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巡察组如何精准发现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08:51 1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巡视巡察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精准发现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是压实各级党组织政治责任、防范化解思想领域风险的关键环节。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呈现出隐蔽性、复杂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巡视巡察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精准发现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是压实各级党组织政治责任、防范化解思想领域风险的关键环节。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呈现出隐蔽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巡视巡察组需聚焦核心、创新方法、严守标准,切实提升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一、锚定监督重点,筑牢精准发现问题的“基准线”

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并非无迹可寻,其根源多集中在责任落实、阵地管理、思想引导等关键环节。巡视巡察组需紧扣“责任”与“风险”两大核心,明确监督重点,避免“大水漫灌”式排查。

1.聚焦“责任落实”,查“虚化空转”问题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牛鼻子”,责任不落地必然导致问题频发。重点核查三方面:一是“领导责任”是否缺位,查看党委(党组)是否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是否定期专题研究、研判风险,有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二是“一岗双责”是否脱节,检查班子成员是否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分管业务同部署、同推进,有无在分管领域忽视思想动态、放任错误言论的情况;三是“考核问责”是否宽松,核查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建考核、干部评价中的权重,有无考核流于形式、问责“高举轻放”,对问题整改敷衍塞责的情况。

2.聚焦“阵地管理”,查“漏洞盲区”问题

意识形态阵地是“主战场”,阵地失控则风险丛生。需分类排查关键阵地:一是“传统阵地”,如理论学习课堂、内部刊物、宣传展板等,查看内容是否与党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有无传播错误观点、历史虚无主义等问题;二是“网络阵地”,如单位官网、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核查内容审核流程是否严格,有无发布不当信息、回应群众关切不及时,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情况;三是“涉外阵地”,如对外合作交流、学术研讨、培训活动等,检查是否落实意识形态审查机制,有无防范境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措施。

3.聚焦“思想引导”,查“应对乏力”问题

思想引导的实效性直接关系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重点关注两类情况:一是“正面引领”是否薄弱,查看理论学习是否存在“学用两张皮”,如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仅满足于读文件、记笔记,未结合实际开展宣讲、阐释,导致干部群众理解不深、认同不足;二是“风险处置”是否滞后,核查对本领域、本单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敏感度,如面对职工思想波动、网络负面舆情,有无快速响应机制,是否存在“捂盖子”“等靠要”,导致小问题演变为大风险的情况。

二、创新方式方法,打通精准发现问题的“快车道”

意识形态问题的隐蔽性,决定了巡视巡察不能依赖“听汇报、看材料”的传统模式,需跳出“文本依赖”,通过“多维印证、穿透核查”,让问题“显形”。

1.“资料核查+深度比对”,挤干“数字泡沫”

查阅资料不能停留在“看有没有、够不够”,需通过“比对”发现漏洞。一是“横向比对”,将党委(党组)会议记录中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与班子成员述职报告、分管部门工作台账对比,看是否存在“会上提、会后忘”“个人说、部门不做”的脱节现象;二是“纵向比对”,将本年度意识形态工作部署、风险排查情况,与上年度整改报告、往年巡视巡察反馈问题对比,看是否存在同类问题反复出现、整改“雨过地皮湿”的情况;三是“数据比对”,将理论学习“参与率”“完成率”等表面数据,与个别谈话中了解的实际学习效果、干部群众的认知程度对比,看是否存在“刷数据、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2.“个别谈话+靶向提问”,打破“沉默壁垒”

个别谈话是获取真实情况的关键,需避免“泛泛而谈”,聚焦“靶向提问”。一是“分层谈”,对领导班子成员,重点问“如何统筹分管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遇到过哪些风险、怎么解决的”;对中层干部,重点问“部门是否落实意识形态责任、职工思想动态如何、有没有发现不当言论”;对基层群众,重点问“是否参加过理论学习、对单位宣传内容怎么看、遇到问题向谁反映”;二是“追问谈”,对谈话中模糊不清、回避躲闪的内容,如“不清楚”“没注意”,及时追问“为什么不清楚”“平时怎么关注的”,打破“不愿说、不敢说”的顾虑;三是“印证谈”,对资料中发现的疑点,如某份风险排查报告未提及某类问题,在谈话中针对性提问“对这类风险是否排查过、为什么没记录”,通过“谈”印证“料”的真实性。

3.“实地核查+延伸暗访”,直击“现场真相”

意识形态阵地的真实情况,需通过“实地看、现场查”掌握。一是“明察阵地”,深入单位官网运营后台、微信公众号编辑现场、培训课堂等,查看内容审核流程是否规范、审核记录是否完整,有无“先发布、后审核”“无人审核”的情况;二是“暗访周边”,对与单位关联密切的外部阵地,如合作的培训机构、下属单位的宣传窗口等,以“普通群众”身份走访,看是否存在偏离党中央精神、传播不当内容的情况;三是“延伸核查”,对网络舆情中涉及的问题,如群众反映的单位宣传内容不当,延伸核查舆情源头、处置过程,看是否存在舆情处置不及时、回应不到位,导致舆情扩散的情况。

三、严守定性标准,把准精准发现问题的“方向盘”

发现问题后,需对照党章党规、政策文件,精准定性、避免“泛化”“简单化”,确保问题定性“准、实、透”。

1.紧扣“政治标准”,区分“思想问题”与“工作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本质是政治问题,需从政治高度定性。

一是区分“认识偏差”与“政治错误”,对因理论学习不深导致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如对党的创新理论理解片面,定性为“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学习不深”;对故意传播错误观点、违背党中央精神的行为,定性为“存在意识形态领域政治风险、政治责任缺失”;

二是区分“工作疏漏”与“责任失职”,对因工作流程不熟悉导致的阵地管理疏漏,如某篇宣传稿审核不细出现小瑕疵,定性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不严格、工作不细致”;对明知存在风险却放任不管、不处置,如发现不当言论不制止、不报告,定性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力、失职失责”。

2.紧扣“事实依据”,避免“主观臆断”问题定性需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仅凭“感觉”“推测”。

一是“证据充分”,每个问题都需有资料、谈话、实地核查等多方面证据支撑,如认定“理论学习形式主义”,需有“学习记录造假”“干部群众反映没效果”“实际认知程度低”等多重证据;

二是“表述准确”,问题描述需具体、明确,避免“意识形态工作薄弱”“阵地管理不严”等模糊表述,应改为“党委(党组)全年仅召开1次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未开展风险排查”“微信公众号×篇稿件未经审核发布,存在不当表述”,让问题“看得见、摸得着”。

3.紧扣“风险导向”,突出“隐患预警”

意识形态巡视巡察不仅要发现已存在的问题,更要排查潜在风险。

对未发生但存在隐患的情况,如某单位职工多、年轻干部占比高,但未开展针对性思想引导,需定性为“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性不足,存在年轻干部思想引导缺位的潜在风险”;对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引发的风险,如单位涉及民生领域,面对政策调整未提前开展舆情预判,需定性为“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不精准,对政策调整可能引发的舆情应对准备不足”,推动党组织提前防范、主动化解。

精准发现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是巡视巡察组履行政治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各级党组织扛起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关键抓手。巡视巡察组需始终坚守政治定位,以“重点锚定、方法创新、标准严格”为路径,既“见人见事见细节”,又“抓早抓小抓苗头”,切实把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找准、找实、找透,为压实政治责任、防范风险隐患、筑牢思想防线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真正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特别声明

1.巡事通发布内容旨在宣传巡视巡察相关内容,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由于条件所限,转载内容可能存在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狄城普法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