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票:让你做一个爱书的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0:06 1

摘要:藏书票寄托着读书人的情怀和情感,体现着图书拥有者的志趣喜好和对书的珍爱。一枚枚小小的别具艺术魅力的书票,在油墨与纸张碰撞后,生发出一股扑鼻而来的书香、票香味,飘浮在空气中;这是一股混合着纸张与油墨的味道,浓浓的书香味儿,它带给读者心灵的温暖和感悟,让读书人感到

书香墨韵,艺脉相承。图书香墨的浓郁淳雅,使文化血脉承传得以灵其根,浚其源。

藏书票寄托着读书人的情怀和情感,体现着图书拥有者的志趣喜好和对书的珍爱。一枚枚小小的别具艺术魅力的书票,在油墨与纸张碰撞后,生发出一股扑鼻而来的书香、票香味,飘浮在空气中;这是一股混合着纸张与油墨的味道,浓浓的书香味儿,它带给读者心灵的温暖和感悟,让读书人感到温馨、愉快,倍感亲切。

我创作手工书之初,是从一张纸起步,也就是从手工雕版藏书票创作开始的,随后把一张张精心雕刻的书票引入到手工书的创作中,力求在每个环节的技艺表达过程都充满着“匠造精神”和艺术想象力。

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藏书票是制作于公元1470年德国的“刺猬”藏书票。它采用的是木刻版画的雕版技艺,是版画的分支,却又特点鲜明地在版画大家庭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它小而精,更是拥有 “纸上宝石” “书上蝴蝶”和“版画珍珠”的美称。藏书票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当时,鲁迅倡导的版画创作运动推动了中国藏书票的发展。

木刻版画起源于原始雕版印刷术,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刻版画是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佛画,它刻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其刻技之纯熟,印刷之精美这一事实,完全可以证明版画已经有了相当长的一个发生和发展期。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这些刻在甲骨、铜器、砖石上的文字或图像,具有版画特性。秦汉时期已普遍使用的篆刻印章、肖形印等,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懂得运用“刻、印”手段,这些都是版画发展的雏形和源头。而中国则在更早的时候,就在书籍上盖上特有的藏书印章,可作为藏书票的最早源流。藏书印属于我国的篆刻艺术,藏书票则属于版画创作,二者的形式内容涉及藏书者人生理想和性格情趣诸多方面,是表达个性爱好的一种印迹,有异曲同工之妙。藏书票和藏书印,两者的意义和作用是相同的,都是表明书籍的持有者。

然而,我在学习中体会到的是关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感受。在创作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发掘题材,亲近和了解传统技艺,感受古典美,发现传统美,则为我打开一扇“创新”之门。古人的“匠造精神”,就其价值内涵而言,包括工匠对职业的热爱与专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态度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具有勇于创新以及对“道技合一”境界的追求。

纸媒受新媒体互联网的冲击如此之大,各类新媒体如:网站、微信、微博等把年轻读者吸引了过去,年轻人已逐渐养成新的阅读习惯,并慢慢远离传统阅读方式。新媒体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和收发信息,除了可以实现纸媒最基本的图文传播以外,还可以实现纸媒无法实现的音频、视频、动画、超链接等传播符号的传播,新媒体能给受众带来更直观更全面的体验,纸媒读者越来越小众化。纸质书与网络阅读体验上的差异,又该如何为纸质书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呢?也许,未来发展趋势必将是两个极端,一端是虚拟化、智能化,另一端则是对传统技艺的回归,中间部分随时间变化很快会被淡化!图书出版又该如何创新?怎样才能展现出一番别样的追求?围绕着传统与现代思考,在创作手工书的过程中,不为利益而驱动,把书籍当艺术品来做。有意去除僵硬的工业化机器复制的痕迹,学习古人的精湛的雕版技艺,让这种情怀托起了一枚枚小小藏书票的创作,让纸书赋予情感,变得更加有温度。换一种思路,呈现另一种美,让纸书变得具有“灵魂”。

随着纸媒向艺术品、收藏品,甚至于奢侈品的个性化出版创新发展,重温并拾起曾经的温馨雅致的阅读记忆,其蕴含的独特文化和记录的收藏小史别具藏书票风格。

倘若人生匆匆,不妨放慢脚步,刻录美的时光,以书为伴,做一个爱读书的人,让你的生命中弥漫着书香,让书香、票香成为生活中最好的味道。

物有悦人之美,人有惜物之心,愿有缘人得之。(徐晋林)

来源:平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