前写这篇文章,窗外的月亮挂在天上,台灯的光洒在纸上。我不用赶时间,也不用焦虑,只是慢慢写,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种感觉,比高中的争分夺秒更踏实,比大学的无所事事更充实,比工作后的摸鱼划水更安心。
因为我知道,我的时间,终于归我自己了。
五、写在最后:别再和时间“较劲”,学会和它“做朋友”
我们总在和时间“较劲”:高中的时候,怕时间不够用,所以争分夺秒;大学的时候,怕时间被浪费,所以焦虑不安;工作的时候,怕时间被辜负,所以摸鱼逃避。可其实,时间从来不会“不够用”,也不会“被浪费”,它只是在陪着我们成长。
高中的争分夺秒,让我们学会了“坚持”——哪怕再累,也要朝着目标跑;大学的无所事事,让我们学会了“思考”——我们开始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工作后的摸鱼划水,让我们学会了“调节”——我们知道了“努力也要有度”。
现在的我,不再把“争分夺秒”当成“优秀”的标准,也不再把“摸鱼划水”当成“偷懒”的表现。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节奏:有的人适合“快节奏”,每天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有的人适合“慢节奏”,每天花点时间发呆、看书、散步。没有哪种节奏更好,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最后,想和大家说:别再纠结“时间有没有被浪费”,也别再焦虑“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你可以在周末睡个懒觉,也可以在工作间隙摸会儿鱼,更可以在晚上的时候什么都不做,就坐在窗边看月亮。只要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要你觉得“这样的时间很舒服”,那就够了。
因为时间最温柔的样子,不是被填满,而是被喜欢。
来源:缕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