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承东在深圳发布会现场微微一笑,身后大屏幕亮起“麒麟9020”字样,这个瞬间被无数手机镜头定格:
余承东在深圳发布会现场微微一笑,身后大屏幕亮起“麒麟9020”字样,这个瞬间被无数手机镜头定格:
时隔四年,华为自研芯片终于重回舞台中央。
“我们回来了,真正的回来了,摆在明面上,不惧你的任何手段。”2025年9月4日,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发布会现场平静而坚定地宣布。
这一刻,四年的沉寂被打破,华为麒麟芯片正式重返舞台中央。
新款三折叠手机Mate XTs非凡大师搭载的麒麟9020芯片,配合鸿蒙5.1系统,实现了整机性能的显著提升。
对普通用户来说,这意味着更流畅的操作体验、更快的应用响应和更优异的游戏表现。
华为决定自己做芯片的故事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
当时国内手机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国产手机大多采用进口芯片,不仅成本高昂,更谈不上技术自主。
2004年,华为成立了海思半导体部门,开始尝试自主研发手机芯片。
最初的几年里,他们推出了几款试验性产品,但市场反响并不理想。
2009年,华为推出首款手机应用处理器K3V1。这款芯片采用了相对落后的110纳米制程工艺,相比当时主流芯片已经有明显差距。
更遗憾的是,这款芯片选择了非主流的Windows Mobile系统,导致市场接受度很低。据说当时连华为自己的工程机都不太愿意搭载这款芯片。
初代产品的失利没有让华为放弃。三年后,改进版K3V2问世,虽然工艺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发热严重、功耗过高的问题。用户调侃说这款手机冬天可以当暖手宝使用。
2013年,华为推出了首款以“麒麟”命名的芯片,麒麟910。
这款芯片采用了28纳米制程,首次集成了4G LTE基带,标志着华为芯片设计能力迈上新台阶。
麒麟品牌的诞生背后有着深意: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祥瑞和非凡能力,这正好体现了华为对自研芯片的期望。
随后几年,麒麟芯片以每年一代的速度快速迭代。
麒麟920提升了多核性能,麒麟950首次采用16纳米制程,每一代产品都在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2017年发布的麒麟970带来了重大突破:首次集成了专用神经网络处理单元,让手机AI计算能力得到质的飞跃。这时候,华为芯片已经开始在某些方面展现出领先优势。
2018年,麒麟980成为全球首款商用7纳米工艺的手机芯片,比竞争对手提前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款芯片的性能和能效表现都达到了业界顶级水平。
就在麒麟芯片如日中天之时,2019年5月,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这一决定像一记重拳,击中了正在快速发展的华为芯片业务。
最初的限制主要针对美国企业的供货,华为还能通过调整供应链来应对。
但2020年9月,台积电正式停止为华为代工芯片,这成了最沉重的打击。
芯片制造是一个全球分工极其细密的产业,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独立完成所有环节。
台积电的断供,意味着华为设计出来的芯片找不到能够生产的工厂。
那时候华为刚刚发布了麒麟9000芯片,这款采用5纳米工艺的芯片原本应该搭载在Mate 40系列手机上大放异彩,却因为生产问题导致供应极其有限。
在随后四年时间里,华为旗舰手机发布会再也听不到麒麟芯片的介绍。消费者注意到,新款手机开始使用高通芯片,但总是缺少5G功能。
面对芯片断供的困境,华为选择了双线作战的策略:一方面用高通芯片维持手机产品线的运转,另一方面默默投入自研芯片产业链的建设。
2023年8月,一款搭载麒麟9000S芯片的Mate 60 Pro手机悄然上市。没有盛大发布会,没有提前宣传,但科技圈立刻意识到这款手机的特殊意义。
专业机构拆解分析发现,这款芯片采用了国产7纳米工艺,虽然相比国际最先进的工艺还有差距,但意味着华为已经初步构建起了自主的芯片制造能力。
2025年9月4日的发布会,标志着麒麟芯片正式回归主流视野。
麒麟9020芯片采用了1个2.5GHz超大核、3个2.15GHz中核和4个1.6GHz小核的架构设计。
这款芯片由中芯国际采用其7纳米级制程制造,是首款集成了5G调制解调器的芯片,支持最新的5G-A标准。
对普通用户来说,这意味着网络速度更快、连接更稳定。
市场对麒麟回归反应热烈。据悉,搭载新芯片的手机预售量远超预期,部分型号已经缺货。这反映出消费者对国产高端芯片的认可和期待。
华为的经历给整个科技行业带来启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己研发。
虽然过程艰难,但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麒麟芯片的故事还在继续。下一步,华为需要进一步提升芯片性能,降低功耗,完善开发生态。
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至少已经看到了曙光。#头条深一度#
1. 华为官方发布会直播记录:《华为Mate XTs非凡大师发布会》
2. 半导体行业分析机构TechInsights:《华为麒麟9020芯片技术分析报告》
3.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报告》
4. 电子工程专辑杂志:《华为海思芯片发展历程专题报道》
5.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5G-Advanced技术白皮书》
6. 国际数据公司(IDC):《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跟踪报告》
7. 日经亚洲评论:《华为芯片供应链重组调查》
8. 中国知识产权局:《华为半导体相关专利统计分析》
(老A)
来源:非遗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