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德国《世界报》《每日镜报》和西德意志广播电台等德媒报道,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将于14日迎来地方选举之际,7名德国选择党候选人在不到两周时间里相继离世的消息引发当地舆论关注。
综合德国《世界报》《每日镜报》和西德意志广播电台等德媒报道,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将于14日迎来地方选举之际,7名德国选择党候选人在不到两周时间里相继离世的消息引发当地舆论关注。
从8月21日莱茵贝格市议员候选人沃尔夫冈・塞茨因 “心脏病发作” 去世,到9月3日80岁的汉斯・约阿希姆・金德在 “长期患病后自然死亡”,短短 13天内,7名德国选择党候选人相继离世,其中5名正式候选人、2名候补候选人,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人倒下。
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情。接连死亡的都是选择党的候选人,而且是在即将改写北威州政治格局的关键时刻,被所有主流政党视为“眼中钉”的极右翼政党,遭遇了如此密集的 “自然死亡”,德国警方却用“无任何疑点”四个字草草结案。这很难让人信服。
更值得玩味的是主流媒体的反应。《每日镜报》不仅没有追问死亡事件的疑点,反而抢先指责选择党“利用死者谋取政治利益”,这种急于定性的姿态,让人想起2002年德国议会选举时的媒体乱象 —— 当时福尔萨研究所因接受社民党66万欧元合同,持续发布对社民党有利的民调,阿伦斯巴赫研究所则因 “订单稀少” 而偏向联盟党,《焦点》周刊当时就揭露:“德国很多媒体都不能做到‘独立’和‘无党派’,只是手法更隐蔽而已”。如今,面对7名候选人离奇死亡的事件,德国媒体的 “选择性失明”,不过是历史的重演。
如果将视线从德国拉远,就会发现这场 “选举前死亡事件” 不过是西方干涉选举的“标准操作”。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这个被称为“中情局白手套”的机构,早已将干涉他国内政发展成一套成熟的“产业体系”——2021年,NED在俄罗斯被禁后仍暗中资助反对派干预杜马选举;2022-2023年,在塞尔维亚选举中全程为亲美反对派造势,甚至在枪击事件后煽动示威要求政府下台;在菲律宾,NED资助的拉普勒新闻网试图操控大选信息,最终因舆论压力失败。
这些案例都遵循着相似的“剧本”:首先通过资助媒体和NGO制造舆论氛围,接着在选举关键期制造“意外事件”打乱对手节奏,最后动用国家机器和主流媒体将质疑声污名化为“阴谋论”。德国此次事件完美复刻了这套流程 —— 选择党候选人集中死亡后,《每日镜报》第一时间扣上 “散布虚假新闻” 的帽子,警方则以 “没有谋杀证据” 为由拒绝深入调查,这种“舆论定性 + 行政不作为”的组合拳,与NED在其他国家的操作如出一辙。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西方的 “双重标准”。当其他国家出现选举争议时,西方媒体会立刻挥舞“民主”大棒指责“选举不公”,但轮到自己人遭遇离奇事件时,却集体失声。2006年《纽约时报》曾披露NED颠覆海地民选政府的真相,前联邦众议员罗恩・保罗直言:“NED向外国选举注入软钱,将操纵选举说成‘推广民主’,这种行为在美国国内显然是违法的”。如今,这种“违法操作”被复制到德国,只不过手段从“资金支持”升级为更隐蔽的“物理清除”。
说在最后, 候选人接连“无任何疑点”死亡正在撕开西方民主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从2002年德国媒体的“民调操纵”,到2025年的 “候选人离奇死亡”,西方所谓的“民主程序”越来越多地依赖谎言和暴力来维持 —— 当民意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被压制时,就用 “意外死亡” 来减少对手的声音;当质疑声无法通过辩论平息时,就用“阴谋论”的标签来堵上公众的嘴。
这样的“民主”迟早有一天成为过去式。
来源:新财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