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赋峥嵘,笔耕红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沂蒙精神代代传”文学艺术创作优秀作品展,于8月15日至9月14日在临沂市美术馆开展。
文赋峥嵘,笔耕红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沂蒙精神代代传”文学艺术创作优秀作品展,于8月15日至9月14日在临沂市美术馆开展。
6大展区、23部文学作品与610余件艺术佳作,从9大门类艺术、数万件全民参与作品中脱颖而出,浓墨重彩地呈现着沂蒙精神在新场域中的多元表达与鲜活传承。这场汇集全国各领域文艺力量的文化盛事,凭借翰墨的赤诚、文笔的厚重,抒发出沂蒙精神在新时代文艺书写中的磅礴生命力。
笔惊风雨 共襄文化盛举
沂蒙是什么颜色?是浓烈的红,浸染着八百里山河。
这红,来自那一个个彪炳山河的红色革命故事,也来自《红嫂》《红日》《沂蒙山小调》等红色文艺经典,所赋予的这片土地、村庄与人的厚重与色彩。
当经典影像仍在回响,新时期的红色文艺创作如纪录片《新沂蒙》、电影《大突围》等一批文艺精品不断推出,京剧《燕翼堂》、歌剧《沂蒙山》分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奖项。近期在我市拍摄创作的《生万物》《我们的河山》等剧集热播,正红得耀眼。
而在全国范围内,沂蒙精神传承弘扬的文艺创作也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今年4月,在省委宣传部的关怀指导下,我市策划开展“长歌颂沂蒙”“翰墨书沂蒙”等9大板块、24项具体活动,并向全国发出诚挚邀约:走进沂蒙这片红色热土,触摸历史温度,感受时代脉搏,让沂蒙精神的璀璨光芒更加夺目绽放。
邀约已发,国内文艺名家纷纷响应,众多党员群众热情参与,这场展览成为近年来文艺界弘扬沂蒙精神中组织化程度最高、发动面最广的文化盛会。自6月起,6批国内各领域名家深入孟良崮、大青山等地采风,力争“出手即精品,亮相即出彩”。
文以载道,方成大墨。8月15日,260余位定向邀约的省内外艺术名家积极响应,携数月心血之作齐聚临沂。这场深情礼赞沂蒙精神的作品展,以强大的阵容、蓬勃的声势激荡开来。
——书法。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写就《沂蒙精神内涵》,直切“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核心;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善助以“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传递沂蒙精神要义;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王瑞挥毫“千秋伟业千秋颂,万里长城万里歌”,赞颂历史与时代……100幅书法精品力作,兼具真草隶篆各体,构成山东迄今规格最高的沂蒙精神主题书法展。
——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用国画技法绘就《粟裕大将》,再现革命先辈风采,尹沂明画出《沂蒙颂》礼赞精神底蕴,孔维克以《沂蒙山下的识字班》展现老区群众追求进步的风貌,王树山用雕塑《红色日记》记录峥嵘岁月……
——文学。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原主任彭学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老藤、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剑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子影、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主席陈国栋等全国名家和厉彦林、赵德发、苗长水、许晨等齐鲁翘楚深入采风,《红板栗》《识字班妈妈》《沂蒙山》等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平台接续发表,《沂水弦歌》《靠山》《百年沂蒙》等长篇著作亦如星辰般亮眼。
“我们精心准备,用一种相对正大、典雅的书风来进行创作,既符合沂蒙精神的整体气象,也表达书法工作者对新时代、对沂蒙精神的讴歌与弘扬。”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郝晓明说。
“丹青绘沂蒙”板块,特邀井冈山、延安、西柏坡所在省市艺术家及全国美展获奖创作者一起参与。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著名山水画画家张宝珠,陕西省延安市文联副主席、美术家协会主席冯颜明等人纷纷表示,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创作出弘扬沂蒙精神、歌颂英雄、歌颂人民的好作品。
眼纳千江 深挖精神源泉
“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文艺工作者如何把握历史与时代大势,习近平总书记早以寄语指引,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以引领时代、鼓舞人民。
在“沂蒙精神代代传”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中,9大门类艺术交织、数万件作品参与,无一不是沂蒙精神与历史的脉络交织、与时代的实践印证,成为文艺创造的不竭源泉。
“沂蒙大地是一座文学富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生万物》原著作者赵德发于临沂采风归来,写就了《小调·大音》。身为莒南人,他对沂蒙大地感情深厚:“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沂蒙精神,叠加起来,共同构成了我创作的精神资源和动力。”
站在夜色下的灯火阑珊中,老藤感慨不已:“沂蒙的山,沂蒙的水,山水间流淌的,是永不褪色的精神血脉。”老藤在此次活动中写下散文《红板栗》,在他的笔下,费县白石屋村的红板栗既是抗战时期群众支援前线、救治伤员的烽火见证,也是传承沂蒙精神、助力区域发展的鲜活符号。
“丹青绘沂蒙”展区中央,张宜、何怀雨为马石山十勇士所作的画像,令观者频频驻足沉思;李兆虬的《为了胜利》,再现沂蒙妇女跳入冰河火线架桥的壮举;王兆典《沂蒙根据地》,暗含青壮年皆赴战场、全民抗战的决绝……
“石头是山,花是血——鸡冠花上那抹极致的红,象征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革命成果;那方沉稳的石,代表沂蒙精神如大山般恒久永固、代代相传。”临沂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刘丽丽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
郝晓明表示,展品精选了不同时期与沂蒙精神有关的经典素材:“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也有革命先辈的一些诗词,还有《沂蒙山小调》《沂蒙颂》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优秀歌曲。”
“期待通过这纸上凝聚的万千气象,唤醒根植于血脉的民族记忆,致敬不灭的伟大沂蒙精神!”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市文联组联部主任、临沂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荣磊说。
薪火相传 迸发时代新力
伟大精神之所以需要弘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贯通了历史、当下与未来。过去能够支撑老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沂蒙精神,今天同样能够转化为临沂砥砺前行、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
开展“沂蒙精神代代传”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其深层意义不仅在于“为历史立传”,更在于“为时代画像”。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从未止步历史,而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生长,成为驱动临沂“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区域副中心”的精神动能。这种新时代、新场域的转化,在展品中体现得尤为鲜明。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此次专门创作的作品《新沂蒙之智能制造》便是如此,这件2米×4米的巨幅作品就是他在高新技术企业金利液压进行深度采访之后的感慨之作。他把各种人物和器材进行深度融合,体现了临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态势和蓬勃活力,致敬日新月异的新沂蒙。
从简陋的西郊大棚,到拥有43处智慧物流园区、通达180国的“商贸之城”“国际物流之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也果的《大商城》记录了临沂商城这场“奇迹般的蜕变”。她在文中感慨:“谁也不知道奇迹是如何发生的,而发生的每一天都如同奇迹!”书中一代代创业者的“勤劳勇敢、重义轻利、开放包容”,正是沂蒙精神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真实表达。
青少年的参与,更彰显了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200幅青少年书法、美术作品与名家力作同台,别有一番风采。“我要用我的作品传承沂蒙精神。”临沂第九中学学生张藤裕说。《长歌颂沂蒙》收录的18篇学生作品中,《我的红领巾,系着沂蒙山》《沂蒙少年的接力赛》等习作令人印象深刻。
“从临沂年轻人身上能看到一种传承:对这个城市的热爱,对这个城市的荣誉的热爱。”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新华社山东分社图片总监范长国说,“年轻人在‘沂蒙精神代代传’上,无论是临沂人,还是山东人,都做得非常好。”
笔落千山色,文传四海情。以文艺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沂蒙精神在新时代、新场域中,更加生机澎湃、凝心聚魂。
来源:临沂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