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漂”到返乡种丝瓜,这位邵武青年有个朴实的心愿——“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增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0:33 1

摘要:九月的邵武市大埠岗镇竹源村,路旁连片的丝瓜棚架绵延数百米,娇黄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藤蔓间。棚架下挂着一个个绿油油、胖乎乎的丝瓜,煞是可爱,几位农民正穿梭其中,熟练地摘下成熟的丝瓜,转身放进身后的竹筐里。不远处的集散中心内,工人忙着分拣、打包,一派忙碌。

九月的邵武市大埠岗镇竹源村,路旁连片的丝瓜棚架绵延数百米,娇黄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藤蔓间。棚架下挂着一个个绿油油、胖乎乎的丝瓜,煞是可爱,几位农民正穿梭其中,熟练地摘下成熟的丝瓜,转身放进身后的竹筐里。不远处的集散中心内,工人忙着分拣、打包,一派忙碌。

“这批丝瓜下午发走,保证客户明天就能收到新鲜货。”36岁的宁千其一边查看分拣情况,一边叮嘱工人加快打包进度,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这个土生土长的大埠岗青年,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丝瓜老板”,而他的创业路,绕了好几个弯才回到家乡的这片土地。

时间回到2009年,从技校数控专业毕业的宁千其,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外出闯荡。在广东佛山一家企业做数控编程期间,看到当地服装产业红红火火,脑子活络的他嗅到了商机。2014年,他毅然辞职开起网店,直播带货卖服装,凭着肯钻研、敢尝试,很快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可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乡愁总像一根无形的线牵着他,“每次回大埠岗,看到家乡的山山水水,心里就特别踏实,一草一木都觉得亲切,回到农村创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2015年,宁千其带着积蓄回到邵武,“跨界”开了家餐饮店,可“根在农村”的执念始终未消。

如果说魂牵梦萦的乡愁是人才回归的精神需求,那么,当地的好生态好环境,就是返乡人才回归的客观动力。

邵武市为人才返乡和高品质农业项目的落地创造了多重利好条件,越来越多在外创业、拥有先进理念和一定资本的人才返乡搞农业。“我算是其中一个返乡青年吧。”宁千其笑着说。

经过一番考察,宁千其发现竹源村昼夜温差大,雨水充沛,适合丝瓜生长,种出来的丝瓜甜度高、饱满度好,口感佳。“要是能规模化种植,肯定有市场。”这个想法让他热血沸腾,当即决定再次“跨界”搞农业。

2021年,他以每亩400元的价格,向当地农户流转了100亩地,全部种下了丝瓜。没想到“进军”农业的第一年,创业的热情就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我投入了100万元,用于租地、搭棚架、发放工资,最后一算账,丝瓜只卖了70万元。”宁千其自嘲,“还是吃了缺乏技术的亏!虽然我们的丝瓜质量没问题,可是品相参差不齐,销路自然不顺。”

痛定思痛,重整旗鼓。从台湾引进丝瓜种子,送到厦门专业育苗基地培育,育好苗后再运到大埠岗种植;利用无人机植保,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率;多方学习技术,提高丝瓜产量,严格把控质量……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宁千其种出的丝瓜不仅品相周正,口感也更胜一筹,很快打开了销路,订单接踵而至。这一年,他牵头成立了千凌其志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15户社员,带动周边乡镇农户种植300多亩丝瓜,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网套,成熟后再统一收购,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此后,他又成立千凌其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为了帮助宁千其安心创业,村里建起了冷库,与闲置的小学一并低价出租给他。“校舍用来办公,操场则作为集散中心,所有丝瓜都运到集散中心进行分拣、包装。”宁千其介绍,“除了村里的支持,邵武市农业农村局、大埠岗镇农技站的农业技术人员经常前来提供技术指导,我一有问题,他们也是随叫随到。”

宁千其介绍,他们的丝瓜六月底开始采摘,持续至十月。“平均每天要发货800件1万余公斤,每公斤均价3元左右,产品远销上海、山东及东南沿海城市。高峰期,每天售出丝瓜2万公斤。”

在采访过程中,宁千其接到好几个电话,都是客户询问还有没有货,他耐心回复后,又拨打电话调货,末了,总要交代一句“丝瓜一定要新鲜”。“农产品新鲜不新鲜,关乎我们的口碑。”宁千其解释,“我们的丝瓜,都是上午采摘,下午发货。有时根据市场波动,会存放冷库,但绝不超过一天。”正是这份对品质的坚守,让他的丝瓜赢得了稳定的客户群,常常供不应求。

如今,宁千其的丝瓜事业越做越稳,可他并不满足。最近,他又忙着到金坑乡等地考察,计划再流转300亩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增收,是我回来创业的心愿。”站在丝瓜棚架下,宁千其望着满眼的翠绿,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微风拂过,棚架上的黄花轻轻摇曳,仿佛在为这个返乡青年的“乡愁梦”喝彩。(吴敏 朱领军 通讯员 刘建飞 李家佳)

来源:南平新闻

相关推荐