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装打卡”的办公室,一天租金120块,茶水间里坐着四五个90后,抱着空笔记本敲空格键——别笑,这是他们给自己买的体面。
“假装打卡”的办公室,一天租金120块,茶水间里坐着四五个90后,抱着空笔记本敲空格键——别笑,这是他们给自己买的体面。
工厂说搬就搬,越南、缅甸、柬埔寨的新地址连门牌号都还没钉上去,老板就群发了一份“停工通知”。
仓库钥匙直接挂门上,灯一关,整条流水线像被抽走了魂。
上海松江那片曾经灯火通明的出口加工区,现在一半路灯坏了也没人修,夜里像巨大的停车场。
不是不努力,是岗位凭空蒸发。16%的官方青年失业率听着吓人,可去招聘会转一圈,招聘官都戴着工牌却没人递简历,因为岗位早就内定给“愿意降薪一半”的实习生。
于是大家各显神通。
隔壁小区的李哥,前个月还是外企小主管,现在骑电瓶车跑众包,夜里十一点蹲在便利店门口抢单,顺手给老婆发语音:今天收入够买两罐奶粉。
95后的小丁更机灵,拿裁员赔偿买了台二手无人机,周末给房地产拍楼盘宣传片,一次三千,比上班赚得多。
最怕的不是没活,是甲方一句“预算砍掉70%”。
最刺痛的是那批“假装上班”的人。
早高峰挤地铁,拎着电脑包,和正常人一样刷卡出站,其实只是去共享办公室发呆。
键盘敲得很响,屏幕却停在微信聊天界面——跟爸妈说在开会,跟女朋友说在加班。
租工位的老板贴心,还代打印名片,抬头随便写,反正没人会真的拨过去。
谁愿意花冤枉钱买幻觉?
只是受不了邻居一句“你家孩子还没找到工作啊”。
有人干脆回村。
前同事阿俊把上海租的房子退了,带着猫和显示器回老家安徽,父母腾出一间平房做直播间,卖土特产。
第一场直播只有17个人看,他爸坐在镜头后面紧张得咳嗽,结果卖出两单臭鳜鱼。
阿俊说,在老家睡得好,就是夜里会听到狗叫,不像上海,24小时都是空调外机的嗡嗡声。
留下来的,在“灵活用工”四个字里打转。
外卖、跑腿、直播切片、AI训练数据标注——这些词听着像机会,其实是把一份全职工资拆成三份零时薪。
平台算法算得精:高峰期每单加三块,下雨加两块,节假日加五块,你心甘情愿接单到深夜。
可身体先罢工。
两个月前,地铁二号线某站台上,一个96年穿西装的姑娘突然蹲下大哭,只因为HR一句“我们更倾向于95前”。
第二天她照样七点起床去面试,粉底盖不住黑眼圈。
更年轻的应届生连哭的空隙都没有。2025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校招群像菜市场,HR一句话后面跟两百个“+1”。
有人自嘲:简历投出去像漂流瓶,捞起来一看,已读不回。
政府不是没动作,职业培训班开在社区文化中心,教短视频剪辑、直播话术、跨境电商,甚至如何开小红书店铺。
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最后一排的大叔举手机拍PPT,说要回去给儿子看。
可结业证书递到手那天,群里还是有人问:学完去哪找工作?
没人敢深聊房子。
前些年高位接盘的人,如今月供一分不少,工资却说没就没。
一个前房地产销售转行卖保险,朋友圈天天转发“如何靠副业月入过万”,被老同学截图挂小群吐槽。
夜里他把头像换成黑色,隔天又换了回来,“还得活下去”。
最魔幻的是,以前看不起的“铁饭碗”突然香疯了。2025年上海街道办事员招录比冲到600:1,考点门口支起帐篷,考生们排队背行测。
有人边啃包子边刷题,说至少卷子不会问“能接受996吗”。
可船大调头慢,等体制再扩编,黄花菜都凉了。
能救急的,是身边那点小机智:
– 有设计师把作品集印成扑克牌,接一次单发一套,客户舍不得扔,回头客暴涨。
– 有人把公司年会剩下的香薰蜡烛挂闲鱼,没想到被小红书种草,干脆租仓库搞尾货直播。
– 甚至还有人专门帮别人优化简历,一单收88,靠信息差也能月入五千。
说到底,大家都学会了用碎片的确定性,对抗大环境的失控。
谁也不敢保证明年是不是更糟。
唯一能抓住的是,明天七点半地铁会准时开闸,空出来的座位总要有人坐。
先上车的人,只想下一站别太挤。
来源:简单铅笔X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